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俊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6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08臺灣博覽會之標誌與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08) 陳鶴勳
    本論文提出在博覽會視覺設計中,標誌與海報設計之參考模式,文中包含三個主題: 一、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sition以下簡稱Expo或世博會)的歷史內涵。 二、分析歷屆世博會的標誌與海報設計。 三、2008臺灣博覽會標誌與海報設計之創作。 在第一主題中,透過論述歷屆世博會的過程中,呈現世博會在一百五十餘年進程中演繹的內涵與特性,並且暸解舉辦博覽會的意義與目的、類型與功能與其主題與演進,藉以了解世博會的整體發展。 在第二主題中,因世博會外在的視覺形象是大眾認知與記憶的重要媒介,其中的標誌與海報是設計的重要部分,故透過分析歷屆世博會標誌與海報的構成與設計,探討其意義、演化與特質,瞭解其設計元素與時代趨向,作出結論與設計參考模式,藉此為本創作參考依據。 在第三主題中,分析日治時期1935年「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以下稱1935臺灣博覽會)與本論文標的「2008年臺灣博覽會」(以下稱2008臺灣博覽會)策略,了解想法差異並確立設計策略,並以前列研究結果為參考依據,參酌2008臺灣博覽會策略,創作本文目的之2008臺灣博覽會大會標誌與不同宣傳時期的海報設計,並將研究創作成果展示。 最後展望世博會的標誌與海報設計發展做出結論,並且對未來國家舉辦相關大型博覽會時提出有關設計之建議,以及提供相關領域學術或創作研究參考。 關鍵詞:博覽會、臺灣博覽會、標誌、海報設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USP廣告表現應用於台灣RV汽車廣告創作研究
    (2015) 劉春良; Liu, Alex
    RV汽車是屬於高單價商品,一般消費者要購買一輛汽車所考量的因素絕對不只有一種,不會是衝動消費。汽車與一般民生性消費商品的特質皆有所不一樣,原因是汽車商品之所以具有昂貴地、耐久地、炫耀地等特質,所以,一般社會大眾在購買汽車的時候,一般消費族群都會多方打聽,以口碑傳播、廣告訊息以及網路上取得資訊作為購車的參考。USP的廣告表現則提供給消費者一種相關活動的方式與觀念,使消費者能夠很容易記住,就像一個聚光的凸透鏡,USP的廣告將太陽的光聚集成一個又熱又量的圓點,就像廣告活動使所有的各個要素聚集成為它自己的一個簡明扼要的焦點。現今行銷市場中,品牌的個性,幾乎成為影響消費者夠賣意願的重要因素,然而,真正能夠讓消費者購買的「品牌個性」,是一種能滿足客戶,給消費者一個理由相信你們,讓消費者相信的市場,無限大!本創作研究之目的在探索其背後之USP廣告效應與RV汽車廣告表現之發展模式,分析其成功的USP廣告視覺運用手法。本創作研究以第二章USP廣告相關理論文獻回顧與探討和第三章USP汽車廣告表現進行相關學理資料分析研究,並與個案分析法彙整出可依循的RV汽車廣告表現創作方式,依此基礎研究結果提出完整的USP廣告設計創作研究最後藉由USP廣告表現理論,以實際創作出台灣RV汽車廣告表現。盼本創作研究的成果,能夠在這廣告訊息爆炸的年代確實提供切入重點的工具,並試圖能對於未來企業主與廣告代理商行銷規劃時,提供更精準而有效益的RV汽車廣告的建議與創作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畫論的形神概念應用於環境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
    (2016) 郭豫君; Kuo, Yu-Chun
    面對設計風格百家爭鳴,地域性的文化背景成為各地設計的重要表徵,若能使作品「表」、「裏」合一,並運用自己的文化特色與思考邏輯進行創作,則更能在全球化的多元設計舞台中獨樹一格,彰顯其特有價值。中國畫論不只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更從構思立意與創作表現兩個層面來探討視覺藝術之本質,其中,形神論為相當重要且影響廣泛的美學理論之一,不但有著源遠流長的理論基礎,還富有文化與時代的價值。 有鑒於此,本研究以中國畫論的形神概念為切入點,透過設計的語言(形式語言、修辭語言)重新詮釋其重要精神,探尋繪畫歷程與設計流程的對應之處,並據以歸納出應用形神概念的設計表現。最後再依循所得結果進行以環境災害議題為主題的實驗創作,用以檢視整體成果,希冀能在傳統中華文化與視覺設計的激盪和調融中發現新的創作可能與思考方向。 本研究歸納出的形神表現形式分為:以形寫形、以形寫神、以神寫形、以神寫神四類。研究結果發現: 一、中國畫論中的形神概念有應用於視覺設計創作的可能。 二、形神論的思維模式不受文化地域限制,廣泛被應用於視覺設計的創作過程。 三、若要分析作品的形神關係,必須先了解該作品的構想以及表現形式。 四、不論以形寫形、以形寫神、以神寫形、以神寫神,最終目的皆為「傳神」。 五、以形寫神的設計手法在創意表現應用上相對的較為廣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字體造形運用於地下樂團音樂專輯封面設計之創作研究
