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靜萍"
Now showing 1 - 20 of 8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09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台灣:國立教育資料館。, 2009-11-01) 林靜萍; 黃國恩; 黃香萍; 張少熙; 蔡榮捷; 熊文宗; 錢紀明修訂Item BBL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12-??) 陳昭宇; 林靜萍; Chao-Yu Chen, Ching-Ping Lin本研究目的旨在發展以大腦為基礎學習(brain-based learning, BBL)的體育教學方法,並探討其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基於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以量為主、質為輔的取向,採準實驗設計不等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研究參與者為一位體育教師及其授課班級兩班八年級50位學生,分為實驗組(實施BBL取向體育教學)與控制組(實施傳統體育教學),參與16節籃球課。研究工具為「概念構圖」、「籃球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與「國中生體育學習動機量表」,分別進行前、後測,以了解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的學習成效,並輔以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蒐集質性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與持續比較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實驗組在概念構圖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概念構圖成績有顯著進步。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進步。三、實驗組在學習動機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學習動機表現有顯著進步。整體而言,BBL取向體育教學方法確實能夠促進知識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並激發學習動機。Item BBL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12-??) 陳昭宇; 林靜萍; Chao-Yu Chen, Ching-Ping Lin本研究目的旨在發展以大腦為基礎學習(brain-based learning, BBL)的體育教學方法,並探討其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基於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以量為主、質為輔的取向,採準實驗設計不等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研究參與者為一位體育教師及其授課班級兩班八年級50位學生,分為實驗組(實施BBL取向體育教學)與控制組(實施傳統體育教學),參與16節籃球課。研究工具為「概念構圖」、「籃球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與「國中生體育學習動機量表」,分別進行前、後測,以了解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的學習成效,並輔以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蒐集質性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與持續比較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實驗組在概念構圖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概念構圖成績有顯著進步。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進步。三、實驗組在學習動機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學習動機表現有顯著進步。整體而言,BBL取向體育教學方法確實能夠促進知識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並激發學習動機。Item PETTLEP意象訓練對大專公開一級籃球運動員投籃表現、自信心及焦慮之影響(2024) 蘇震東; Su, Jhen-Dong眾多研究已證實,PETTLEP模式之意象訓練有助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自信心及降低狀態焦慮,然而過往大多數研究皆採實驗分組進行,以團體課程介入,比較介入前後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差異。至於實務訓練場域中實施PETTLEP意象訓練的研究,甚為少見,故本研究擬進入實際運動團隊中,以高競技水準的運動員設計PETTLEP的介入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PETTLEP意象訓練對公開一級大專籃球運動員運動表現、自信心及競賽焦慮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參與者是三位男性公開一級大專籃球運動員。以單一受試者設計進行為期8週之介入研究。依照PETTLEP之七項要素設計意象訓練課程,資料收集有動態投籃測驗、狀態性焦慮量表、動作意象問卷及開放式問題。收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線性迴歸做為視覺分析,並歸納整理質性資料。結果:根據資料分析結果,在8週的介入的變化趨勢,運動表現:參與者A呈現持平、參與者B呈現進步、參與者C呈現退步。