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佩怡"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3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被禁錮的靈魂─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之失落、悲傷與調適經驗
    (2014) 廖子慧; Zi-Hui Liao
    本研究探討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之罹病後生命經驗,目的為理解患者在生活中因疾病所引發之失落、悲傷與調適經驗。 本研究為立意取樣,邀請二位尚未喪失口語表達能力之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參與研究。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的敘事研究,並以「整體—內容」分析與「類別—內容分析」作為資料分析之方法。經由資料理解與分析後,研究發現與結果如下: 一、運動神經元疾病雖可分為不同之類型,但因其發病年齡與症狀之相似,因此不同患者所經驗到的失落有許多相似之處,且隨著病程的發展與惡化,疾病也帶來更深、更多的失落,而這些失落不會停止或消失,終其一生都會持續影響患者的生活。 二、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在不同疾病階段的悲傷樣貌有所不同,而二位研究參與者可能是受到人格因素、華人文化與罹病時間較長的影響,因此較少提及自己的悲傷。此外,雖然失落隨著病程發展而增加,但患者的悲傷並未因此而更加顯著,因為患者在長期與病共存的生活中,學會因應疾病所造成的改變,也已慢慢習慣與適應疾病與失落的存在。 三、本研究發現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的調適經驗可分為針對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精神四個不同方面的失落與悲傷之調適。二位研究參與者在罹病過程中,因其獨特的人格特質、生長背景與脈絡而發展出個人的症狀因應方式與調適方式,也創造出與其他患者不同的調適經驗。此外,患者得到許多系統中(家人、病友、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與支持,讓他們更有力量去面對與調適罹病後的生活,二人也皆因一個關鍵事件而改變對疾病的態度與看法,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與可以發揮自己能力的新舞台。整體觀看二位研究參與者罹病後的生命經驗,發現其調適過程有如鐘擺一般不斷在「失落導向—經驗失落的痛苦」與「復原導向—因應現實生活改變」兩端之間擺盪,且其擺盪的幅度與頻率隨著他們適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程度增加而緩緩減少;也可發現二人在調適過程中,慢慢建構出疾病的意義,也因疾病展現出自己生命的韌性與價值。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與專業的對話-諮商倫理衝突經驗之質性研究
    (2014) 雒怡寧; Lo,Yi-Ni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心理師在諮商中經驗到的倫理衝突,藉此探究諮商的本質以及對倫理衝突經驗之理解與反思。本研究邀請了三位諮商心理師,兩位實習諮商心理師,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以現象學的哲學為研究基礎,並使用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分為以下幾點: 倫理衝突經驗內涵是(一)發現專業角色的核心是人性情感,專業角色因此瓦解(二)衝突是內在遇見與再看見的循環(三)自我與專業的對話幫助形成倫理決定,拓展對倫理的認識。 從衝突經驗中的內涵,了解到諮商的本質是「人」與「人」的遇見,不只是諮商心理師與案主的相遇,而治療的核心是關係,也就是關懷。 從諮商專業倫理衝突經驗中,帶來對自己與專業的理解與反思是(一)理解專業的堅持,但是也看見自己為何堅持(二)發現倫理不只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更是一種感情。 由本研究的五位研究者,所感受到的衝突與掙扎,由現在的自己出發,對當時的理解與看見,呈現出兩個現象是(一)看重諮商專業倫理裡的規範,諮商學習者容易陷入焦慮不安的情況(二)實踐關懷取向的倫理。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論與發現,分別對諮商專業工作者與諮商專業倫理教育課程之授課者、修課者、諮商專業督導、受督者提出若干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來自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之敘說研究
    (2013) 鍾宜芳; Yi-Fang Chung