    (2011) 林佩君; Lin Pei-Chun
    本創作研究主要探討音樂專輯封面的中文字體造形設計、材質感應用與音樂曲風間的關係,分析歸納出應用的模式,並實際模擬於地下樂團音樂專輯封面上。從文獻探討的部份了解中文字體演進與特性、台灣地下音樂的發展史等,並依台灣地下樂團發展的三大時期:(一)台灣新音樂--水晶唱片時期;(二)獨立創作--角頭音樂時期;(三)樂團世代時期,來釐清音樂專輯封面設計發展之脈絡。用「單純簡潔型」、「沉穩剛硬型」、「淡雅精緻型」、「圓潤曼妙型」、「綜合型」五種型式來歸納音樂專輯上字體造形、字體感覺和音樂曲風的類型。字體造形的表現形式可細分為原形類、變形類、裝飾類、趣味類這四大類。材質感又可分為軟質感、硬質感、綜合質感。 本創作研究透過對中文字體造形的分析及了解後,以地下樂團之音樂專輯為對象,依據(一)爵士;(二)節奏藍調;(三)鄉村/民謠;(四)龐克;(五)拉丁;(六)電子;(七)嘻哈等七種不同曲風,且依據曲風屬性搭配同性質、材質感的造形創作七種視覺風格,表達出字體設計的適宜性、辨識度、藝術感、獨特性,詮釋出專輯名稱字義及專輯概念的美術字體,藉此驗證符合本創作研究之設計作品。 中文字體造形在音樂專輯封面設計領域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不只是平面設計上的應用廣泛,在多媒體或包裝材質上也有許多的創作發展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探究音樂專輯封面字體設計所提出的研究結果,希望能提供作為日後對於音樂專輯包裝相關設計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二維鈷原子島在銀/鍺(111)√3×√3表面聚集與成長之研究
    (2005) 林俊良; Chun-Liang Lin
    在超高真空的環境中(<10-10mbar),利用分子束蒸鍍鎗(MBE)成功地在半導體鍺(111)表面成長鈷的磁性薄膜,並藉由掃描穿隧顯微鏡(STM)觀察其成長初期的行為。為了阻隔鈷與鍺形成化合物,我們先在鍺的表面加鍍單一層原子的銀,並加熱使其形成(√3×√3)的穩定重構,再行鍍0.35ML的鈷並加熱至200℃以上,即成功地發現鈷原子在表面上形成具有週期性的二維的原子島,這些二維的原子島的厚度在兩層以下僅相差0.05nm,其後則皆相差0.2nm,而且兩層以下的鈷原子排列較為鬆散,其結構週期相對於基底鍺為(√13×√13),然兩層以上的鈷原子排列較為緊密,結構週期則變為(2×2)。我們也發現,兩層以下的鈷原子磊晶方向具有特殊的鏡像對稱模式,鏡射面分別平行鍺(111)面上的 、 、和 三個方向,而鈷以一層伴隨一層地成長至第三層之後則會恢復與基底鍺相同的堆積方向,這些足以說明鈷與鍺之間雖然隔著一層銀,但關係仍然密不可分。此外,當加熱溫度達到300℃以上,鈷獲得較多的動能足以逐漸克服基底的影響而較為自由運動,其總體擴散活化能約為2.39eV,並且為了降低整體表面自由能,鈷趨向不斷地聚集並往三維的方向成長,使表面露出更多有銀的部分,也因此出現更大或更高的鈷原子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仿生思維應用於環保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
    (2017) 李佩娟; Li, Pei-Chuan
    近年來,許多設計師透過國際性比賽及展覽,以關懷環境議題為題材,表達 對生態環境的看法與感受,利用視覺圖像的方式引導社會大眾思考人與自然之間 的價值觀與生態觀。本創作研究欲將仿生思維的概念應用於環保海報設計,從觀 自然、仿自然的角度切入環境議題,並達到以下目的(一)透過對仿生學與仿生 設計相關文獻的研究整理,了解其發展脈絡及趨勢,進而建構仿生思維;(二) 歸納與建構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設計的應用原則與表現形式;(三)將研究結果 應用於環保海報創作以驗證仿生創作模組。 