在狀態自信:參與者A呈現持平、參與者B呈現提升、參與者C呈現持平。在狀態焦慮:參與者A呈現降低、參與者B呈現降低,參與者C呈現持平。操弄檢核的質性結果,整體符合的變化趨勢。結論:經過八週之意象訓練,研究參與者A之運動表現持平、狀態自信持平、狀態焦慮降低;研究參與者B之運動表現提升、狀態自信提升、狀態焦慮降低;研究參與者C之運動表現退步,狀態自信持平、狀態焦慮持平。推測可能原因為A與C於介入期間接受教練指導進行投籃動作調整,PETTLEP意象腳本亦進行修改,因此呈現上述趨勢,若延長意象介入週次,兩者之運動表現應會逐漸進步,整體練習效果也會反映於狀態自信與狀態焦慮,呈現與B相近之結果。意象腳本須進行個別化設計,如有必要調整,應視技術訓練及個人特質調整腳本內容。針對使用意象之真正目的建立專屬腳本,內容須融入過往經驗並適時調整,使意象訓練發揮最大成效。Item 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2014) 湯子葳; Tang, Tzu-We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之經驗課程及其影響因素。以臺北市一所高中體育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以參與觀察、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持續比較法分析資料,其結果如下:一、學生上課時的自我行為表現,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及同儕的學習權益。二、過去不同學習經驗,使學生程度落差極大,面對學業呈現太簡單、聽不懂的兩種極端現象。三、實用性質的運動傷害防護使學生有較高參與動機,理論性質的運動科學概論,因教材無參考依據,難易度不符合學生之能力。四、體育班學生受到個人自我認同、角色位置的不同,而詮釋出不同的經驗課程。五、個人過去經驗、重要他人、課程和環境的互動會影響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其影響程度會因學生在意程度而有不同。根據上述結果進而提出以下建議:一、規劃體育班一般學科的教材,以符合體育班學生能力,並增加學習動機。二、體育班並非僅提供一種升學方式,應提升學生學業成績及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機會。三、任課教師應使學生有正確、適當的學習態度,並給予學生適合的課程內容。四、教練、教師與家長應相互協助,提升學生學習表現。五、未來可針對體育班課程實施現況方面進行探討。Item 不同回饋方式對桌球初學者正手平擊發球學習效果之研究(2010) 莊哲偉; Che-Wei C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回饋方式對桌球初學者正手平擊發球學習效果之影響。以36位無正手平擊發球學習經驗之國小五年級學童為對象,依技能前測成績分為口語回饋、口語加肢體協助、口語加影像回饋及控制組等四組。每組9人,平均年齡為11.26 ± 0.43歲,平均身高為145.26 ± 6.59公分。進行為期五天的實驗操弄,每天進行20分鐘共90球的練習,於第五天實驗結束後進行技能後測並在下一週進行保留測驗。所得成績以PASW 18.0 for Windows版之統計程式,進行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回饋方式在不同測驗時期間的技能表現效果與學習效果的差異。若達顯著差異時,則進一步以單純主要效果檢定,若再達顯著差異時,以LSD事後比較加以考驗之。本研究之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藉以瞭解研究參與者在接收教師回饋訊息的思考情形,將訪談所得錄音資料謄寫成逐字稿,並加以整理歸類、擷取重要陳述句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一、提供不同回饋方式皆能有效促進桌球初學者正手平擊發球技能表現效果。二、提供不同回饋方式對於桌球初學者正手平擊發球技能學習效果皆有正向幫助。三、提供結合多重回饋訊息對於學生思考的理解與轉化有相當的幫助。四、提供口語加影像回饋方式能提昇研究參與者對自我錯誤動作的偵察能力。五、提供口語加肢體協助回饋方式能幫助研究參與者體會動作上空間與時間的配合。Item 中學體育教師應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改善關係霸凌之行動研究(2016) 游陳富; Yu, Chen-Fu本研究旨在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究TPSR融入體育教學中,學生間關係霸凌的行為是否獲得改善,遭受關係霸凌的同學能建立責任行為,對自我負責,並在過程中發現教學上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進而促進研究者的教學反思與專業的成長。研究參與者為台北市綠地國中八年級某班,男生12人女生16人,採用Don Hellison 所提倡的TPSR模式設計17節的行動研究方案課程,以教師日誌、學生學習資料、協同研究者觀察記錄、訪談資料作為資料蒐集的方式,研究結果發現:1.TPSR課程對於關係霸凌的現象能有所改善,是一套可施行的課程方案,並且也能看見學生在體育課中責任行為的正向改變,被排擠者也喜歡這樣的課程;2.旁觀者在教師的支持與關注下,願意說出同儕受霸凌的行為;並且霸凌者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因此也願意停止或減少霸凌行為,這兩者的改變也代表TPSR確實可以改善學生關係霸凌行為;3.TPSR課程對於關係霸凌的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係與異質性分組方式能幫助TPSR課程在實施上更加順利。Item 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實習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2006) 王凱平; Wang Kai-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學校健體領域實習教師教學信念及影響教學信念之因素。