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淑真"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五年來的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台北市:臺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1998-01-01) 陳憲明總編輯; 林淑真; 賴貴三副總編輯Item 人文藝術創造優質旅遊品牌之研究 〜以日本 JR 九州七星列車為例(2019) 謝欣霓; Hsieh, Hsin-Ni旅遊產業已晉身世界各國的第三大出口產業,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甚至未開發國家,都已竭盡所能將其國內觀光特色與景點推廣至世界,儼然是無煙囪的工業革命。 讓世界頂級富豪趨之若鶩的七星列車究竟有什麼引人入勝之魅力?式微的火車運輸業要如何在觀光產業中成為藍海產業,箇中訣竅究竟是什麼? 臺灣要如何讓五大洲的觀光旅客看到來臺灣旅遊的魅力與價值,乃是本研究所要闡述的重點,藉此研究提供政府相關部門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以此切磋,期待臺灣的旅遊業者能夠攜手合作,走出競價的紅海邁向優質旅遊的藍海!Item 印象樂派作品研究 –以德布西《為鋼琴的》與拉威爾《庫普蘭之墓》選曲為例(2022) 洪琬宜; Hung, Wan-Yi十九世紀的法國歷經普法戰爭後,在音樂界形成振興昔日光輝的一股風潮,除了注重傳統的器樂音樂,也逐漸發展新穎的創作手法,企圖擺脫日耳曼音樂風格的影響。於 1871 年成立「國家音樂協會」 ( 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 ),並激勵當時的作曲家進行創作,在音樂創作上發展出三種風格,國際音樂 ( Le Style International )、溫和浪漫 ( Romantisme Modéré ) 和印象樂派 ( Impressionism ),其中印象樂派的興起受到繪畫的印象主義影響,以光線與色彩變化成為當時法國音樂發展的特色。阿希爾-克勞德・德布西 ( Achille- Claude Debussy, 1862 – 1918 ) 與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 ( Joseph- Maurice Ravel, 1875 – 1937 ) 同為印象樂派的代表作曲家,在承襲法國傳統音樂之際,也以獨特的創作手法發展出音樂的新道路,在創作語法上兩人具有各自的特色;筆者以兩位作曲家致敬巴洛克樂派鍵盤組曲的鋼琴作品《為鋼琴的》、《庫普蘭之墓》作樂曲分析與詮釋之探討,分別選自兩部作品中的〈前奏曲〉、〈觸技曲〉,以及法國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盛行的兩種慢速舞曲〈薩拉邦舞曲〉、〈佛拉納舞曲〉,由曲式架構、調性、和聲與素材等創作手法比較兩位作曲家的創作特色。Item 德布西《映像》鋼琴曲集之研究(2010) 謝青穎德布西的創作中,以鋼琴作品最能表現其精髓,因此本詮釋報告試就其鋼琴作品中成熟期代表作之一的《映像》(Images)曲集,分析其風格脈絡及創作手法,以及彈奏詮釋之心得。論文內容的範圍以德布西《映象》鋼琴曲集為主要研究軸心,在正式分析作品之前,縱向溯及作曲家德布西的生平、學習經歷,橫向延伸到當時的時代、文化環境,以做為分析此作品的背景知識,最後再將此曲集中六首樂曲作一統合比較,進而歸納結論。 藝術作品常是創作者自身性格、經歷、思考的反射,甚至有許多巧思的暗示、連結藏在其中,因此若要徹底了解一個藝術作品,必須對創作者的生平/學習經歷、時代/文化背景等等有基礎的認識,這些都是創作者創作的主要養分。本論文的第二、三章即對德布西的成長、學習背景作一介紹。 《映像》曲集共有兩集,第一集作於1901到1905年,第二集則作於1907年。每集各有三首曲子,兩集一共六首。第一集的創作費時五年,作於1901到1905年,包含三首曲子,分別是《水的反光》(Reflects dans l’Eau)、《拉摩頌》(Hommage à Rameau)、《運動》(Mouvement)。第二集作於1907年,包含三首曲子,分別是《葉中鐘聲》(Cloches travers les feuilles)、《月下荒廟》(Et la lune descend sur le temple qui fut)、《金魚》(Poissons d'or)。本論文在第四、五章中每節分就樂曲分析及彈奏詮釋探討。第六章則將以上章節對此二曲集中六首樂曲的分析,分別就旋律、和聲、節奏、曲式四個層面統整,分析其間的關連性進而歸納出結論。Item 拉威爾鋼琴作品《庫普蘭之墓》詮釋報告(2012) 王佳音在十九世紀末期,由聖賞斯、法朗克、及佛瑞等法國作曲家成立「國家音樂協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打著「振興法國音樂」的口號,走向與德奧音樂不同發展的路途,也使法國音樂發展更為蓬勃。