Browsing by Author "王宏均"
Now showing 1 - 13 of 1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Perception Differences of EF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Grammar Instruc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英語學系, 2009-03-??) 廖明珠; 王宏均本文探討高中英語教師與學生對文法教學及錯誤修正上認知的差異,研究對象為41位高中教師及371位高中生,分別來自臺灣北、中、南、東部及外島各一所高中,採用問卷及電話訪問收集資料。本研究者以Schulz(2001)的研究為藍本,並參照Borg (1998)提出六大教師文法教學行為設計問卷,將教師問卷及學生問卷擴充至七大項:錯誤分析、母語的使用、文法術語的使用、文法與溝通能力、文法規則、文法練習、錯誤修正。研究結果顯示高中教師及學生對於文法教學及錯誤修正的認知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教學語言的使用、文法練習活動及錯誤修正的需要。研究者隨後與15位教師及32位學生進行電話訪談,以深入了解雙方造成認知上差異的因素。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關於課堂上文法教學及錯誤修正的教學意見,期望能幫助教師與學生達成更高的教學效益。本文最後亦提出對文法教學採用「語言形式教學」(focus-on-form approach)的建議。Item Towards an Integrated Content-Based Nursing English Program(英語學系, 2010-12-??) 王宏均; 莊美盈; 楊惠菁; 邱天欣; Hung-Chun Wang; Mei-Ying Chuang; Hui-Ching Yang; Tien-Hsin Chi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醫護英語融攝課程對於提升北部某護專二年級學生護理專業知識及英語技能之效益,課程理念在結合通識英語教育及護理教育,教學主題涵括三大主題,包括食物金字塔、辦理住院、身體構造及健康問題,參與本課程之學生為三百七十位護理科學生。學生課程評量問卷之回饋顯示出本醫護英語課程有效地提升學生護理知識及其語能力,研究者亦基於學生回饋及十二位護理科教師對於課程設計及教學內容的看法,提出日後相關醫護英語課程設計之建議。Item 影片融入文法教學對臺灣八年級生英文文法知識及文法表現之效益研究(2021) 馬祥銘; Ma, Hsiang-M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影片融入文法教學相較於傳統文法教學,對於台灣八年級生在英文文法知識及文法表現上之成效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對象為北台灣某國中兩班八年級生,共五十七名學生。實驗教學為期六週,每週一至二次。研究者對其中一班實施影片融入文法教學,運用短片及影片教學技巧,輔助文法學習;另一班實施傳統文法教學,教師講述文法規則後搭配例句練習造句。在教學前後分別實施教師自編的文法成就測驗,內容包括文法理解測驗以及文法應用測驗,以評量學生理解及應用目標文法結構的能力。此外,實驗教學後,研究者亦以問卷調查實驗組同學對於影片融入教學的看法。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影片融入文法教學與傳統文法教學,無論對學生整體文法成就、文法知識及文法表現,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再者,兩組學生無論在整體學習、理解及運用目標文法結構上的前後測,其組內差異都達到顯著,足見影片融入文法教學與傳統文法教學均能有效協助學生學習文法。此外,透過問卷回饋,實驗組學生高度肯定影片融入文法教學,並表示此教學方式非常有趣且對其語言學習大有助益。有些學生更明確指出影片融入文法教學的特色,例如多元類型的影片內容、有趣的教學方式、結合電子產品以及實用的學習單,這些特色讓此課程更具成效。 根據量化研究及質性分析,本論文在實務教學上有兩貢獻。第一,影片融入文法教學與傳統文法教學均能有效協助學生學習文法,但有鑑於影片融入文法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影片融入文法教學值得英語教師於文法課實施。第二,本論文發現課堂活動涉及猜測、科技融入以及分組活動,可以增進學生參與,顯示融合此三元素於英語課堂中的重要性。