    本研究旨在理解低社經背景者如何能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的歷程。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低社經背景者能逐漸知覺有幸福感的生涯歷程經驗、其在此歷程中如何因應所遇到的挑戰,以及探究其從中所發展出的幸福生涯觀。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來自低社經背景而在目前生涯中知覺有幸福感之成人接受訪談,並依「整體—內容」、「整體-形式」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低社經背景者知覺幸福生涯歷程呈現有共通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階段。(1)「努力蓄積階段」:面對處理環境中經濟資源匱乏的挑戰,蓄積未來自立能力,在情感與精神資源皆匱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2)「轉變上升階段」:將長期養成的內在資源用於適應與改善自身處境,同時因遇有能提供支持與協助的外在資源而獲得生涯改善契機;(3)「穩定維持階段」:生活的物質、情感與精神層面均比早年家境要明顯改善,收到來自成長背景的禮物,以正向眼光詮釋過去困境,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形塑出穩固的幸福生涯觀並以此持續創造幸福感。 2.知覺幸福生涯歷程中因應所遇挑戰的資源為:(1)個人內在資源:(a)擁有助益其適應與發展的先天個人能力;(b)在充滿壓力源的低社經環境中磨練出豐富的正向心理資源;(2)環境外在資源:(a)適時協助的社會人際資源:受益於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來自親戚慷慨的經濟協助,身邊重要他人有正向狀態,幸運能成長於淳樸友善的社區,獲得師長穩定的關懷、指導與肯定,獲得老闆的賞識與重用;(b)多元豐富的公益社福資源:受益於政府的福利政策與資源,社會公益機構的資源,與來自學校與各界管道多元的獎學金;(c)可生活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環境。(3)內外在資源的聯結與共同增長。 3、低社經背景者的幸福生涯觀為:(1)受到貧窮背景與生命歷練的影響,在物質方面深深體認「能知足就有幸福」;(2)珍惜終能脫離早年貧困處境,擁有一份提供生活所需的穩定工作;(3)專注在個人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無因社會比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4)要在工作之餘常從事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活動;(5)為達成個人目標努力奮鬥能帶來幸福感受;(6)社交參與及情感關係的培養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7)要創造有別於早年的親子互動氣氛,用心善待父母與維持和諧關係;(8)能經營平凡安穩有愛的生活即是幸福。 根據研究結果,低社經背景成長環境確有諸多挑戰,但也提供個人因經磨練而擁有豐富心理資源,與整合形塑幸福生涯觀的機會。願意以正向態度面對,用心經營穩定情感與物質生活,並持續實踐幸福生涯觀的人,能在生活中體會到幸福感。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建議,與研究者的反思。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回家: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敘說探究
    (2014) 顧心田
    這本論文,是研究者透過敘說探究認識父母、靠近自己的旅程。我的父親為1949年隨政府來台的榮民,母親為1980年代來台的印尼新移民,兩人成家至今已三十一年。透過自身成長故事的敘說,與父母親的故事的相會,呈現出家庭故事的多重樣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研究方法為典範,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為我的生命故事。故事描繪了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成長經驗,並從中認回自己的內在需要、對父親老化與死亡的恐懼、對父母家鄉的想像、孤單感,以及離家發展與返家照顧的內在拉扯。 第二部份為媽媽的生命故事。故事描述一位女性在印尼經歷了排華運動、重男輕女的文化後,勇敢為自己的未來與幸福出走台灣。來台後,結婚生子,透過持續在職場的努力維繫家庭生計,同時愛著台灣與印尼兩地的家人。   第三部份為爸爸的生命故事。爸爸的生命故事因失智症影響,透過本人口述,輔以重要他人訪談及書信資料完成。故事描寫一位男性,在戰爭的時代背景下選擇從軍輾轉來台,與家人分隔四十年後返鄉探親,探親二十四年後在台灣與大陸親人相逢的歷程。   我在三段故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父親與母親,進而理解串聯三個人的情感與鄉愁。同時透過故事所處的歷史、政治與社會脈絡,找回自己對於父母親故鄉的好奇與關懷。進一步,研究者產生行動,與母親一起認識印尼的歷史文化、透過書信與大陸親人連絡、到上海與父親故事的場景相遇,與父母親有了更親近的關係。   這篇論文,不只是研究者回家的旅途,同時也是一個溫柔的窗口,提供讀者認識外省人、新移民及其孩子在台灣生活的故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經驗之質性研究--女兒的觀點
    (2014) 蔡佳容; Chia-jung Tsai