而身處於兩世紀之交的拉威爾,既承襲了優雅、細緻的法國音樂傳統,源自母系血統的西班牙文化元素,同時也兼具時代性的潮流如爵士素材的運用、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傾向等於作品之中,造就他獨特的風格。拉威爾與德布西同屬於「印象樂派」(Impressionism),兩人和聲語法相近,但在處理手法上會稍有不同;此外,與德布西相較之下,拉威爾更多地使用古典曲式來創作,且鋼琴作品更具炫技性。 以「墓」作為標題具有「以詩或音樂對某人致意」的含義。在此,拉威爾以《庫普蘭之墓》向巴洛克時期、光輝的法國音樂致意,也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逝去的朋友們表達悼念之意。《庫普蘭之墓》以巴洛克組曲為原型,包含〈前奏曲〉、〈賦格〉、〈佛拉納舞曲〉、〈黎高冬舞曲〉、〈梅呂哀舞曲〉、〈觸技曲〉等六首流行於十七、十八世紀的曲種,在仿古的曲式上,拉威爾加以現代感的和聲來闡述這首作品,帶出新的風貌。 為更深入了解作品,本文也就樂曲分析及詮釋法來作討論。曲析方面將以每首樂曲的組織架構、主題及素材的使用、和聲進行、寫作手法等作觀察與分析,並歸納出拉威爾在此作品中所慣用的特點。在詮釋法部分,筆者以自身練習經驗與上課心得,輔以書籍與錄音資料作為參考,以期表達出筆者對樂曲的理解與詮釋。最後也結論出《庫普蘭之墓》的歷史意義及代表音樂風格。Item 拉威爾鋼琴作品《鏡》詮釋報告(2014) 李明姿; Lee, Ming-Tzu隨著民族意識的抬頭,復興民族文化的呼聲於十九世紀末逐漸高漲,此時正是影響法國音樂的發展的歷史關鍵時刻,摩利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在音樂創作中流露出獨特性與藝術性,成為樂界矚目的焦點。曲集《鏡》( Miroirs, 1905)於拉威爾眾多作品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其和聲的多彩繽紛、與樂句之間的層次變化,真切地將樂曲標題欲傳達的意象呈現出來,每首樂曲猶如一幅幅精緻的畫作將景色嶄露於音樂中。這五首作品標題分別為〈夜蛾〉( Noctuelles)、〈悲傷的小鳥〉( Oiseaux tristes)、〈海上孤舟〉( Une barque sur l'océan)、〈小丑的晨歌〉( Alborada del gracioso)、〈鐘谷〉( La vallée des cloches),曲集中的音樂就像鏡子一樣,將各首標題敘述的景象或意念反映出來。 在研究此作品時,筆者先就拉威爾身處之背景環境、其音樂風格做資料整理,爾後探究其樂曲素材運用,接著進行演奏詮釋之討論,最後就有聲資料的參考比對,作為對於一樂曲有最精確、細膩演繹的參考。Item 《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詮釋報告(2006) 鄭妃珊; Fai-Shan, Cheng克里斯多夫( 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在170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一架與大鍵琴構造大不相同的樂器,擁有四個半八度的音域,使得鋼琴的演奏歷史往前邁進了一步。十九世紀由於法國大革命,使得社會動盪,人們開始抦棄守舊的觀念,迎向新思維。當時的樂壇正處於浪漫樂派的興盛時期,各類種的音樂蓬勃發展。而鋼琴樂器的構造一再被改進,擴大了功能性,因此逐漸變成浪漫樂派作曲家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生逢其時,可以說是當時領導整個社會從浪漫樂派邁向新音樂的重要作曲家,若說他為十九世紀的樂壇之尊,實不為過 。 1830年間李斯特經歷了父喪和事業的不順遂,曾在教堂裡打發時間,並打算從事神職。後來聽過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 )的演奏後,一心一意想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法,開啟了李斯特的另一個世界。李斯特鋼琴演奏的技巧,深受帕格尼尼炫技風氣的影響,而《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 ( Six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便是帕格尼尼影響李斯特的第一個作品。 這六首練習曲除了炫技之外,還包含了許多值得研究的音樂內涵及音響效果。因此本論文將透過曲式、調性、和聲、演奏技巧等方面對這六首練習曲進行分析及探討。進而能更進一步了解李斯特的音樂語言。Item 法國印象派三首奏鳴曲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1996-12-??) 