本創作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研究法,主要從仿生、仿生學、仿生設計及環保海 報的發展內容與趨勢中建構仿生思維,並針對平面設計領域的仿生設計內容歸納 為形態、色彩及質感,並以此作為仿生插圖的三要素;接著輔以案例分析法,蒐 集歐、美、亞各地區具國際性、專業性且以關懷生態及環境議題為項目的海報賽 事、線上展覽或書籍中的海報作品,並依循仿生插圖的三要素作為篩選環保海報 案例樣本的準則,分析出其中仿生思維於環保海報的三種應用原則:相關原則、 相反原則與因果原則,以及五種表現形式:置換重構、錯視幻覺、拼接組形、適 形填滿和影構圖形,將其統合整理後提出仿生環保海報的創作模組。 並將「仿生環保海報的創作模組」實際驗證於環保海報創作之中,期望透過 更有效率且觸動人心的視覺畫面,傳達環境議題的迫切與重要性。藉由本次創作 實證研究,獲得以下三點結論:(一)透過仿生思維的建構與應用,以自然生態 的角度重新詮釋環境議題,有助於環保觀念的推動;(二)環保海報應用仿生原 則與形式,除了有效獲取仿生主體與對象之外,在視覺表現上更具獨特與內涵; (三)藉由環保議題的海報創作,將仿生的價值回歸於搭建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 和諧共生的平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企業吉祥物造型及應用研究-以國賓影城吉祥物為例
    (2009) 鍾本仁; Chung Ben Jen
    本研究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吉祥物之歷史及沿革定義吉祥物之範圍,並探討吉祥物之功能與目的;以現有吉祥物之造型分析進行吉祥物之造型設計研究;最後配合案例分析導入整合行銷傳播之概念,建立吉祥物之設計與應用流程。 第二部分則根據以上之分析結果進行國賓影城吉祥物之創作,針對國賓影城進行內外部分析後,藉由企業核心價值的確認建立吉祥物核心概念,以此核心概念進行吉祥物之造型設計,並依照順序進行吉祥物之相關規範與應用創作。 從以上之文獻探討與創作過程中,本研企圖究藉由吉祥物創作與應用流程之建立以及實際之執行過程,提供相關領域之研究者與從業人員作為參考,期望改善現有之吉祥物使用情形。並提出不足之處,以利相關之後續研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侘寂美學於文學類書籍封面設計之創作研究
    (2020) 林仟喻; Lin, Chien-Yu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日本美學中心-侘寂美學(wabi-sabi)。起源來自日本禪宗,發展於日本茶道,由千利休(1522-1591)為集大成者,在精神內涵上有著內斂、陰翳的展現,接受受自然所支配,不將缺破、不均勻視為錯誤。而侘寂美學影響日本文化、生活以及設計領域深遠,近年台灣設計產業也有明顯受日本設計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望能將美學概念導出整合應用於平面設計,以外在體現內在表現美學特質與設計訊息之傳遞。 以侘寂美學於書籍封面設計作為研究主題。藉由文獻分析法了解侘寂美學的起源、定義、特質與發展,以及書籍封面設計的本質與設計元素;以案例分析法針對建築與空間、工藝、平面設計、水墨四大類別歸納相關侘寂美學的設計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接著使用訪談法針對金蝶獎2012年至2020年金獎、銀獎、銅獎得獎作品進行研究討論。 最終歸納出符合侘寂美學於書籍封面設計的形式特徵:(一)色調方面以低明度低彩度、高明度低彩度搭配較為常見,而顏色部分則以黑、灰、白、混濁的、自然色為主;(二)文字要素以中文明體字與英文襯線體,或偏向細線結構的設計字體;(三)材質則是以具粗糙紋路、霧面、具質感之厚紙卡,或異材質的搭配常被運用;(四)視覺的圖像類型,攝影照片多以低彩度呈現低調感、小面積的文字要素、手繪線條的插圖表現;(五)印刷的裝訂與後加工也是體現侘寂美學概念很重要的一塊,常用特殊媒材的加工法來增添氣氛的展現,如穿線裸背裝訂、凹凸印壓或是不規則內頁、書封等表現元素。將歸納的形式特徵原則進行書籍封面設計創作,並以誠品、博客來2019華文創作十大排行榜中十二件作品為創作對象進行再設計,以檢閱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在案例分析透過不同設計領域了解侘寂美學於設計上的各式樣貌,而創作結果發現侘寂美學應用於文學類書籍封面相符合,因同時具備表現細膩情感的內涵,而書籍封面設計需考量文本內容,以外在體現內在,因此除形式上的特徵外,考量其他書籍設計領域,更能完善整體設計,以達到最終視覺美感的體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統野臺戲舞台色彩應用於臺灣意象海報設計創作之研究
