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瓅勻"
Now showing 1 - 18 of 1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GCSE中文測驗與CEFR能力指標之對應分析及教學應用(2021) 張祖怡; Joey Teoh回沖效應(washback effect)為測驗引導教學的影響,且愈具風險的測驗,將產生愈大的回沖效應。由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發佈的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中文課程,測驗對象為14至16歲的學生,在全球145個國家,超過5,500所學校實施。然而,對此具相當代表性的測驗,目前探討IGCSE中文測驗如何影響華語教與學的研究付之闕如。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其測驗目標與CEFR A2級的能力描述之對應關係,以及測驗目標與測驗內容之對應情形,並根據對應結果發展以回沖效應為本的教學活動設計。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共分兩個研究:研究一旨在探討IGCSE測驗目標與CEFR能力描述之對應,輔以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架構分析測驗目標的層次分佈。研究二以研究一發展的架構,分析IGCSE試卷在聽說讀寫各試題與目標的對應關係。最後,本研究統整研究一、二之分析結果,應用至以回沖效應為本的教學活動設計,採ADDIE設計模式,提出為期四週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方案。研究結果顯示:多有單一IGCSE目標與多個CEFR能力描述對應之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個口語測驗目標無法直接與CEFR溝通策略的能力描述對應之情形。此外,關於試卷分析亦發現:特定測驗目標之出現頻率高於該技能中的其他目標,可能即為IGCSE測試之重點。最後,本研究以回沖效應觀點整合分析結果,詳實舉例如何融入測驗目標之不同權重於教學,以發揮正向的回沖效應。整體研究結果預期能為相關國際學校在規劃課程或發展測驗評量等實務工作提供參考價值。Item 不同字形背景之西班牙語及泰語為母語之中文學習者在形構和位置判斷作業之差異分析(2010) 張瓅勻; Chang, Li-Yun語言遷移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重要議題之一,根據聯結理論: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相似性的多寡影響遷移的結果;此假設獲得跨語言研究的支持,但過去研究大多以英語為目標語,其形音對應的特性難以區別遷移的結果來自字形或聲韻。本研究提出「視覺空間字形距離假說」,以距離中文相對近的泰語和距離相對遠的西班牙語作為自變項,中文形構規則性和部件位置規則性作為依變項,探討不同字形背景之中文學習者在中文字形構判斷作業和部件位置判斷作業上的差異。實驗1-1發現:參與者在形構合法與不合法的判斷作業中,受到形構頻率的影響,且泰語優於西班牙語;實驗1-2中,頻率效果在形構頻率高與低的判斷作業中消失,亦無母語的主要效果。實驗二得到母語、部件頻率、字度的三因子交互作用,結果顯示:第一、部件頻率有主要效果,參與者在高頻的表現較佳;第二、參與者在字度差異大的條件下表現較好;第三、泰語和西班牙語的表現略有差異。根據實驗結果推論:中文為第二語的學習者能覺察形構合法性及部件位置合法性,且主要受到形構及部件頻率的影響;此外,泰語者的組字覺識略優於西班牙語者,可能是受到母語字形與中文字形較相似的影響。本研究結果大致支持聯結理論,並支持形構規則性與部件位置規則性在中文組字知識中的重要性。Item 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學志; 張瓅勻; 邱郁秀; 宋曜廷; 張國恩; Hsueh-Chih Chen Li-Yun Chang; Yu-Shiou Chiou; Yao-Ting Sung; Kuo-En Chang近幾年來,字部件在中文字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因而提升字部件的應用和研究價值。中文部件(radical)是構成中文字的基本單位,每個中文字(character)由單一或多個部件在二維方形空間中,依照組字規則排列組合而成。從當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部件數、筆畫數越多,其字形組成越趨於複雜,學習者處理時所需的心理歷程也越繁複;然而,過去少有以正體中文所建立的完整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或對部件之頻次位置、結構等進行竭盡式地分析,因此,教學者或學習者無法對正體中文的部件屬性有通盤的了解。