    本研究目的在於深入了解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在失智親人生病歷程的照顧經驗,採用詮釋現象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以呈現現象主體的經驗。具體而言,研究者透過四位自願受訪的失智症患者的女兒的觀點,根據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來分析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照顧經驗。在研究結果的呈現上,研究者以家庭照顧者的受苦和因應兩個面向來理解照顧經驗的內涵,在分別分析個別受訪者的照顧經驗之後,進一步詮釋其中共同的經驗主題。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在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歷程中的受苦經驗方面,研究者詮釋出其內涵為:無力掌控失智症的降臨和進展、長期照顧過程的變數層出不窮、長期處在不確定和矛盾的疑惑不安中,持續單向付出對失智親人的愛、照顧者必須同時肩負多重角色責任,以及手足支持不夠孤軍奮鬥。 在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因應經驗方面,研究者詮釋出其內涵為:照顧的動力來自維持關係連結、照顧互動的原理是掌握生命本質的需要、照顧的立基是專注於此時此刻失智親人的福祉、照顧過程有賴專業的支援、照顧者以內在意志力扭轉困境、照顧的成就在於達成角色任務、從照顧經歷中學習觀照內在自我與生命本質。 本研究結果同時呈現出女兒的照顧處境是在被照顧者、照顧領導者及協同照顧者三個角色間持續轉換形成的。研究者除了詮釋並討論上述研究結果外,也討論這些結果對助人工作者的意義。文末說明本研究的貢獻與限制,並對諮商心理師、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始於分離,邁向完整:一位女性從出養到為人母的自我敘說
    (2016) 王爾伶; Wang, Erh-Ling
    這本論文是我透過敘說靠近、接納自己的旅程。從出生滿月被送養開始,我以時間序列往後推移做探究,重新走過生命的各個階段與起伏,透過不同的角度與高度重新演繹過往人生。透過文字的流轉,我重新解讀親生父母、養父、養母和我的關係與糾結,接納這就是我的命運。我曾經積極的藉由各種學習與活動走出陰霾,一直以為傷痛已遠離,但在敘說的旅程中,我清楚的感受有些傷和缺憾並未曾消逝。我透過再次看見生命歷程的苦與樂,開始學習接納自己與愛自己,與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有了不同的體悟。 從小在乎他人眼光的我,經常為了合乎別人的期待在過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在敘說中,我真實呈現自己的不完美,雖然感到困難,但透過文字的重整與洗鍊,一遍遍的咀嚼消化後,面對自己內在的缺口,將陰影轉為力量,我慢慢的接納、愛這樣的「我」,在自己的故事中找回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從原生家庭,收養家庭到進入繁衍家庭,我皆曾在愛與信任中迷失,但在走完這趟敘說之旅,我發現我的人生路上其實擁有很多愛與關懷,讓我有勇氣面對各個荊棘。我的生命與敘說的交會成為這份論文,我帶著勇氣和淚水披荊斬棘尋找生命的出口與入口,就在我和生命的源頭產生連結之際,我也找回了愛與信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安寧護理人員生涯選擇歷程敘事研究
    (2011) 林智偉
    本文主要呈現安寧護理人員的生涯選擇歷程。目的在於探討生命主題與其發展脈絡對於生涯選擇歷程的影響、安寧護理人員生涯選擇與繼續留任的影響因素,以及在生涯選擇歷程中的社會文化脈絡。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滾雪球的立意取樣,邀請三位安寧護理人員接受訪談,並依據Lieblich et al.(1998) 「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 研究發現如下:一、從「愈挫愈勇的向陽成長」、「破繭而出的蛻變」、「找尋自己的存在感」三位安寧護理人員的生命主題中發現,早期生命經驗為生命主題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礎,且生命主題與其生涯選擇歷程接軌,而重要事件或重要他人突顯了生命主題的轉折。二、影響生涯選擇歷程的因素為:(1)進入護理養成教育乃是經過妥協後的生涯選擇;(2)護理工作的穩定性為護理生涯選擇提供基礎;(3)護理教育養成臨終照護的正向態度,有助於安寧的生涯選擇。三、影響繼續留任的因素為:(1)工作環境中的人際支持與自身的準備有利於安寧新手的留任;(2)安寧護理人員的留任歷經「建構、解構與再建構」的調適歷程;(3)工作理念的建立有助於留任。(4)護理楷模乃是影響護理人員選擇與留任安寧療護的關鍵人物;(5)支持系統的網絡愈趨健全愈有利於留任;(6)照護中所獲得的滿足感激勵了護理人員繼續留任安寧;(7)三班制的輪值與工作上的角色定位影響了資深安寧護理人員的生涯規劃。四、影響生涯選擇歷程的社會文化脈絡為:(1)根植於性別差異的職業期待矮化了護理的專業形象;(2)文憑觀念左右了護理人員的生涯選擇;(3)對安寧療護的抗拒源自對死亡的恐懼。 結論:安寧療護的工作屬性與照護理念讓安寧護理人員肯定了護理的生涯選擇。安寧療護促進了護理人員自我概念的統整,從有限性的接納中學習欣賞生命價值的獨特性,安寧療護的平等性理念也淡化了社會文化脈絡所著重的差異性。 最後,研究者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及研究者的反思。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安寧護理人員面對末期病人自覺負擔現象的照護經驗探索