    (2015) 游碩呈; Yu,Shuo-Cheng
    臺灣近年來傳統戲劇藝術的發展蓬勃,又獲得政府在經費上的支持使之,從臺灣光復後的傳統戲劇劇種如雨後春筍之徵出現,也使之各方面的學術相關研究有不同的新發現,但就目前臺灣對於傳統戲劇的研究之中發現大部份以研究傳統戲劇的歷史發展變遷、演藝人員之探究、演藝人員之唱腔、走位方式等深入著墨,但較缺乏以舞台色彩探究為主題之研究。 本研究從臺灣傳統戲劇歷史觀點切入,探討民間傳統野臺戲舞台的形式及色彩,經由歷史的傳承在不同時代的人文色彩脈絡下延伸出許多不同的色彩面貌。研究方法由文獻整理的方式先釐清臺灣傳統野臺歌仔戲及野臺布袋戲舞台演變及歷史脈絡。並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實地訪查臺灣現今從事野臺戲佈景彩繪師及走訪臺灣民間傳統野臺布袋戲及歌仔戲舞台色彩調查、採樣收集。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收集野臺歌仔戲7棚、野臺布袋戲8棚之案例進行舞台色彩分析,並進行色彩之歸納。其中可以歸納出現今的傳統野臺戲舞台色彩類型及色彩配置方式,主要之色彩表現特色於螢光色的塊面構成、螢光色的線條勾勒、螢光色及非螢光色之色彩漸層,使之野臺戲舞台具有強力的張力效果。最後再利用田野調查收集之案例分析研究成果出30種非螢光色、7種螢光色色彩作為後續臺灣意象海報創作。臺灣意象海報創作之中表現於臺灣生態、臺灣文化、臺灣建築、臺灣自然等4篇。創作之印證了傳統野臺戲色彩表現的色彩魅力,讓傳統的色彩變化更增添臺灣獨特的色彩意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創作研究
    (2020) 李靜宣; Li, Jing-Xuan
    光影存在於生活中,以不同方式啟發著我們的身體感知與心靈感受。光影不只能呈現多樣的面貌,且運用光影在海報中可以展現獨特的視覺語言。本研究者企圖運用光影與圖形兩項設計元素,研究光影應用於視覺設計中所呈現的多層次視覺變化。並且探討圖像所繪製的光影及現實中的光影成像在平面設計的差異性,以及光影效果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的發展性。藉由光影相關學理、社會議題海報相關學理的梳理,以釐清光影應用於社會議題的可能性。在第三章中,本研究使用KJ法分類光影效果應用於視覺設計的歷往作品,歸納出七項光影於視覺設計的表現方法,分別為:繪畫(By Drawing)、合成(By Composition)、動態圖像(By Motion)、投影(By Projecting)、剪裁(By Cutting)、間接成像(By Indirection)及光影互動(By Interaction)。並且使用個案研究與比較分析法,將光影應用於視覺設計的表現方法相關作品做詳述的探討,歸納出光影於視覺設計中的特性。本研究的創作方向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歸納出的五大領域社會議題作為創作的主題,並發展出15件光影應用於社會議題海報的作品。本研究結果發現,光影效果於社會議題海報不但具有可行性,透過實際的光影體驗能讓觀看者貼近社會議題,並提高社會議題觀點的感染力。光影的魅力在於能影響人們的感知、情緒與不可預期的變化,並且可以讓人對議題既有的認知有所轉變。希冀歸納出的光影效果的表現方法及創作的成果能作為後續參考的範本。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功夫標幟通俗設計的跨文化研究與初探
    (2008) 昶愛; Anat Errel
    本論文旨在武術學校的標誌之設計表徵,數據文獻包含了全世界共51所的武術學校,其中設定了相同數量的設計師logo作品為對照組。筆者歸納出團體中的武術標誌具有幾點特徵:多數的標誌符號與其武術類別思想及歷史根源有複雜的關係,而多數標誌皆是由師家或是與其類別有關聯的人設計,並非專業設計師。此外,這些標誌雖然以其原創構圖為主要視覺設計元素,大部份也都結合了傳統符號的概念。 筆者採用了符號學、分類學、效果層次等理論,試分析出這些標誌,並確敍認其設計特徵的共同內涵。筆者進而發現在肖像式及述式符號,具有代表性及活潑內涵者,通常展現出某一個武術類別顯而易見的動作招式。相對的,象徵式或非象徵式的符號,具有代表性及抽象內涵者,通常被用於傳達其思想概念。筆者從這三種理論比較及分析後得此結論,進而設計出四種武術標誌,並實際應用得宜至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印刷設計應用於繪本創作之研究