基於此,本研究拆分6097個常用中文字,建立439 個基礎中文部件,並歸納11 種空間結構關係,以此建構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本研究以此資料庫為基礎,分析出以下指標:1. 部件出現頻次、2. 常用字之結構關係出現頻次、3. 部件與結構關係之組合關係頻次、4. 中文部件之衍生字族集合(即具有某部件的所有中文字,如「麻」的衍生字,包括「嘛麼(嬤)摩麾磨(蘑)糜靡魔」)。期透過中文字各項指標與知識之建立,提供字詞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教材編製作參考。Item 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學志; 張瓅勻; 邱郁秀; 宋曜廷; 張國恩; Hsueh-Chih Chen Li-Yun Chang; Yu-Shiou Chiou; Yao-Ting Sung; Kuo-En Chang近幾年來,字部件在中文字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因而提升字部件的應用和研究價值。中文部件(radical)是構成中文字的基本單位,每個中文字(character)由單一或多個部件在二維方形空間中,依照組字規則排列組合而成。從當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部件數、筆畫數越多,其字形組成越趨於複雜,學習者處理時所需的心理歷程也越繁複;然而,過去少有以正體中文所建立的完整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或對部件之頻次位置、結構等進行竭盡式地分析,因此,教學者或學習者無法對正體中文的部件屬性有通盤的了解。基於此,本研究拆分6097個常用中文字,建立439 個基礎中文部件,並歸納11 種空間結構關係,以此建構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本研究以此資料庫為基礎,分析出以下指標:1. 部件出現頻次、2. 常用字之結構關係出現頻次、3. 部件與結構關係之組合關係頻次、4. 中文部件之衍生字族集合(即具有某部件的所有中文字,如「麻」的衍生字,包括「嘛麼(嬤)摩麾磨(蘑)糜靡魔」)。期透過中文字各項指標與知識之建立,提供字詞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教材編製作參考。Item 中文部件結構關係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學習的應用(2009-08-01) 陳學志; 張國恩; 徐芝君; 詹雨臻; 張瓅勻Item 中日同形詞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2020) 魏吟玲; Wei, Yin-Ling漢語、日語中有許多詞形相同或相似的「同形詞」,然而其詞彙知識系統對應關係複雜,對日籍華語學習者而言,同形詞能帶來學習助益,亦可能造成偏誤。過往研究指出同形詞為對日華語教學的重點之一,然而針對同形詞編寫的國別化教材付之闕如。是以,本研究旨在依據對比分析、偏誤分析、認知配對、精緻化學習理論,規劃並編寫《實用中日同形詞攻略法》,進而驗證該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據此目的,依照ADDIE教學設計模式發展兩項研究:研究一聚焦於中日同形詞的教材編寫,以自學式教材為例,提出編寫理念,並由《當代中文課程》一、二冊選詞,由易到難,編寫A2-B1程度的三個單元為範本。研究二以實驗法驗證此教材之成效,採2×3二因子混合實驗設計,受試者間自變項為教材類型(自編同形詞教材、仿《當代中文》教材),受試者內自變項為測驗時間(前測、立即測、兩週延宕後測);依變項為學習者於詞彙再認、句子產出與拼音書寫測驗之正確率表現;研究對象為56位初級華語程度的日籍學習者,隨機分派至使用不同教材的組別(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8位)進行自學與測驗。研究結果顯示:一、使用自編教材組別的詞彙再認與句子產出表現優於對照組,而拼音書寫表現無顯著差異;二、兩組的立即測表現優於延宕後測,並優於前測;三、教材與測驗時間點之間無交互作用。本研究結果支持此自學式同形詞教材有助於提升日籍學習者詞彙再認與句子產出之成效,並於學習者、專家評鑑中得到較高的評價。最後,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後續教材修正與發展方向,並為中日同形詞教材編寫提出建議。Item 人際冒犯情境之幽默因應相關因素與教學效果(2023) 蔡孟寧; Tsai, Meng-Ning過去研究發現幽默能夠幫助個人減緩緊張與焦慮,因此,在人際互動中藉由幽默的應用,能產生正向的情緒調節效果。然而,此類與幽默因應有關的研究大多侷限在個人內在的情緒轉換,對於互動他人的感受鮮有探討,亦極少進一步分析個人在幽默因應時產出之幽默回應的類型與技巧。再者,過去文獻多聚焦於幽默理解歷程,缺乏對於幽默產出歷程或理論模型的探討;是以,在幽默產出的教學領域,研究者難以系統性地設計幽默產出的相關教學活動。