    (2015) 鄧文章; Teng, Wen-Chang
    本研究主要聚焦於安寧護理人員在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庭的過程中,當病人面對家人的照顧而自覺負擔時,安寧護理人員涉入這個現象裡的內在經驗與因應。 研究採立意取樣,分別於北、中、南區醫療院所,邀請4位具合作與訪談意願、能清楚描述與討論、且實際從事安寧照顧三年以上的安寧護理人員,共同參與研究。研究以詮釋學為研究法基礎,透過半結構訪談的形式,個別訪談4位護理年資5~13年的安寧護理人員,每位2~3次,每次1~1.5小時,以匯集安寧護理人員面對自覺負擔現象的照護經驗及內在感受。訪談文本資料參照沈清松、Ricoeur的策略,進行詮釋分析。 研究結論呈現出安寧護理人員所觀察的自覺負擔現象是:(一)自覺負擔是護理照顧的文化背景;(二)自覺負擔涉及關係議題,是病人對照顧依賴的主觀壓力感受;(三)自覺負擔是生理崩解而來的關係焦慮。而安寧護理人員面對自覺負擔現象的內在與因應經驗是:(一)自覺負擔的接觸,牽動安寧護理人員的自身經驗而情緒糾結;(二)奠基安寧護理人員的個人經驗而衍生獨特的因應模式;(三)情感牽動安寧護理人員的自身經驗而啟動學習動能。而從安寧護理人員與自覺負擔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來看,則是:(一)角色與自我的斷裂;(二)專業角色與內在自我的拉扯與平衡;(三)融合角色與自我的深度護理陪伴。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實習諮商心理師面對案主自殺經驗之敘說研究
    (2013) 許維耘; Wei-Yun Hsu
    本研究旨在透過實習諮商心理師之生命敘說,探討其在面對案主自殺過程中之經驗內涵、主觀需求與調適型態,並瞭解此事件對其個人生命及專業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以三位曾遭遇案主自殺經驗的實習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參與者,採用敘說研究方法,藉由故事的呈現讓研究參與者的經驗現身,並以「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兩種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在與自殺案主晤談的過程中,實習諮商心理師付出了關懷的代價,經歷獨特的角色身份而來的剝奪經驗,以及自殺情境引發的死亡焦慮;當遭遇案主自殺時,實習諮商心理師呈現出兼具遺族與專家角色的悲傷內涵,並透過心理交易(bargain)來回應自殺事件的衝擊。最後,案主自殺後的生死狀態,也可能是無從得知的,使得實習諮商心理師陷入曖昧不明的失落與懸而未決的悲傷之中。 二、隨著案主自殺經驗中各個階段的脈絡發展,實習諮商心理師也衍生出不同的主觀需求與調適型態。剛開始接觸到自殺危機時,他們需要危機處理的專業知能,並在助人關懷與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當展開晤談歷程後,實習諮商心理師則需要持續敏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安全接納的支持環境和實習系統的整體資源,以協助他們因應沈重的危機壓力與自我照顧。當經歷自殺事件後,實習諮商心理師在創傷初期需要有人陪伴,知道自己並非獨自一人面對,接著需要釐清對自殺事件的困惑、從混亂中重拾秩序感,以及內外在資源的積極介入;藉由反覆書寫和敘說、完成心中的未竟事務、將關係轉化為內在連結、重建個人的生活步調與模式四種型態,則反映出實習諮商心理師因應自殺衝擊的調適歷程。 三、經歷案主自殺事件後,實習諮商心理師原有的信念也隨之解構與重新建構了。他們看見諮商並非全能的拯救而是有限度的助人,開始發展出對自殺危機的積極處遇與專業認同,並重新整合對自殺案主的助人信念。同時,他們重新省視個人對於死亡的態度與生命的價值觀,從對生命的覺察和體認中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看見活著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而逐漸學習與死亡共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發現,針對實習諮商心理師、學校教育訓練系統、實習機構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年輕成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
    (2014) 方格正; Fang Ko-Cheng