    (2012) 林蔚婷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設計印刷與繪本之間的關係,和印刷設計應用於繪本時的視覺傳達力,研究方式是將市面上符合研究主題範疇的繪本收集,並整理成條列式的樣本歸納表,試圖從中理出印刷加工和繪本情緒目的表現的模組規則,並將其規則性應用於本創作研究之作品中。   首先分析印刷設計和繪本的定義、特質和類別,從幼兒心理發展談起再接到繪本與幼兒發展之關係,並藉由定義研究範疇內的感知繪本。進而探討研究範疇中的感知繪本的功能性和印刷加工的,並舉102項實際市面繪本為例來進行整理與分析,藉此整理出主角性、擬真、交換性、增加視覺感受、視野擴大、問答、時空轉換與功能性等八大情緒目的來與印刷設計項目作對應,製作出歸納表並用來應用於創作,並從中來得知是否能使此對應表成為一個繪本設計模組,在設計繪本前得以用來作為印刷設計的應用參考。最後檢討創作及研究過程的心得,檢視其作品與對應表的歸納性,期待印刷設計於繪本的應用能更發展,使兒童成長得到正面的影響,並給予印刷設計在繪本領域中更多發展可能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印紀」與「珍本」-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於書籍設計之創作研究
    (2021) 葉江風; Ye, Jiang-Feng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傳統書籍形制與結構經歷數千年的演化,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形成獨特的美學。傳統美學觀念在當代社會是否可以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體現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創造新的版式形式,是本研究者希望透過研究探討的問題。本研究的方法是透過文獻、案例分析資料與訪談資料的結合,建構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並於創作實踐中驗證。在文獻分析部分,本研究對版式設計理論、傳統書籍版面結構及傳統美學概念等面向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從文獻資料可知,傳統書籍版面格式與構成元素型態受技術影響,其格式特徵適應閱讀的視覺規律,並且其格式功能規劃中體現傳統美學思想;個案研究部分,結合對中國「最美的書」入選書籍中傳統書籍美學應用的版式案例,分析其設計手法;在訪談部分,採行半結構性訪談法,邀請三位書籍設計專家結合自身設計經驗與創作感悟,對「書籍版式設計的工作方法與考量因素」、「對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的理解」以及「設計中國傳統風格書籍時的應用方法」三個面向的問題進行訪談,從中歸納出書籍版式設計的思考、操作方法與傳統版式特徵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再結合文獻與案例的分析資料,對訪談產生的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深度訪談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建構本研究學理。並將所建構出的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應用於創作實驗,設計《印·紀》與《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兩個主題的書籍。研究發現:1.書籍設計的形式由內容決定,版式設計規範版面中的圖文元素,規劃版面整體性格式。2.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的形成受到不同時期書籍形制與技術影響,對版式的佈局考量依靠元素的動勢和不同部分元素在版式中的均衡。3. 傳統書籍中蘊含美學思想,可在現代版式規則基礎上賦予傳統版式的結構及傳統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從「版式意味」、「元素佈置」、「留白空間」、「色彩應用」這四個面向建構。4.傳統版式結構在現代設計也可發揮其功能,應活化其文化之養分,結合現代變現方式設計,同時拓展中國傳統風格設計題材應用範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質化介面設計風格導入臺鐵網頁設計
    (2016) 黃莉庭; HUANG, Li-Ting