總括而言,本論文除了證實影片融入文法教學對於台灣八年級生英文文法知識及文法表現之成效之外,本研究提供教師在文法教學時的另一選擇,希望藉此能激發學生對文法學習的興趣。Item 後設認知聽力教學策略對臺灣高中生聽力理解及後設認知覺察之成效研究(2022) 張硯婷; Chang, Yen-Ting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後設認知聽力策略訓練對於高中生聽力理解及後設認知覺察之成效,此外,也探討學生對於後設認知聽力策略訓練的看法。參與研究的對象為新北市某高中兩班共七十七名十一年級學生,其中一班共三十八名為對照組,另一班共三十九名為實驗組,兩班學生由同一位老師進行教學。兩組每週皆安排固定聽力練習,相對於實驗組學習後設認知聽力策略,對照組以實驗組相同的影片、音檔練習聽力,但沒有學習後設認知聽力策略。在為期四週聽力教學中,實驗組學習後設認知聽力策略(先前組織、直接專注力、選擇性專注、檢測及再次理解檢測及評估)。為了檢驗後設認知聽力策略教學的成效,對照組及實驗組的學生於施測前及施測後皆需填答聽力理解測驗及後設認知聽力覺察問卷,而研究者亦以問卷調查實驗組的學生對於後設認知聽力教學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聽力理解的成績都進步,且兩組學生在聽力理解獨立樣本t 檢定前測以及後測的結果,兩組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此外,兩組學生在聽力理解成對樣本t 檢定前測以及後測比較,組內並沒有顯著差異。而兩組學生在後設認知聽力覺察獨立樣本t 檢定前測以及後測的總成績,兩組也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兩組學生在施測後的其中一個聽力覺察要素有顯著差異-規劃及評估。對照組學生在後設認知聽力覺察成對樣本t 檢定前測以及後測表現中比較的結果顯示,並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實驗組在聽力覺察組內總成績以及一個聽力覺察要素(規劃及評估)有顯著差異。而關於學生的問卷回饋,學生偏好使用檢測及再次理解檢測、選擇性專注的技巧,不偏好使用直接專注力、選擇性專注的技巧。學生也在問卷表達他們學習到不同的方式練習聽力,且有意願應用這些技巧自行獨立練習聽力。也有些學生認為,使用影片練習相當有趣。藉此研究聽力教學,學生在聽力的自信心提升且聽力焦慮減低。本研究的教學貢獻如下:(1) 學生的聽力覺察進步,學生更能夠了解聽力策略及聽力能力;(2)在學生偏好使用以及較不偏好使用的策略回應中,建議教師能更清楚表達每個聽力技巧目的及功能,且提供充足的練習讓學生熟悉所學的聽力技巧;(3)關於教學教材,建議影片起初少於一分鐘,且教師能提供更多線上聽力平台給學生自主練習。總括而言,希望本論文能在聽力教學中,於後設認知聽力教學策略的設計能有研究貢獻,及能提供給在職教師實務上聽力教學的引導。Item 應用組織圖對於提升國小學生英文單字學習之成效(2021) 李承恩; Li, Chen-En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組織圖對於提升國小學生英文單字學習之成效,並討論學生對 於應用組織圖學習單字之看法,且進一步分析學生創作組織圖的過程對於單字學習之影 響。 本研究於桃園某公立國小實施為期六週的實驗,對象為兩班共計 42 位五年級學生, 分別擔任對照組和實驗組,並由同一位英文老師教授,前者以傳統教學法授課,後者則 應用不同種類之組織圖學習。本研究於最後一週讓學生應用所學製作屬於自己的英文菜 單藉此以分析學生對組織圖之應用與了解。研究過程中,受試對象皆須完成單字檢測, 其成績則以單因子共變異數分析來分析結果。此外,為了探討學生對於應用組織圖學習 單字之看法,以及分析學生創作組織圖之過程,本研究也在實驗前後分別發放開放式問 卷予實驗組之學生,並於活動過程中發放學習單和活動結束後進行追蹤訪問。研究方法 質性資料則採布魯姆分類學來分析學生之作品、活動學習單,以及訪問逐字稿。 本研究中也發現 (1) 學生應用傳統教學法和組織圖來學習都有進步,但相較前者, 組織圖並沒有顯著的進步,不過應用組織圖較能夠幫助學生維持單字長期記憶;(2) 學 生對於組織圖之看法在實驗前後有明顯的轉變,實驗前,學生普遍認為組織圖無法幫助 他們學習英文單字;實驗後,學生則認為組織圖能夠幫助他們更有效學習單字。另外, 學生也表示製作組織圖的活動能促使他們更有興趣地學習單字;(3) 單字學習表現較好 之學生比較能正確地應用組織圖來歸納英文單字,反之,學習表現較差之學生則多普遍 選擇錯誤的組織圖且不正確地歸納單字。