    前言:年輕癌症病人族群長久以來未受到研究或實務工作者足夠之關注,年輕人相對而言預後較佳,許多人在罹癌康復後仍需回歸原本的生活。儘管癌症已經緩解,但年輕人的生命往往再也不同了。為了提供年輕癌症病人適當的協助,臨床工作者必須對其生命經驗有深入足夠的了解。 研究目的:以詮釋現象心理學為立基,理解曾經罹患癌症的年輕成人在康復後如何詮釋生病經驗以及後續對人生造成的影響。 方法:研究參與者包含五位介於24至35歲之年輕成人,其中3位診斷為淋巴癌、另外兩位則分別為血癌與乳癌。他們在19到26歲之間確診為癌症並接受治療,受訪時距離治療結束的時間約為5至10年間,每位參與者均接受兩次深度訪談,述說有關癌症之生命經驗,包含確診、治療、以及治療結束後之心路歷程。本研究以視框之破裂與新視框的形成作為理解之基礎,分別針對各文本進行文本分析與理解,文本分析方法包含(1)受訪者的生病故事(2)對子分析與普遍視框之辨識(3)詮釋主題 (4)整體性詮釋(5)透過對先前文本的理解來拓展理解。(6)綜合詮釋等六步驟。 結果:本研究除了深入詮釋每一位受訪者所理解之癌症生命經驗與意義之外,亦統整所有的文本以進行綜合詮釋,結果包含「癌症作為邊界經驗」、「人生的中斷與銜接」、「罹患癌症對親密關係與婚姻的阻礙」、「罹患癌症與自我認同的建立」、「網路社群的幫助」、「內在語言的力量」,以及「創造屬於自己的生病意義」等七大主題,並在結論處總結年輕癌症病人的特殊性,提出研究與實務工作層面之建議。 結論:本研究有助於人們深入地理解年輕人生病經驗中的苦、欣賞其堅強與韌性,並認識到其身為人之主體性,將所遭逢之事予以組織、形成意義,並化整為人生的一部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冷漠到關懷: 分離台海兩岸家人關係之自我敘說
    (2011) 方美珠; Mei-Chu Feng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從1987年兩岸開放以來,研究者對大陸父兄從冷漠態度轉為關懷的心路歷程。研究者父親年少就離開福州到台灣求發展,並在台灣結婚生子,家鄉卻有個童養媳在等他。1949年7月,正值國共戰爭激烈,大陸風雲變色,大家紛紛逃往台灣之際,研究者父親卻於此時,攜兒子返回福州家鄉奔喪,從此夫妻、母子、父女、姊弟、兄妹台海分隔兩岸38年。1989年兩岸母子再度見面時已相隔40年之久,遺憾的是父親已天人永隔。 研究者以家人各自描述的手法,呈現兩岸不同的生活事件及個人的生命故事。尤其透過研究者回憶和訪談,對台灣30年代的台海婚姻、單親家庭和40年代的童年生活,家族的凝聚力有深刻的描述。 研究者經由台海雙方家人敘說的、敘寫的、歷史資料,以及童年的回憶,試著回到父母的時代背景,透過層層的自我反思,去理解父母婚姻內涵,反思對待父兄冷漠的心態,試圖自我解構、並重新建構父女關係 研究者理解家人台海分離,是殘酷的內戰造成的,是大時代的悲劇,也是全中國人的悲劇。研究者重新看到的父親有大時代苦難下的不得已,有身為長子背負的家族重擔,有對抗共產制度周全一家的努力,也有獨自吞噬思念妻女的悲哀,父親是位勇者、承擔者,犧牲者。研究者主動改變對待大陸家人防衛排斥的心態,從冷漠到接納,從接納到關懷,重新拾回家人般的感覺。 研究者透過敘說對心靈的洗滌,解除時代造成的心結,營造兩岸家人溫馨和煦關係,同時對大陸家人也展開關懷的行動,並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也邁向海闊天空、自由自在的心靈境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悲傷生者在哀悼過程中內在轉化之敘說研究
    (2013) 林儀甄; LIN, Yi-J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悲傷生者經由哀悼過程與死者再連結的經驗所帶來的內在轉化,此內在轉化是指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個體化。具體而言,本研究探究悲傷生者在哀悼過程中的經驗,以及哀悼過程所帶來的與死者以及自我關係之轉化。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邀請五位研究參與者敘說其經驗,研究者採用敘事研究法,以「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的觀點來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哀悼過程中的經驗包括:表達情感,讓悲傷與愛流動、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互見、人生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身體姿態作為象徵,以非語言方式表達悲傷、與神聖力量連結的高峰經驗。 二、哀悼過程對生者與死者關係之轉化包括:從不接受到臣服、從憾恨到感恩、從斷裂到福佑、在生活中保有持續的連結。 三、哀悼過程對生者內在之轉化包括:解開心結,走向自己、傾聽內在,活在當下、自我療癒,轉化悲傷、與他人關係的轉化、繼續個體化的過程。 綜合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進一步指出以下八點發現:哀悼過程當下此刻即促進「生者與死者」及「生者與自我」關係之轉化、哀悼過程帶來深刻的自我照見而能減少潛意識的影響、哀悼過程帶來強烈的身心經驗促成轉化、哀悼過程中的全人體悟深過認知的理解、哀悼過程是一種積極想像帶來意識與潛意識交融的超越作用促成個體化、哀悼過程中的臣服帶來重生、哀悼過程中的內在轉化歷程需要光明與陰影的情緒,以及時間並不一定能療癒悲傷,因為心中的死者是在潛意識運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限制、建議與反思,以作為悲傷輔導工作,以及未來研究等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愛的力量—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哀傷與韌力之自我敘說研究
    (2009) 黃小玲