林淑真Item 海外華語文教師應用ChatGPT於課程教學之研究(2024) 林淑真; Lin, Joyce shuchengChatGPT的快速發展引發熱門話題,許多國內外學者已著手研究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及情境期望價值理論為理論框架,探討海外華語文教師在應用ChatGPT於華語文教學的情境下,教師使用ChatGPT的經驗是否影響其對ChatGPT的知覺有用性與易用性,並進一步探討這兩項知覺是否影響情境中的知覺使用價值,從而影響其持續使用意圖。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在華語文教學交流平台及群組上進行滾雪球取樣,以海外的華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蒐集有效樣本共97份,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一、ChatGPT使用經驗與有用性、易用性具有正相關。二、ChatGPT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與知覺使用價值具有正相關。三、知覺使用價值與持續使用意圖具有正相關。四、使用經驗對知覺使用價值及持續使用意圖有間接正相關。五、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對持續使用意圖有間接正相關。六、每週使用ChatGPT超過7小時的教師在使用經驗、知覺有用性、知覺使用價值及持續使用意圖方面,皆高於每週使用不足7小時者。本研究填補了現有文獻中關於海外華語文教師應用ChatGPT於教學課程的研究空白,同時也為海外華語文教師在教學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舒曼鋼琴作品二十六號《維也納狂歡節》詮釋報告(2012) 陳約彤; Yue-Tong Chen摘要 本詮釋報告之研究主題為德國鋼琴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56)於1839年完成的鋼琴作品二十六號《維也納狂歡節》(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 26, 1839)。 舒曼七歲時由管風琴老師孔曲(J. G. Kuntsch, 1775-1855)啟蒙,從1828年開始拜師費德利希.維克(Friedrich Wieck, 1785-1873),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克拉拉(Clara Wieck, 1819-1896),她雖然小了舒曼9歲,但卻有著不凡的琴藝,經常演奏舒曼的作品,而舒曼的創作靈感也時常來自於克拉拉。 1838年舒曼到維也納尋找出版《新音樂雜誌》的機會,此首作品是他在這段期間所創作的。舒曼原稱此曲為「一首偉大的浪漫奏鳴曲」(Grande sonate romantique),後來正式命名為《維也納狂歡節》。 這首個性小品共有五首樂曲,每一段都有標題及不同的主題,使用的曲式結構明確,有輪旋曲、三段式、兩段式及奏鳴曲式等形式。 本詮釋報告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介紹舒曼的生平、成長背景及鋼琴作品;第三章說明舒曼鋼琴音樂風格;第四章介紹作品二十六的創作背景及結構剖析;第五章則探討各曲的速度變化、旋律線條、段落性格及演奏詮釋;第六章將樂曲的創作經由分析、探討、詮釋並歸納出結語。Item 阿爾班尼士《伊貝利亞》之研究--------《回憶》《塞維亞聖體節》《阿爾拜辛》《波羅舞曲》(2007) 張依婷西班牙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浪漫主義的思潮喚起西班牙國民主義的自覺,音樂上出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音樂學者佩多雷爾(Felipe Pedrell,1841-1922)在改革方面貢獻良多,他以融合西班牙傳統民間音樂為理念並積極推廣,影響了整個西班牙音樂創作的風格,其學生阿爾班尼士、葛拉納多斯、法雅也以推廣西班牙音樂為己任。 阿爾班尼士從1905年至去世前一年創作《伊貝利亞》鋼琴曲集。此套曲集共有十二首曲子平均分配成四冊,阿爾班尼士以「新印象」“nouvelles impressions (new impressions)”為此套曲的標題。除了第一曲標題「回憶」之外,其他十一首皆以西班牙地名或是舞曲名來命名,而這些地名和舞曲幾乎全集中在西班牙的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本論文也將針對安達魯西亞音樂語彙、樂曲的曲式、旋律、節奏、和聲等各方面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