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質性訪談為輔,針對國立臺灣、彰化、高雄師範大學九十四學年度之健體領域實習教師進行普查,共獲得有效樣本146位,以自編之「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實習教師教學信念研究問卷」進行量化資料搜集,並採描述統計、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並針對量化結果以立意取樣方式挑選兩位實習教師進行質性訪談,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健體領域實習教師之整體教學信念趨向進步取向。 二、實習教師在「學習評量」與「教學目標」兩個層面有較佳的教學信念,但在「課室管理」層面的教學信念相對較低。 三、不同性別之實習教師教學信念有顯著差異,女性實習教師之教學信念比男性更趨向進步取向,可能是受女生較認真的特質所影響。 四、修習教育學程時就讀不同系所之實習教師教學信念有顯著差異,健康相關系所之實習教師教學信念比運動競技系所更趨向進步取向。 五、不同最高學歷之實習教師教學信念未達顯著差異。 六、修習教育學程就讀學校之實習教師教學信念未達顯著差異,可能是學校風格相近,故學生的教學信念無太大差異。 七、不同實習學校所在區域、實習學校規模或是否擔任運動代表隊(助理)教練之實習教師教學信念皆未達顯著差異,可能是實習時間不長,影響有限。 八、個人特質、實習學校輔導教師、學生時期的老師、個人經驗、實習期間的教學經驗與學生反應是影響實習教師教學信念的主要因素。 關鍵字:健康與體育領域、實習教師、教學信念Item 中等學校桌球運動教練專業知識現況與需求之研究(2019) 施亦婕; Shih, Yi-Chieh本研究旨在瞭解中等學校桌球運動教練之背景、教練專業知識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桌球運動教練專業知識的具備與需求差異,以及專業知識的具備與需求之相關情形。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帶隊參加107年15歲組桌球國手選拔暨排名賽,及107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內賽之桌球運動教練計160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修編之「桌球運動教練專業知識」問卷,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發現教練專業知識: 1.具備與程度平均分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桌球運動知識」;「教練專業發展」;「教學訓練知識」;「選手輔導培育與發展」;「工具與科技應用」;「學科知識」。 2.需求程度平均分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桌球運動知識」;「教練專業發展」;「教學訓練知識」;「選手輔導培育與發展」;「工具與科技應用」;「學科知識」。 3.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運動教練在專業知識具備程度之差異情形,在在教育程度、教練證級別與選手時之最高層級則達顯著差異,性別、服務層級、年齡與工作年資未達顯著。 4.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運動教練在專業知識需求程度之差異情形,在年齡上達顯著差異,在性別、教育程度、服務層級、教練工作年資、教練證最高級別與擔任選手時最高層級則未達顯著。 5.專業知識六個構面的具備程度與需求程度均呈現正相關。Item 亞歷山大技巧之觀點分析與應用於 彼拉提斯健身活動教學策略之探究歷程(2009) 張郁婷; Chang Yu-Ting本研究之目的為深入瞭解亞歷山大技巧之觀點與理念原則,進而探究及其應用於彼拉提斯健身活動之可能性,以作為彼拉提斯健身活動實務教學者之參考,並瞭解教師的反省與成長。因此,本研究之第一部份以亞歷山大技巧之文本為對象,以文獻分析法探究其理念原則;第二部分將亞歷山大技巧之觀點嘗試應用於彼拉提斯健身活動之教學中,提出應用之策略,並進行「教學策略驗證」檢視其可行性。此階段以台北市A高中參與彼拉提斯課程之教職員為對象(女性;N=10),進行每週一次(60分鐘)共八週的新策略介入教學,並以半結構式訪談、影片觀察及教學者反省札記等方式蒐集資料,採三角交叉驗證法進行資料一致性的檢驗,再根據資料修正策略之內容,最後整理具體的結果。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整理亞歷山大技巧之觀點可具體應用於彼拉提斯健身活動有:脊椎關節使用、肩胛帶使用、髖關節使用、頭-頸-軀幹之間的關係。 二、亞歷山大技巧之觀點應用於彼拉提斯健身活動的可能性中,學員、教師及觀察員三者皆持正面的態度,惟應用時應注意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師在教學方法及動作設計兩部分的專業能力皆有所提昇,並且更瞭解亞歷山大技巧觀點應用上,應注意時間對身體學習的重要。Item 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2010) 張祐慈; Chang Yu-Chih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的生涯發展相關議題,藉由瞭解不同年代和不同職業之選手生涯發展歷程、生涯規劃和生涯轉換,以發現隨年代和社會脈絡的不同桌球選手整體生涯發展的差異。以深度訪談法針對七名不同年齡目前任職於各領域之優秀女子桌球國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生涯發展歷程方面,從研究參與者的啟蒙、重要他人一路上的支持至參與運動的種種經驗,皆顯示桌球運動的特殊性及個人經驗的不可替代性,且具有啟發的意義。生涯規劃方面,影響研究參與者生涯規劃的因素有企業贊助、大學的選擇和個人其它因素,但大部分研究參與者於選手時期皆未做其完整的生涯的規劃。生涯轉換方面,轉換的時機與因素有對比賽產生倦怠、面臨畢業和經濟的問題以及年齡的限制,且轉換後不同職業所面對的生活與適應亦有很大的差異。而年代的不同其學歷與職業發展是為最大差異之處,且互相影響。Item 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2012) 陳姵伶; Chen, Pei-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以自編之「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為研究工具,以全國高中職體育組長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計發出問卷130份,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回收率86.9 %。