    愛的力量— 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 哀傷與韌力之自我敘說研究 摘 要 本論文是研究者以車禍遺族的身分,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探究二十一年前哥哥車禍死亡的衝擊,對其本身及家庭造成的影響,是一趟個人和家庭的哀傷療癒之旅。 研究者從回溯自己對哥哥車禍喪生的記憶、個人的成長故事、及生命中的其他親友死亡經驗,重新審視自己,理解到陪伴是滋養他生命的泉源,引發其對疏離現代人缺乏支持網絡的擔憂,以及面對他人的喪慟,我們似乎選擇沉默以對的社會現象反思;對生命無常及哀傷調適,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體驗過程,理解喪親是整個世界觀的瓦解,哀傷調適是意義重建的過程,然而,對於某些人將生命意義建構在社會文化對角色的認同時,面臨喪親會阻礙其意義的重建,導致哀傷療癒的路變得更漫長;對家庭共同經歷喪慟後,用「愛」療癒彼此創傷的體會,看到家庭韌力的展現;最後,回顧自己成長故事發現自己生命韌力,重新得力的過程。 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體會到,喪親的哀傷是需要談的,然而,反觀我們的生活環境似乎還是禁忌談論「死亡」,也許該從基本的生死教育做起,才能營造一個能談論死亡、能療癒哀傷的環境。有了這樣的環境,喪親遺族才能在準備好談論哀傷時,不用因為太多的顧忌與擔心而繼續壓抑,以致於阻礙了自己步上哀傷療癒的道路。 關鍵字:自我敘說、車禍、車禍遺族、失落、哀傷、創傷、韌力、家庭韌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成年女性癌症病人創傷後成長之敘說研究
    (2006) 陳佳琪; Chia Chi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女性罹患癌症的歷程經驗。藉由罹病故事的敘說,探討個體是如何覺知罹患癌症的事實?癌症病人面對罹患癌症事件創傷後成長的因素與歷程為何?以及個體建構出的創傷後成長面向之內涵為何? 研究對象為三位罹患癌症的成年女性。採敘說研究方法進行,運用「整體─內容」分析方法呈現罹患癌症經驗的生命主題。經資料分析後,呈現之研究結果如下: 對罹病事件之覺知內涵包含在對病情確定的態度,尋思生病的原因,對治療的心態三個面向上。在等待確知是否罹癌時,癌症病人心情複雜難以言盡,也想躲藏不面對。罹癌事實確定後感到措手不及與震驚,進而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加上各種壓力才會生病,而病痛的未知帶來種種不安焦慮,試圖培養好的心態與作出正確的治療決定 在疾病經驗中,影響創傷後成長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提取出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質,信念,社會支持與專業支持四面向。個人特質部分,當癌症病人能夠轉化積極生活步調為接受癌症帶來的生活限制,樂觀爽朗的特質都幫助產生創傷後成長。信念部分則憑藉對家人的愛,原定生活目標以及辛苦不白熬的信念鼓勵自己堅持面對辛苦的治療。社會支持部分,親友、醫護人員、教書工作、其他病友的點滴支持都是支持的力量。專業心理支持部份,專業心理治療團體的接納與經驗整理可以加速創傷後成長的境界。 三位研究參與者創傷後成長的歷程各不相同,分別是Sarah第一次生病時試圖維持正常生活步調,再次生病的打擊才意識過往的逃避,因此要正視身心健康與生活美好。兆俠則在家人關係中壓抑脆弱,直至參與團體後學習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自己,展開與癌症對話,進而能坦然自處感恩癌症。明月則是逐漸放下完美家庭角色,意識到要改變想法與行為,開始做自己。 本研究參與者癌症創傷後成長的面向內涵包括自我的正向改變,家庭與自我需求的調整,人際關係的轉變,以及人生觀與生活態度的調整。在自我正向改變部分包括接受自身限制、學習表露情緒、放下在乎,肯定自身需求,而面對家庭與自我需求方面,本研究參與者試圖在重視家人關係與照顧自己需求這兩者間取得平衡,且更熱心助人。最後,在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上面,罹癌使得研究參與者認知生命有限,除了維持身心健康外,也對生活多了彈性寬容,學習與癌共存。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有關本研究的限制、研究者個人反思以及具體建議,本研究建議當親友能夠提供溫暖的支持陪伴病人走過治療過程中的辛苦,對於病人的心理適應有良好的幫助,所以與癌症病人連結的親友必須重視自己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維繫一份真實、穩固、信任、平等、尊重、富有人性情感的關係,因為此種關係對癌症病人價值非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議題之諮商經驗研究
    (2012) 趙慈慧; Tzu-Hui Tsao