    由於行動裝置與個人電腦的普及,介面設計重要性大增,介面設計 的好壞對於產品銷售、品牌體驗、顧客滿意度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本研究主旨為探討讓瀏覽者多加停留、再次造訪的網站,包含哪些特質 以及如何設計出功能性與視覺美學兼具的圖形介面。 本研究以原質化設計(Material Design)為主題,由兩大方向進行分析。 首先由文獻資料探討圖形介面的發展歷程與風格演進,進而探究原質化 設計風格表現形式,並歸納其特點。得出原質化設計「三大構面與九大 準則」之具像介面風格,分別從「資訊架構」、「內容組織」、「視覺 風格」三者探討,「資訊架構」的介面設計原則為「親和性」、「易用 性」、「可視性」; 而「內容組織」則強調「易讀性」、「回饋性」、 「操控性」;最後「視覺風格」之設計準則為「一致性」、「隱喻性」、 「識別性」。 另一個角度則探討抽象的心理感受,由使用者端出發,了解原質化 介面設計之視覺傳達效力與其潛在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藉由場景 重現測驗,讓30位受測者實際進行票務訂購操作,分別訂購我國交通部 台灣鐵路局(傳統介面)與歐洲鐵路公司(原質化設計介面),操作兩 款差異極大,風格相互對比之介面,以最後按下「購買確認鍵」,為計 時之結束。過程中,詳盡記錄受測者的停頓點與疑慮之處,並鼓勵使用 「放聲思考法」,將疑問隨時表達出來,任務完成後,藉由深度訪談法, 循序誘導使用者提出內心對於原質化介面之想法,將使用者的「感受」轉化成「關鍵詞」,藉由方法目的鍊 (Means-end Chains)分析原質化設計 之 特 質,並 將分析結果繪製成原質化介面之階層價值圖(Hierarchical Value Map, HVM)。訪談結果得知,臺鐵介面帶給使用者的觀感為:系統分歧、資訊反覆 重述、圖示之使用未符合直覺性與一致性等較負面的感受;而歐洲鐵路公司之原 質化介面給予使用者的觀感包含簡單明瞭、有效率、信任感、舒適愉悅感等等價 值感受,而最重要的價值鍊為:內容簡單明瞭(A 2)、介面親和力(A 4)- 效 率高(C 4)- 愉悅感(V8),以此價值鏈為依據,綜合文獻研究之原質化介面 設計問題,並利用顧客管理經驗(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CEM)洞悉顧 客需求,從其角度思考,進一步擬出台鐵網站改版策略應用於創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吉祥寓意符號應用於春節肉乾禮盒包裝設計創作研究
    (2016) 蘇淑莉; Su, Su-Li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吉祥寓意符號應用於量販店春節肉乾禮盒之情況,以應景的吉祥圖案元素融入禮盒的圖像或結構中,藉由現代商品為載體來保存延續中華文化固有的吉祥元素。方法上,將從文獻探討方式彙整春節吉祥圖案、春節送禮、包裝設計及零售通路陳列等要點,整理歸納後,區分為「單一元素春節吉祥圖案」與「元素組合春節吉祥圖案」二大類。並針對具相關性之案例樣本進行再歸納與研究分析,輔以目標族群之問卷調查及量販從事人員的訪談,梳理其結果,建構適用於量販春節肉乾禮盒的設計模式,並以品名發想、吉祥圖案元素使用、結構、色彩運用等為設計模式的大方向。 本研究將春節肉乾禮盒設計主題以春節吉祥祝福類型區分,分為「平安順利的」、「美好祥和的」、「健康長壽的」、「歡樂喜氣的」、「尊榮富貴的」、「幸福豐足的」六種主題訴求,整理歸納與主題相關之文字,並套用本研究中的「單一元素春節吉祥圖案」的吉祥圖案元素,以「元素組合春節吉祥圖案」的方式組合成為禮盒品名,並且針對量販店春節肉乾禮盒包裝設計,從吉祥圖案元素整理出圖案的色彩、表現技法及禮盒結構的運用規範,建構「量販店春節肉乾禮盒包裝設計模式分析表」。 運用「量販店春節肉乾禮盒包裝設計模式分析表」為實驗創作之設計流程,並在創作過程中不斷修正設計流程模式,最後以「作品成果檢核表」檢視八款創作作品。此設計流程模式可節省禮盒設計人員在設計主題設定及設計構思的時間,提供相關食品公司及設計人員參考,並做為後續相關研究人員之參考資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向量線條插畫形式應用於彩妝包裝設計之創作研究
    (2014) 林明曄; Lin, Min-Yeh