所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設立現況方面:1.設立時間以「六年以上」學校佔最多;2.性質以「公立」學校多;3.型態以「完全中學」佔多數。 二、組織運作方面:業務負責單位以「學務處體育組」最多;課程規劃單位仍以「教務處教學組」為主導,「體育實驗組」設置情形偏低,且逾二成學校未依規定設置「體育班課程發展委員會」,實有加強督導之必要性。 三、課程實施方面:1.必修一般科目、體育專業學科及術科之「專項運動技術」開設學分數皆符合課程綱要規範。2.「運動學概論」教授課題以「認識運動的傷害防護」佔最多,其他課題未教授原因主要以教材和師資問題為主。3.「專項運動體能訓練」較課程綱要規定之學分數略少。4.選修「體育類」課程未開設情形偏高;「競技運動綜合訓練」未開設原因以「經費問題」為主,且多數在高三下學期皆未開設,不符課程綱要規範。5.在類組的安排上,以「自然組」為主;各組課程安排上,「公民與社會」科目較受到忽視。 四、教學與評量方面:1.教材選用、特殊優秀選手及學業成績優良學生未能依課程綱要彈性規範適當安排。2.體育專業學科及專項術科成績評量,由授課教師/教練自行訂定評量標準。3.教學遭遇問題以「缺乏合適教材」及「學生先備能力不足,學習效果有限」佔多數,顯示發展適用體育班教材的迫切性。 五、師資聘用方面:「體育專業學科」、「體育專項術科」教師聘用,都以校內體育教師為主,教師兼任教練的績效及工作負荷情形宜加以瞭解並改善。Item 公立高中(職)體育科教師甄選方式與專業能力之研究(2012) 李怡貞; I-Chen-Li本研究旨在瞭解近五年全國公立高中(職)體育科教師甄選現況,對教師專業能力需求、新進教師專業能力表現符合程度以及對教師甄選方式實施之看法。以自編之「公立高中(職)體育科教師甄選方式與專業能力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全國公立高中(職)體育組長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計發出問卷283份,回收有效問卷228份,回收率80.5 %。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目前教師甄選作業以學校自行辦理為主,甄聘專長教師佔有一定比例,甄選方式朝向多樣化,但以筆試、試教、口試為主;近年來甄選方式略有變化,增設 術科測驗比例提高,口試甄選方式減少,但筆試仍為初試首重關卡,進入複試 之關鍵。 二、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需求程度以「精神態度與信念」需求最高,經由教師甄選甄聘之新進教師其專業能力表現良好,且不因甄選方式不同而有差異。 三、多數體育組長認為,體育科教師甄選應包含筆試、試教、口試、資料審查、術科測驗等甄選方式;因考量甄選作業流程及公平性問題,不同甄選方式在不同階段有其適切性;甄選成績偏重應試教師實務與技能表現,佔總成績比例依序為:試教、術科測驗、筆試及口試、資料審查。Item 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對體育師資生創造力之影響(2006) 王睿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模組應用於體育師資培育課程,對研究參與者在「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傾向」、「學習知覺反應」及「轉化發展」的影響。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九十四名體育師資生為研究參與學生,進行為期八週的教學實驗,採獨立樣本考驗及相依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法,並輔以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於圖形流暢力、圖形變通力、圖形獨創力、語文流暢力及語文獨創力等不同類目創造思考能力的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二、實驗組學生於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及創造性傾向整體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三、大部份參與學生對於本研究所發展之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呈現正向的學習知覺反應,於模組介入歷程間感受到學習氣氛的轉變、師生互動關係的增加及師生間距離感的減少;少部分參與學生對模組的介入呈現負面學習知覺反應,對創造思考教學模組的介入感到調適不易、壓力感的增加、對於獨立思考機會的排斥感及對創意價值的質疑感。 四、研究參與者於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實施歷程中的轉化發展情形,呈現複雜而多元的樣貌。參與學生於研究過程中,經歷思維模式轉變、表達能力提升及認知改變的轉化發展歷程,而參與教師則在模組的實踐歷程中,呈現幽默感增加、媒材應用更加靈活及創意表現提昇等轉化情形。 本研究發現可供師資培育機構、創造思考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2016) 朱建華; Chu, Chien-Hua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現況、差異及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採分層叢集抽樣選取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為對象,共計發出問卷398份,有效回收問卷298份,有效回收率74.87%。將所得之問卷調查資料整理後,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的統整與分析。 依據研究目的,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角色知覺屬中上程度。 二、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屬高等程度。 