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美慧"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景美溪下游河川環境保育歷程及其發展策略規劃(2007-01-01) 林美慧; 廖學誠Item 景美溪下游河川環境保育歷程及其發展策略規劃(2007) 林美慧; Mei-Hui Lin本文以景美溪下游的河川保育歷程為研究主題,探究此區進行的河川環境保育活動、參與團體及其運作方式,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法,進行景美溪河川環境保育活動的SWOT分析,了解此區發展河川環境保育的內部優劣勢以及外在的機會與威脅,並以TOWS矩陣分析研擬未來發展之策略。利用層級分析法(AHP),探究民間人士與學校教師兩群組對於SWOT分析項目的權重異同,依其權重值的高低排列,可作為未來推動河川保育活動時優先掌握或改善項目之參考。 研究發現,以景美溪為主題曾進行的環境行動,計有教育行動、生態管理及親身力行等三類。分析2000年至2005年共55項河川環境保育活動,顯示教育行動類的比重最高(39項,74%);若依據舉辦時間進行統計,顯示2003年(19項,35%)舉辦的次數最多。問卷結果顯示,機會層面與優勢層面較受專家學者的重視,歸納全體專家學者意見,則以「環境教育風氣的配合」、「公部門積極護溪的政策推動」及「參與的社區發展組織與民間團體眾多」三項為首要偏重。 依據TOWS矩陣分析與問卷結果,提出景美溪發展河川環境保育活動之策略研擬,建議率先培養具專業知能的巡守志工,持續進行河川流域管理與生態資料的調查,積極規劃生態導覽課程,推廣永續發展的思維,並可借鏡其他河川志工團體的發展經驗,發展景美溪的本位特色。Item 綠色運動參與者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之研究:以林道健行為例(2021) 林美慧; Lin, Mei-Huei本研究以綠色運動參與者,在林道健行運動為研究場域,透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瞭解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活動概況,進而研究分析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在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及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之相關性。研究工具包括主觀幸福感量表、休閒滿意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問項。本研究總計發出500份問卷,回收500份,回收率為100%。接著以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整理如後:一、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年齡層平均為45歲,以女性參與者居多,教育程度則以大專院校為最多,居住北區人數最多。二、不同婚姻狀況的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在主觀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三、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年齡、主觀幸福感與休閒滿意均有顯著的相關性。四、林道健行運動參與者年齡與主觀幸福感在休閒滿意之解釋力。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建議。Item 臺北市景美溪下游河川環境教育發展現況與策略規劃(地理學系, 2008-05-??) 林美慧; 廖學誠本研究是以臺北市景美溪下游作為研究範圍,透過SWOT模式及層級分析法,針對區域內河川環境教育的發展現況深入探討,並提出策略規劃。研究結果顯示,機 會層面權重值最高(0.358),其中以環境教育風氣的配合、以及公部門積極推動護溪政策兩項目最獲認同;接著以優勢層面權重值次高(0.322),其中 以參與的團體眾多、以及已發展出導覽活動基礎兩項目最受肯定;至於劣勢層面權重值則不高(0.201),其中以缺乏長期環境教育及監測計畫項目較受關注; 權重值最低為威脅層面(0.119),其中以缺乏河川流域的整體規劃項目最受重視。本研究進一步研擬景美溪河川環境教育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包括三大面 向:(1)教育推廣:深化環境教育內涵、提升環境行動能力;(2)組織運作:建立組織溝通平臺、營造共同學習契機;(3)外界協同:加強外界合作機制、推 動流域整體規劃。Item 臺北市景美溪下游河川環境教育發展現況與策略規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8-05-01) 林美慧; 廖學誠本研究是以臺北市景美溪下游作為研究範圍,透過SWOT模式及層級分析法,針對區域內河川環境教育的發展現況深入探討,並提出策略規劃。研究結果顯示,機會層面權重值最高(0.358),其中以環境教育風氣的配合、以及公部門積極推動護溪政策兩項目最獲認同;接著以優勢層面權重值次高(0.322),其中以參與的團體眾多、以及已發展出導覽活動基礎兩項目最受肯定;至於劣勢層面權重值則不高(0.201),其中以缺乏長期環境教育及監測計畫項目較受關注;權重值最低為威脅層面(0.119),其中以缺乏河川流域的整體規劃項目最受重視。本研究進一步研擬景美溪河川環境教育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包括三大面向:(1)教育推廣:深化環境教育內涵、提升環境行動能力;(2)組織運作:建立組織溝通平臺、營造共同學習契機;(3)外界協同:加強外界合作機制、推動流域整體規劃。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