    美的意涵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人類對於美化自身的商品總是不斷的追求著。人們透過化妝來展現自我特色及創造美麗的一面,使得大眾市場對化妝品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如何使化妝商品彰顯其品牌特色也變得非常重要,線條是造型基本的元素,表現方式豐富而多元,既可凸顯獨特的藝術性,也能傳達情感,因此特別適合運用於女性訴求豐富感性的彩妝包裝中。 本研究的過程有三大程序,首先在前置的部分,將全球十大集團中有美妝相關產業的八大集團,進行資料分析後整理出18個化妝品品牌,而後挑選每個品牌近期約80-100件商品,再從中篩選出符合向量線條插畫形式應用的商品;其次針對使用向量線條插畫形式的商品進行分析,瞭解企業對向量線條插畫形式的使用模式,並深入探討其商品的包裝風格、線條形式和包裝色系。分析結果為:依包裝風格可分成:甜美風格、優雅風格、簡潔風格、復古風格 ﹔依線條形式可分為:幾何式線條、圖紋式線條、字母式線條、手繪式線條 ﹔依包裝色系可分為:粉嫩色系、鮮艷色系、黑白色系、復古色系,最後歸納出這三個主要項目應用的類別,來發展出64種不同的線條形式及色系搭配出的商品風格,並分析向量線條插畫形式,應用在化妝品包裝上的主要方向及種類樣式。 在作品創作中為追求視覺上有一致性的系列商品架構,從化妝品的包材設計到包裝外盒的規劃,皆以線為出發點做為整體性的視覺效果。為強化消費者對企業形象及品牌形象之認知,使用有別於大眾市場中常見的文字和影像,以線條插畫形式表現。並在品牌規畫時傳達化妝品分齡的概念,將系列商品規劃出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及喜好,並應用於向量線條插畫形式的風格中,以擴大化妝品包裝應用的深度及廣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塗鴉藝術應用於台灣民俗活動海報創作研究
    (2021) 吳昀軒; Wu, Yun-Hsuan
    「塗鴉」常指的是紙上隨意塗寫、不成熟之書寫及畫作,而本研究所指的塗鴉是符號、簽名、圖像,創作者以噴漆代替畫筆,將這種藝術形式與街頭文化和社會現狀作結合,時常是創作者表達對社會的不滿或是心情寫照的方式,塗鴉藝術起源於1960年代的紐約,經過時代的變遷,如今已發展成為具藝術性、商業性的視覺藝術。因此,本研究以塗鴉藝術作為主題,透過《Graffiti world》、《Graffiti L.A. : street styles and art》、《Sticker City-paper graffiti art》、《塗鴉鬼飛踢》四本國內外有名的書籍,還有Graffiti.org、isupportstreetart.com、 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 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三個網站,搜集海報樣本共121件作品,使用KJ法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到標籤塗鴉字體(Tag)、粗大字體(Block-busters)、狂野風格(Wild Style)、立體字型(3D)、立體塗鴉(3D)、卡通、漫畫形象塗鴉(Iconograph)、模板塗鴉(Stencils)、黏貼式塗鴉(Plaster)、簡單線條圖像、複雜、寫實人物圖像、照片結合文字塗鴉、多媒材塗鴉共十二種表現手法,以這些手法來進行海報創作。  創作主題為「台灣的民俗活動」,因為民俗活動可以說是台灣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而塗鴉藝術中多種手法與豐富的色彩,還有人人都能夠接觸的這兩種特性皆與台灣富有在地色彩的民俗活動不謀而合,因此以本研究結果之十二種塗鴉手法,透過海報創作呈現老舊傳統的民俗活動,進而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台灣的民俗文化。最終經過創作實證後發現,使用照片結合手繪圖像較能夠凸顯民俗活動的樣貌,照片處理上使用黑白的網點效果、色調分離、負片效果來呈現,人物上多使用簡單線條圖像、模板塗鴉的效果來表現,較能夠強調人物的輪廓、動作,色彩上多運用黑、白、紅、黃、粉等對比強烈的色彩,將多種不同的塗鴉手法搭配電繪、手繪、照片等多種媒材來創作能夠豐富視覺的表現並賦予塗鴉藝術新的樣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義圖形運用於SDGs宣傳之動態海報創作研究
    (2024) 連家瑢; Lian, Jia-Rong