最後,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議如下:在英文單字 教學上,英文教師可考慮善用不同種類之組織圖與傳統教學結合來維持學生單字長期記 憶。此外,英語教師也可以提供更多機會來協助學生獨自應用組織圖來歸納所學的英文 單字。Item 探究一位高中英文教師如何透過議題式導向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2024) 黃鑫喻; Huang, Hsin-Yu臺灣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強調全人教育,因此每一門科目和學校的課程設計都很重視核心素養;然而,如何培養學生的素養尚未明確規定。教師也需要付出許多心力來思索該如何將教學與世界接軌。如今,越來越多英文老師採用議題融入式教學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因為議題其本身的特性便能夠使學生將知識與世界串連、發現不同的觀點、分析每個選擇背後的價值觀,因此,使用議題融入式教學可以整合學生的學習,避免知識的碎片化。本研究採質性設計,旨在尋求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實例,用以提供未來教師將議題融入教學的方式以及培養學生深度學習和素養的養成。本研究主要資料收集方式包括觀察一位具相關豐富經驗教師所授的兩門多元選修課程,以及訪談該名教師對深度學習和議題融入式教學的認知。資料收集後,研究者使用開放式編碼以及課堂互動評估系統中的教學支持面向作為預設編碼來分析資料。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可以分為三個面向,且這三個面向亦與本研究中對深度學習的定義相符:(1)促使有意義學習的教學、(2)增強學習遷移的教學、(3)培養學生素養的過程。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議題融入式教學有助於學生與世界連結、建構更全面的情境、培養學生的素養,引導他們進行深度學習。Item 探索小學生雙語課程中英語與學科學習動機與其學習成就關係之個案研究(2024) 邱之永; Chiou, Chih-Y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LIL) 在台灣環境中,英語學習動機和學科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成就和學科學習成就的相關性。本研究在北台灣的一所公立雙語國小進行,此校以其雙語教學環境而聞名,在包括自然科在內的各個學科領域中採用了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方法。此研究涵蓋來自該校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五年級四個班級的四十一名參與者,在為期四週的課程後,學生填寫英語與自然成就測驗以及學習動機問卷以進行量化分析。研究者再根據自然成績分數,對自然成績最好和最差的學生們進行分組後進入半結構式訪談,深入探討影響他們學習成就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降低英語焦慮和增強自信心對提高英語學業成就的重要性。雖然內在動機可能不會直接影響英語考試成績,但英語焦慮是預測英語成績低落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然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能針對自然學習成就有極強的預測性,從而掩蓋了自然科焦慮的影響。本研究也透過質性研究發現先前的學習經驗、家長的態度和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在塑造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之中英語和自然學習動機與自然學習成就中的相關性。本研究在實務教學的貢獻有二。首先,它強調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得以滿足不同自然學習成績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其次, POEC 教學方法可以作為在雙語自然課程中評估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工具。透過實施這些教學方法,雙語自然老師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及融入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的過程。