    本研究為探討成年男性案主在接受心理諮商後對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經驗以及親密關係諮商的改變經驗。本研究邀請五位成年男性在心理諮商後接受深度訪談,將深度訪談逐字稿資料以質性紮根研究法進行資料歸納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成年男性對親密關係困擾議題與形成影響因素的經驗 成年男性案主的親密關係困擾議題包括親密關係中情感溝通表達困難的問題、男子氣概形象影響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男尊女卑的期待不同帶來的關係衝突、對女性的不瞭解與不信任、多重戀情帶來的兩難掙扎、經營長期親密關係遇到的挑戰問題。成年男性受訪者受到來自母親、父親、家庭溝通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而形成其親密關係困擾問題。 二、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經驗 成年男性案主的正面諮商經驗為體驗到自己被他人瞭解與重視、瞭解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己、主動表達感受、誠實面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不一致。對於負面諮商經驗的觀點為諮商師強迫案主接受想法和做法、沒有得到諮商師的瞭解與重視、諮商師無法維持專業中立的信任關係。 三、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改變經驗 成年男性親密關係諮商的改變核心經驗為找到自我生命存在的價值、嘗試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在親密關係中主動直接表達、在親密關係中誠實面對自己、親密關係中生氣情緒的自我掌控。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諮商實務工作者需要理解男子氣概對男性造成的影響以及需要自我覺察態度與價值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之敘說研究
    (2009) 林怡君; Yi-Chun Lin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敘說,理解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的敘說主題和社會文化脈絡所建構的社會性敘說對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的影響。研究參與者是一位曾經歷兩段以結婚為考量戀情的31歲成年男性,研究者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3次共計12小時的生命故事訪談,並輔以其提供之心情札記作為敘說資料來源。研究方法採取敘說研究,並以「整體—內容」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早年原生家庭經驗影響成年男性對於婚姻的憧憬與追尋婚姻經驗的核心主題。 2.與母親關係親密的成年男性,尋求似母親般的婚姻伴侶,並承襲母親的婚姻價值信念與伴侶互動模式。 3.與父親關係矛盾且疏離的成年男性,為避免重複父親的負面路徑,選擇扮演不同於父親的男性角色。 4.模糊的自我界限形成的愛情價值信念,影響成年男性的追尋婚姻的經驗,因此歷經挫折。 5.成年男性對於感情受挫的反省與歸因影響其自我調適,以及是否繼續投入追尋婚姻的歷程。 影響成年男性追尋婚姻經驗之社會文化脈絡之主要論述分別為「男人,你是強者」的期待、「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期待「男人,你要繁衍子孫與負責家族延續」的期待。而上述三個主要社會敘說對成年男性的追尋婚姻經驗的影響,分為下列三點: 1.成年男性對「男人,你是強者」的社會敘說之認同程度左右其自我認定, 並影響其追尋婚姻歷程的思維與行動。 2.成年男性因面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敘說,而飽受催促結婚的壓力,而需在多方意見中找到自我安在的位置。 3.成年男性承載「男人,你要繁衍子孫與負責家族延續」的期待,致使其面對結婚議題時,必須於家族期許與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針成年男性追尋婚姻、諮商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斷裂與生成:戀童者的型繪自我與因應外界的詮釋現象學研究
    (2011) 黃楷翔; Kai-Hsiang, Huang
    本研究藉由訪談四名「自認在性方面受到14歲以下的男孩吸引」的成年男性,以詮釋現象學為分析逐字稿的取徑,試圖考察戀童者的「性欲望」、「性認同」內涵,以及其對於外界「因應策略」的思量與實踐;並探討戀童者在自身與外界中取得平衡、安頓的歷程。 本研究發現戀童者的性欲望內涵是一種「朝向」孩童、以孩童為「對象」的開展,也因而孩童本質性的存有引領了戀童者性欲望的行進,而這與其他性傾向的性欲望本質是相同的。但當這樣的性欲望本質在與外界語言互動時,卻也發現了「語言」與「自我的感覺」之間的「斷裂」。語言無法將自我的感覺完整說出,甚而與之相背,也因此讓戀童者不論在自我的接納,以及因應外界上都產生了緊張與糾葛。然而戀童者的性欲望並未隨著「斷裂」而消弭,反倒在不斷填補「空缺」的動能下,進入了變異多軌的「生成」,繼續維繫持存於心、朝向孩童的凝視動能。 研究最後根據上述的發現進行討論,認為「語言的給出」與「戀童者對自我的認識」以及「社會對戀童者的認識」息息相關,因而認為有必要進行「兒童」概念的考察。同時整體社會也須對「戀童」一詞的概念有所覺察省思,以「反覆聆聽」態度,方能從戀童者自斷裂而生的「破碎」語言中,看見一個新的樣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於幽微邊境上巡禮--建構自我療癒之道