    多義圖形源於完形心理學,部分的總和不等於整體,其表現形式富有多重涵義,藉由觀者自身不同生活經驗、家庭背景、環境因素等使視覺與心理對多義圖形產生不同的見解。歷史至今運用多義圖形進行的藝術及設計創作不勝枚舉,然而較少運用於動態表現上。本研究整理多義圖形的發展歷程,通過文獻與內容分析出多義圖形與動態海報的類型分別為:圖地反轉、曖昧圖像、平面視覺焦點轉移、迴轉錯視、同形異象、空間反轉、遠近錯視、拼貼錯視、多義圖像、漸變反轉共十種多義圖形之類型,並在研究結果得出上述十種類型的構成手法,其中,發現這十種類型的構成原理多是運用了同構的方式,使不同的圖像可以巧妙融合起來。內容分析中得出色彩的使用範圍多數不超過三種顏色,原因是多義圖形的圖像元素本身具有巧思與視覺趣味性,顏色以輔助的角色使海報更具有張力;而動態海報案例之內容分析中得出四種動態海報構成類型,分別為原型改變、空間視角、位置更動、特效動勢,並得出其構成手法。研究創作以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的17項目標為主題,將建構出的表現手法運用於17件動態海報上。經過創作實證後得到研究結論:(一)多義圖形的歷史發展與其構成原理為:從十六世紀運用拼貼組合來呈現局部與整體的變化性,到了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早期不給圖與地明確的交代,而讓「圖」與「地」發生反轉之手法,來表現潛意識之境界,以及揭露出二十世紀當時世界動亂不定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懷疑性,到了近代設計師利用多義圖形複合意象的特點來開發圖像新的可能性,通過案例之內容分析得出其構成原理為圖像並置、輪廓線位移相接、重疊、差集、封閉性原則、形的同構、線的同構、意義的同構、鏡像複製、材質置換、元素置換、並存組合、圖像錯位、文字排列、擬人、擬物、多義圖像、重複排列、漸變;(二)創作多義圖形之效果關鍵為圖像的通用性高;(三)以多義圖形表現手法應用於SDGs之主題創作,視覺具有趣味性;(四)動態海報呈現方式增加了多義圖形的敘事性與延展性;(五)多義圖形中的圖地反轉類型運用於動態海報可行性最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岩畫線條應用於插畫創作研究
    (2018) 張靜玫; Chang, Ching-Mei
    創意與溝通是圖像傳達的基本元素,溯源於人類祖先繪製岩畫的思考模式來啟發創意並開啟研究動機。研究岩畫繪製內容與人類文化的基本信息溝通,目的為了探索人類想像與靈感,分析岩畫線條的唯美思維與岩畫脈絡,彙整岩畫繪製內容的共同特性與相似圖案進而應用在動物生態插畫創作。 本研究以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為主,將範圍界定於史前舊石器時代,繪製方式以岩繪為主的歐洲區域,歸納出歐洲岩畫表現分析可分為:一、點的表現方式:(一) 點形(紅或黑)、(二) 散點、(三) 多點成形。二、線條的表現方式:(一) 直線、(二) 連續線、(三) 霧狀線、(四) 噴製線、(五) 交疊線。三、線條加上刻的表現方式:(一) 實線加刻、(二) 細碎線加刻。四、岩畫面形:(一) 手印、(二) 單色面、(三) 雙色面、(四) 漸層面、(五) 多色交疊面。 本研究成果將岩畫線條應用於插畫創作,將現代插畫以線條、造形、插畫情境風格表現方式來進行分析,歸納出現代插畫表現多元豐富,但對應岩畫較少噴製線表現。作品取材岩畫表現萃取出來的繪製元素與線條元素應用於生態保育動物插畫主題,內容以生態保育動物議題來表現被獵殺動物處於惡劣的生存環境,進行十一件動物生態插畫創作,想法來自人類殘殺動物如同以相同方式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由創作圖像傳達動物哀傷並喚起人類正面保護力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幾何造形應用於活動形象識別之創作研究
    (2021) 林臻; Lin, Chen
    本研究透文獻探討,深入了解幾何幾造形元素與活動形象識別發展,統整得到兩點,第一幾何造形基本元素,點、線、面,第二活動形象識別系統(Event Image Identity System簡稱EIIS),主要是舉辦大型活動、奧運會、博覽會或城市規劃,著重在舉辦活動目的與理念。研究方法分成三階段實施,分別是KJ歸島法、大眾問卷調查以及國際藝術節個案研究進行深入探討。從KJ歸島法想釐清國際藝術節活動形象識別中,幾何造形特徵以及應用特色,得到結論幾何造形特徵以「幾何」、「幾何加文字」、「純字體」,而應用特色得到表現技法有「幾何構成」、「影像編輯」。國際藝術節個案分析可了解到,活動視覺識別特色分成四點,第一識別設計幾何加文字,第二識別風格吸引人、夠注目、好記憶,第三表現形式色彩鮮明對比、輔助圖形靈活無限組合變化、動態識別,第四活動形象識別應用物,可分成活動開幕前、中、後,作為識別應用設計先後順序而得到不同識別效益。將本研究驗證結果,應用於創作作品中,以五款台灣國際藝術節活動形象識別作為創作主題。本研究藉由創作結果歸納出五點結論,如(一)幾何元素組合出多樣造形、(二)簡單幾何造形適合活動形象識別應用、(三)幾何造形相似率偏高、(四)運用美的形式增加幾何造形在應用上豐富性、(五)活動形象識別應用物以活動時間階段性有不同應用物需求。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