三、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角色知覺因性別、職務及擔任教練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因性別及教育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北部地區高中職體育教師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兩者之間關係成正相關。 依分析結果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如下: 一、推動體育課程發展,強化教學品質。 二、職前訓練階段,強調體育專業知能的重要性。 三、鼓勵體育教師從事體育專業領域的研究與進修。Item 台北市中等學校視覺障礙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2004) 邱逸揚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市中等學校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運動之現況與阻礙因素,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以台北市中等學校視覺障礙學生為對象,得有效問卷85份。並將所得之有效問卷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參與休閒運動頻率方面,最高的前五項依序為:健行散步、慢跑、籃球、騎腳踏車、游泳。國中生最常參與的前五項為:健行散步、籃球、慢跑、騎腳踏車、登山;高中(職)為:健行散步、慢跑、籃球、游泳、騎腳踏車。整體平均數,高中(職)學生高於國中學生。各休閒運動項目中,「保齡球」、「扯鈴」、「舞蹈」、「滑溜運動」四項,高中(職)學生的參與程度均高於國中學生。 二、不同性別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方面,整體平均數無顯著差異。但在「籃球」、「排球」、「武術」方面,男生參與程度高於女生;在「呼拉圈」、「舞蹈」方面,女生參與程度高於男生。 三、不同障礙等級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方面,整體平均數並無顯著差異。但在「籃球」方面輕度及中度視障者皆高於重度視障者;「排球」方面輕度視障者高於重度視障者;「羽球」及「踢毽子」方面輕度視障者皆高於中度視障者及重度視障者。 四、在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方面,前五項依序為:興趣、身體障礙、時間、課業壓力、自我能力。國中學生阻礙程度最大的前五項為:身體障礙、興趣、時間、個性、課業壓力;高中(職)學生為:興趣、時間、身體障礙、課業壓力、天候因素。整體而言,國中與高中(職)學生之間無顯著差異,在各阻礙因素中,國中學生在「指導人員」一項高於高中(職)學生。 五、不同性別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阻礙因素,整體平均數並無顯著差異,在各阻礙因素中,男生在「同伴」、「場所距離」、「器材裝備」的阻礙因素皆高於女生。 六、不同障礙等級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阻礙因素,整體平均數並無顯著差異,在各阻礙因素中,「時間」方面,中度視障者高於重度視障者;「器材裝備」方面,重度視障者高於中度視障者;「指導人員」及「相關訊息」方面,重度視障者高於輕度視障者。Item 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2006) 陳威宇摘要 近年來,我國資訊教育發展受到教育主管單位的重視,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了解臺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需求之全貌。具體的目的瞭解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使用現況、認知與態度、影響因素、教學需求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與認知與態度、影響因素、教學需求的差異性,以自編之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問卷針對94學年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正式教師進行普查,經描述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得到結果如下: 一、使用情形: 體育教師曾使用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課程的佔了近8成,最常使用DVD或錄影帶融入教學,有近8成的體育教師利用上班時間每週花1~5小時在學校內準備上課的內容。 二、認知與態度、影響因素及需求: 體育教師在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的認知與態度積極、影響因素不高、需求方面頗高。 三、不同背景變項教學認知與態度及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 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擔任職務、授課科目及教育背景等不同背景變項,對國中體育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的認知與態度及影響因素並沒有任何的差異。而年齡較輕、任教年資愈淺及電腦研習時間較長的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認知與態度上較高,影響因素相對較低。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需求方面差異 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擔任職務、教育背景及電腦研習時數等不同背景變項,對國中體育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的需求並沒有任何的差異。而年齡較輕、服務年資愈淺、有教健教與體育的教師在需求方面比教體育的教師來得高。 