    (2011) 張義平; YI-Ping Chang
    在我的生命歷程裡,個人內在、個人與他者、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接連不斷,內外衝突造成生命中的斷裂與傷痛,使我不斷產生自我懷疑與困惑,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看不清楚世界真實的樣貌,經過種種追尋及探索,外在解答皆無法貼近我的生命,於是我決定回到自己身上找尋出路的解答。 本研究以個人生命經驗為焦點,透過自我敘說,嘗試回答我對生命的困惑,在這當中研究焦點數度轉變,從剛開始單純想替自己發聲,轉而發現自己對家的渴望,於是追溯起心理離家的開端,進而找尋返家之路,其後發現我更渴望瞭解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各式衝突,而在找尋到以愛消融對立的關鍵要素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最渴望的是理解己身,通達他人。 在研究方法上,我先浸泡在生命經驗中,並將經驗化為文字,接著反覆閱讀與省思,透過詮釋循環、脈絡性理解與互為主體性的理解,我解構並重構經驗的意義,產生對過往經驗的新理解,並重新理解他者的生命經驗。透過此一反覆循環的研究歷程,我發現人我之間因為成長歷程的脈絡差異而產生衝突,卻能因看見彼此本質上的相似而產生連結及和解,當彼此能回到本質之愛的流動裡,便有可能嘗試相互理解與對話,使原本因脈絡差異而產生的衝突,能夠同時被擺放於共存的基底上,使彼此皆能安在。 然而我也發現能使彼此安在的並非衝突的消解,而在於是否能深刻地產生人我之間的理解,而這才是愛的樣貌,愛需要具有「溫柔的魄力」,於是可以涵容,亦能有所堅持,當我能夠培養出在衝突中仍保持柔軟敞開的心胸,卻也能堅守個人脈絡之下的抉擇時,才能產生與現實碰撞的能力。 本研究結合了經驗書寫、研究反思與社會實踐三者,透過不同位置的「我」相互激盪,碰撞出多元的眼光,使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理解隨著生命開展持續變化,故本研究之結論僅具暫時性,仍有可能持續變動,療癒的動能亦在此過程中,從幽微逐漸明晰。 最後,本研究雖旨在自我陳述透過解構與重構個人生命經驗之意義,從而理解自我與他人的歷程,卻亦嘗試透過呈現個人生命經驗,喚起觀者對其自身生命之省思,在這場自我對話的觀看與被觀看中,我與讀者交織出一種心理上的移動與對話,使療癒的動能得以持續傳遞與擴散震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
    (2010) 王靖雯; Jing-Wen Wang
    本研究旨在透過訪談奧修靜心參與者的靜心經驗,理解其靜心歷程的發生、歷程中的轉化與療癒經驗及這經驗對其身心靈與生活的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方式,共訪談三位參與者;採質性研究之詮釋精神,分析與詮釋所得之訪談資料。研究結果如下: 一、奧修靜心參與者的靜心歷程呈現螺旋循環往上的發展脈絡,以「轉化前的初始狀態處於內外平衡的狀態」、「轉化的開始來自於平衡被干擾,而企圖維持平衡」、「在建構新平衡中,慢慢轉化生命型態」、「完成新平衡的建構」四種型態出現。而促使歷程發展的內在動力則是「痛苦情緒」、「身體回饋機制」及「尋求生命意義」三種心理力量,激發且帶動了靜心歷程的發展。 二、參與者於歷程中的轉化與療癒經驗包括四大部分,其一是第一次靜心即已開始轉化與療癒;其二是身體和情緒經驗的完整表達,是轉化與療癒的基礎;其三是轉化與療癒過程中的「痛」帶來蛻變,此「痛」所涵蓋的層面有「跨越身體不舒服的痛、自我批判的痛、找不到靜心意義的痛;其四是轉化與療癒的核心經驗在於「看見、接受、放下」。 三、靜心歷程中的轉化與療癒經驗,對參與者的影響包括:靜心帶來身體的放鬆,使身體能量更為流動;靜心提升覺察能力,穩定情緒,產生自我認同;在意識的提升中找到生命意義;從事喜愛的工作,人我關係獲得療癒等身心靈與生活四大部份的影響。 整體而言,靜心參與者的整體歷程即為朝向自我整合之路。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限制、建議與反思,以做為靜心者、諮商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滿懷恩典:走過懷孕失落的悲傷療癒旅程之自我敘說
    (2010) 陳宥澐; Yu-Yun Chen
    本論文是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方法來探究如何療癒懷孕失落的悲傷,涵蓋一份悲傷地圖和三個不同的旅程。 一、悲傷地圖:研究者整理國內有關懷孕失落的文獻,幫助讀者理解懷孕失落婦女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下的悲傷反應、衝擊影響和療癒方法,同時是懷孕失落婦女踏上悲傷療癒旅程的指引。 二、悲傷療癒旅程:研究者回顧五年來經歷懷孕失落後的生命故事,呈現悲傷的歷程與療癒方法。 三、自我敘說之旅:記錄研究者在自我敘說研究的歷程和收穫。 四、自我的奇妙之旅:呈現研究者的「自我」從破碎到整合的轉變歷程,用圖畫輔以簡短的文字來說明。 在研究的終點,研究者領悟了「失落的禮物與悲傷的恩典」。研究者可以平靜接受孩子死亡的事實並和逝去的孩子說再見;與自己和解並修復與他人的關係,進而明白失落的意義是為了教會研究者好好愛自己。研究者在「愛自己」的覺醒後,決定重新學習愛自己,並且在愛自己的實踐中產生新的自我,展開新的人生旅程。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