Item 臺灣高中英文課採英語授課課程實施引導式歸納法文法教學:學習過程與學習者看法(2024) 郭冠均; Kuo, Kuan-Chun臺灣的雙語教育政策和TETE(英語課以英語授課)實踐期望英文學習者深化發展英語溝通應用能力。然而,臺灣的英語教育有時過度強調文法教學和紙筆測驗,這些困難正訴求英語教學應透過不同的策略著重英語的形式、意義以及使用層面的學習。歸納法文法教學的裨益已受廣泛討論,但鮮有研究聚焦於英語學習者在歸納法文法課堂中進行歸納法文法分析之學習過程,尤其是在英語教師採英語授課的文法課程。深入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者看法皆具有研究的需求性,故此研究將進一步提供更多教學啟示與建議,幫助老師更有效地進行英文課以英語授課課程中的文法教學。本研究採用引導式歸納法教授高中學生英文文法句型。基於Flowerdew(2009)的4Is模型,研究者設計一引導式歸納法文法教材,並向27名高中二年級生的班級進行為期一周的課程,共計四堂英文課堂。課堂活動旨在讓學習者在老師的引導與輔助下以小組合作模式共同建構語法規則,隨後進行情境化練習。本研究為一混合性研究,量化部分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資料,質性部分則以觀課及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為探究受試者對引導式歸納法文法課程的看法,此研究亦於課堂教學後對六名受試者進行訪談。此混合方法個案研究旨在探究學生在英文課採英語授課課程中引導式歸納法文法教學的學習過程和其看法。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討論教學啟示,最終旨在啟發高中英文課以英語授課課堂中更具成效與意義的EFL(英語作為外語)文法教學。Item 英語能力、創造力與創意動機對於大一新生覺察與運用英語隱喻之預測研究(2012) 王宏均; HUNG-CHUN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一新生的英語能力、創造力和創意動機對於他們覺察與運用英語創意隱喻的預測力,同時亦檢視不同英語創意隱喻能力的大一新生在英語創意態度上的差別。研究對象為215名就讀於北部一所公立大學的大一生,所有參與的學生須完成包含英語閱讀測驗、英語寫作測驗、陶倫斯創造思考能力測驗、英語創意動機問卷、英語創意隱喻辨識活動和英語創意隱喻創造活動共六項活動,爾後研究者根據二十八名學生對於一份創意態度問卷的回應,探討回應者對於理解和使用英語創意語言的態度。 詳細地說,首先,本論文探討英語能力、創造力和創意動機對於覺察與運用創新英語隱喻的預測力,英語能力包括閱讀和寫作能力;創造力包含流暢力、變通力、創新力和整體創造力;創意動機則以「期望價值論」為理論依據,包含對成功的期望和主觀任務價值兩項指標;英語創新隱喻覺察能力意指正確解讀創新隱喻的能力;而英語創新隱喻運用能力則包括隱喻流暢力、隱喻變通力、隱喻創新力和隱喻精密力四項能力。有關上述所獲得的資料則透過統計計量法分析,藉以瞭解變項間的關聯性及自變項對依變項的預測能力。就此點來說,本論文主要發現概述如下: 1. 英語創新隱喻覺察能力和整體英語能力、創造力和創意動機有顯著相關,然而僅整體英語能力和創意動機能有效地預測英語創新隱喻覺察能力。 2. 英語創新隱喻運用能力與整體英語能力、創造力和創意動機有顯著相關,然而僅整體英語能力和創造力能有效地預測英語創新隱喻運用能力。 3. 在三項預測變項中,整體英語能力對於英語創新隱喻覺察能力和運用能力具有最大的預測能力,而創造力和創意動機分別對於英語創新隱喻覺察能力或隱喻運用能力的預測能力則較低。 另一方面,本論文亦透過創意態度問卷以瞭解不同英語創新隱喻能力的學習者在創意動機上的差異,研究者將填答問卷的學生分為高英語創新隱喻能力組和低創新隱喻能力組,並分析兩組在創意態度上的不同。研究結果顯示兩項態度上的差異可能會影響受試者運用創新隱喻的能力,首先,高成就受試者較強調英語能力和創新隱喻運用能力的關聯性,而低成就者普遍認為英語能力和創新隱喻運用能力無關,高成就受試者對於英語能力的重視,在加上他們實際上較高的英語能力,能提升他們創造英語隱喻時對語言的敏銳度和文字使用上的正確性和多樣性。第二,低成就者運用創新英語隱喻的能力容易受限於他們薄弱的英語程度和學習動機,而高成就者較易感受自我對於創造錯誤或笨拙的表達方式的擔憂,然而高成就者對於文字使用上的擔憂在實際語言創造過程卻能有正向的助益,能提升他們對於語言使用的嚴謹度。 透過量化及質化研究方法,本論文共有對理論、實務教學和測驗工具發展上的貢獻:第一,本論文提供了實證資料,驗證了以往創造力理論對於創意思考認知過程的論述,更重要的是,它發現個人領域知識對於創意表現具有最大的影響。