關鍵詞:健康與體育、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中教師Item 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不同分組方式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2017) 呂亦航; Lu, I-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使用動作技能S型異質分組、自由分組兩種不同分組方式,是否對籃球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造成影響,並進一步比較兩種分組方式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兩個國中九年級班級,作為研究對象,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動作技能分組做為控制組、自由分組做為實驗組。研究工具包含ARCS動機量表、籃球技能表現測驗。以SPSS20.0版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相關統計處理,α設為 .05。結果發現動作技能分組與自由分組在學習成效中整體技能、運球及傳球有顯著提升,投籃方面皆未達顯著;學習動機方面兩種分組方式在整體上皆有顯著提升。另外,兩種不同分組方式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無顯著差異。建議在未來教學方面,教師應先建立學生間良好關係,在教學時有時間限制,可使用自由分組方式,使用合作學習教師應適時介入,以及依教學目標選擇合適分組方式;在未來研究設計上可深入探討自由分組之原因,針對不同項目、不同研究對象、教學時間與次數的調整以及使用更多不同分組方式進行比較。Item 合作學習應用於定向越野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影響(2018) 陳暄安; Chen, Hsuan-An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方法,應用於大學定向越野課中,對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影響。本研究以兩班定向越野課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設計,將學生分為合作學習組與直接教學組。研究工具包含學習動機量表及班級氣氛量表。以相依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方法應用於大學生定向越野課,整體學習動機前、後測均達顯著差異,但其中合作學習組在切身相關構面則無顯著差異;二、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方法應用於大學生定向越野課,整體班級氣氛前、後測均達顯著差異;三、合作學習組與直接教學組間整體學習動機無顯著差異,建立自信及獲得滿足構面合作學習組優於直接教學組;合作學習組與直接教學組在班級氣氛無顯差異,整體平均數相較之下合作學習組優於直接教學組。建議:合作學習應用於定向越野課教學時,教學單元內容要與學生有相關聯結並給予更多選擇之權利。未來研究之建議:一、應用不同分組方法加以了解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二、加入質性訪談之方法,瞭解什麼情況能使學生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能夠有效提升。Item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2008) 邱稚瑋; Chiou Chih Wei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研 究 生 邱稚瑋 指導教授 林靜萍 中文摘要 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是提升學習者運動參與中不可獲缺的一環,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以合作學習觀念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實驗組)對高中生在排球項目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運動比賽表現並與運動教育模式(控制組)進行比較;實驗組41名學生前四週實施合作學習教學,後六週則進行運動教育模式;控制組41名學生實施十週的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二組學生在教學前後分別施測「排球認知測驗」、「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調查表」、「排球發球測驗」、運動比賽表現評量(GPAI),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在α=.05,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高中學生的排球認知表現、技能表現、班級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運動比賽表現等方面,均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二、兩組在高中學生排球認知表現沒有差異。三、兩組在高中學生技能表現兩者沒有差異。四、實驗組與控制組對高中學生在學習動機沒有差別,但實驗組在班級氣氛構面上優於控制組。五、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運動比賽表現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除合作學習之融入之外,本研究亦建議未來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上亦可結合其他教學策略,如理解式教學等,以進一步探討其在各層面之學習效果。 關鍵詞: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排球、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