第二,在實務教學方面,本論文亦發現改善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對於提升他們覺察與運用創意英語隱喻的能力可能具有最實際的成效,而創造力和運用創意隱喻能力的關聯性亦顯現出融合創造力訓練活動於英語課堂中的重要性。第三,本論文亦發展出包括英語創意動機問卷等數項研究工具,這些測驗工具能幫助研究者或英語教師更了解學生創意動機以及創意英語隱喻能力。總括而言,本論文除證實了英語能力、創造力和創意動機對於大一新生理解和使用英語創意隱喻能力可能的影響外,同時亦期望能鼓勵更多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從事相關研究,以釐清第二語言創造力的多樣性。Item 虛擬學習環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口說技能與焦慮之影響(2022) 廖人鋐; Liao, Ren-Hong本研究旨在探討虛擬實境對於改善英語口說焦慮與英語口說技能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一班以英語為外國語學習者的台灣桃園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共四十九名學生。一個六年級的完整班級被選為實驗組,人數為二十五人。該組在部分英語課程中以虛擬學習環境接受英語教學。為了比較結果,另一個完整的六年級班級被選為對照組,人數為二十四人;對照組則是接受無虛擬實境介入的英語教學,教學媒介為學習單、英語習作以及英語課本。實驗方法與流程如下:兩組皆先參與前測,內容為英語口說測驗與英語焦慮量表。英語口說測驗意在量測學生的口說技能;而英語口說量表目的在於量化學生的口說焦慮度。學生完成前測之後,為期八週的實驗正式開始。研究者從康軒版第八冊英語課本內容中挑選出兩個單元(單元三與四)搭配虛擬實境進行教學,每一單元的教學為期四週。教學流程為單字教學、句型教學、情境演練與最後的小組發表。在八週的實驗期間,研究者使用一個名為CoSpaces Edu的VR軟體來設計課程。首先,學生針對目標單字與句型設計各自的虛擬情境。接著,他們與同儕在虛擬學習環境的課堂中練習英語口說。最後,他們在台上進行發表自己的創作。對照組則是接受無VR軟體的教學進行英語口說的練習,例如:學習單與習作。實驗結束後,兩組再參與相同測驗內容的口說後測,以確認英語口說表現是否有進步,以及英語口說焦慮度是否降低。英語口說測驗評分者為兩位校內的英語老師,他們評分時使用同一套評分標準以示公平。除此之外,實驗組中有七位受試者參與了一場線上的半結構訪談,分享他們這八週以來在英語課堂中使用虛擬實境的經驗與看法。在一連串的資料分析後,結果顯示如下:實驗組的學生顯著地降低英語口說焦慮,以及顯著地增進英語口說技能。有趣的是,對照組的學生也同樣顯著地增進了英語口說技能。根據實驗組受試者的看法,他們偏好更頻繁地在英語課中使用虛擬實境學習,學生們很享受使用虛擬實境的過程。因此,本研究推薦其他語言教育工作者使用虛擬學習環境進行教學。然而,假如CoSpaces Edu的軟體開發端能夠推出更多免費的功能讓更多全球的一般用戶都能使用的話,對於其使用者會更有助益。除了虛擬科技的優點之外,未來其他研究者在實施虛擬學習環境相關研究時,應該將一些實際上的困難列入考慮,例如:研究對象的樣本數限制、技術相關問題以及學生的身體狀況等等。總結來說,本研究期望啟發未來更多沉境式學習的相關研究,供更多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虛擬實境軟體開發者更多的理論或概念參考。Item 製作視覺資訊圖對於中學生英文寫作想法發展的影響(2022) 張秀薇; Chang, Hsiu-Wei科技的發展增加了教育現場融入多元學習刺激的可能性,視覺資訊圖 (infographics)作為教學工具在近來的教育趨勢裡得到許多關注。在視覺資訊圖 融入學習的研究中,許多為探討其對學習成就的影響,然而,其融合於英語寫 作教學的研究佔極少數,其對英語寫作想法影響的研究更少之又少。本研究旨 在探討視覺資訊圖對於中學生英文寫作中想法發展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於視覺 資訊圖融入於英文寫作課的看法。本研究受試者為北台灣 75 位高三學生,採量 化與質化兼具的準實驗研究法,在四週的寫作課程中,控制組接受傳統引導式 寫作教學法,實驗組接受視覺資訊圖融入寫作教學的訓練,並於後測後填寫認 知問卷。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視覺資訊圖對學生寫作時的想法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一)實驗組的平均想法數增加;(二)實驗組在想法品質的表現上明顯優於 控制組;(三)實驗組的想法明顯較控制組更契合題目;(四)從問卷結果發 現,多數實驗組學生對視覺資訊圖運用於英文寫作課有正向的看法。學生認同 製作視覺資訊圖有助於增加想法數量及增進想法品質,且對寫作表現有所影 響。此外,根據學生的回饋,視覺資訊圖涵括組織想法、釐清思緒、刺激點子 與協助評估寫作內容等功能。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在寫作前製作視覺資訊圖能有效促進中學生想法數量的增加、提高想法品質以及提升寫作內容與作文題目的關聯性,學生在製作資訊圖表的歷程中能產出更多契合題目的想法。視覺資訊圖有助於發展寫作中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提高英文寫作課參與的程度。本研究根據研現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運用創意戲劇提高以英語為外國語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和學習動機(2022) 毛顯鶯; Mao, Hsien-ying在108課綱之前,台灣的英語教學著重在讀與寫這兩個基本能力,因為它們也是各級入學考試的主要測驗技能。然而,因應新課綱的實行,目前英語教育越來越強調的是素養,所以口說能力也逐漸得到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創意戲劇中各項技巧融入英語教學的方式,是否能提升台灣高中學生英語的學習興趣及口說能力。在經過一個半月的實施時間,並在研究開始以及結束,收集學生前後測的資料並分別以質化和量化的分析方式得到研究結果。研究者發現,學生在口說測驗的三個部分,包括段落朗讀、問題回答以及照片描述,後測的結果其進步都有達到顯著差異;至於在英語學習動機的五個向度中,無論是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融合型取向、工具型取向以及學習焦慮,在前後測比較結果,都顯示顯著差異;而學生的意見回饋及學習反思的問卷呈現的多半是正向的意見。所以希望在未來英語教學當中,教師們都能善用創意戲劇的各項技巧,和英文課程做結合,設計各項有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增進學生的口說能力。Item 高中初任雙語教師的信念與實踐:以數理科教師為例(2023) 謝采芸; Hsieh, Tsai-Yun自「2030雙語政策」發布以來,雙語教育已成為臺灣一場新興的教育革命。為瞭解高中雙語教育推行成效,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內容分析法,以臺灣北部一所公立高中三位初任雙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性訪談、課室觀察和參與者日誌等資料來源,探討高中雙語教師對雙語教學的信念與其在雙語教學實踐所採取的策略。根據本研究結果,雙語教師信念可以從九個面向進行討論:(1)對雙語政策的看法、(2)成為雙語教師的動機、(3)跨語言實踐、(4)學習鷹架輔助、(5)外籍教師資源、(6)雙語教師社群、(7)雙語教育的實施與成效、(8)對雙語教學的看法與反思、與(9)雙語教育的現況與困境。而雙語教學實踐則可分為七個面向討論,包括(1)跨語言實踐、(2)使用多模態教學策略表達意義、(3)知識理解和學習評估、(4)師生互動、(5)與外師共備、(6)專有名詞介紹和(7)學習鷹架輔助。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雙語教師的信念與英文能力並不會影響其參與雙語教學的動機。二、透過與外師共備、協同教學及參與校內雙語增能社群,可提升雙語教師在課堂使用英文的比例及達成課程的英文學習目標。三、雙語教師在融入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可先從補充學科領域的英文專有名詞著手。四、因新冠肺炎疫情因素,部分課程採線上授課,雙語教師可使用科技工具與多模態教學輔助學生進行學習與討論。然因缺乏雙語評量機制及教學進度壓力,雙語教師難以有效檢核學生的雙語學習成效。最後,透過研究對象的雙語教學實踐經驗,提供未來有意願實施與推廣雙語教育的教師、高中學校、設有雙語師資培育相關學系之大學、政府單位及研究人員,針對雙語教學模式、雙語增能社群規劃、雙語政策推行誘因與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可行之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