為填補前述研究缺口及提升個人幽默因應的能力,本研究進行三項子研究,旨在調查成年人面對人際冒犯情境時,所產出的幽默回應類型及技巧組合,進而評量回應之好笑程度及情緒轉換效果,最終發展幽默產出的教學課程。研究一調查個人在人際冒犯情境中會產出何種類型及技巧的幽默回應組合,以及產出比例與其性別、幽默感及幽默風格的關係。採人際冒犯情境幽默回應產出作業,蒐集國內222位成年人之回應,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而言,親和型幽默回應以及轉換、誇飾與反向對比技巧最常被使用。性別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偏好攻擊型幽默回應以及模仿與雙關技巧;女性則更偏好轉換技巧。幽默感方面,幽默感越高的人產出越多的幽默回應,尤其是親和型回應。幽默風格方面,僅親和型及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幽默回應產出數量具正向關聯。研究二編製各式幽默回應組合,請參與者想像自己在人際冒犯情境中,接收到各則幽默回應時的感受,探討不同幽默回應組合的好笑程度及情緒轉換效果是否有差異。以國內335位成年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在幽默回應類型層面,自我提升型回應及自我貶抑型回應的好笑程度與情緒轉換效果最佳,攻擊型回應最差。在幽默回應技巧層面,好笑程度與情緒轉換效果最佳的技巧是擬人與誇飾,最差的技巧則是反向對比。值得一提的是當誇飾技巧與具正向情緒轉換效果的回應類型組合時,會提升情緒轉換效果;與具負向情緒轉換效果的回應類型組合時,反而會讓情緒轉換效果變得更差。 研究三整合過去文獻發展幽默產出的「聯結—轉換—精緻」三階段歷程模型,並結合研究二的結果及創造力技法,設計一套將幽默產出分成三階段教學的3C(connection, change, conciseness)幽默產出教學課程,進而以實驗法檢驗幽默產出教學組(40位)、修辭技巧教學組(39位)以及未接受教學的控制組(45位)參與者的幽默產出表現是否有差異。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控制前測分數後,兩組教學組的幽默回應產出數量顯著高於未教學組,且幽默產出教學組的幽默回應產出比例及機智程度皆顯著高於修辭技巧教學組與未教學組,顯示幽默產出教學對於參與者的幽默回應表現有正向效果。本研究首度從互動他人的角度,探討個人被冒犯後對幽默回應的評價,廣化過去研究個人被動幽默因應的效果,並深化幽默回應內容、細緻區分幽默類型與幽默技巧的各式組合,藉以深究不同組合之幽默回應對情緒轉換之效果。此外,本研究首創幽默產出的三階段歷程模型,並據此發展能有效提升學習者之產出表現的幽默產出教學課程,突破過去侷限在幽默理解或笑話示範的教學方式。研究建議在人際冒犯情境中,宜採用自我提升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並搭配擬人或誇飾技巧產出幽默回應,以化解他人的負向情緒;在幽默產出教學的設計上,建議依據三階段歷程之特性,設計適性而系統化的教學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習者幽默產出之表現。Item 以華裔學生為對象之部件字帶字教材的設計與發展(2009-09-25) 陳學志; 張瓅勻; 徐芝君; 張淑萍; 張國恩Item 創新初級華語教學活動設計—以重理解課程設計融入任務導向之荷蘭教學為例(2020) 陳素善; Chen, Sue-Shen本論文為「專業實務類」之「專業實務報告」。研究者以多年的荷蘭教學經驗為根基,採由下而上(bottom-up)取徑,經質性與量化兼具之實務探究後,發展以重理解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融入任務導向之教學模式設計創新初級華語教學活動。創新教學理念之重點為:以學習者當地教育背景為課程規劃之基礎、以荷蘭語翻譯作為國別化教材之輔助、以文化對比培養學習者之跨文化素養、以多媒體影音活絡課程內容、以任務教學促進師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依據上述理念發展十個單元課程(共257頁),內容包括教學指引、學習單總覽以及學習單。其創新之處在於:(一)新教學模式:以重理解課程設計融入任務導向為教學模式;(二)教學活動:將荷蘭當地流行的「朋友書」改編為「自我介紹」;(三)自製教具:自製影音課程與軟體遊戲;(四)教學指引:每個單元課程以「荷蘭生活與華語文學習」及「小常識」為首,簡介荷蘭文化,以便教師引導教學。本論文期許此創新教學活動設計能提供未來研究者在編寫初級華語教學活動時之參考,並對本論文提出建議。Item 圖像化學習策略與字對呈現方式對以中文為二語者學習形似字的影響(2018) 唐圓媛; Tang, Yuan-Yuan本研究根據雙重編碼理論與區辨學習理論進行形似字學習的實驗研究,旨在探討圖像化學習策略與字對呈現方式對以中文為第二語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學習者學習形似字的效果。本研究之實驗設計為3×2二因子混合設計,受試者內的自變項為學習策略(圖像化部件組合、圖像化部件的語句脈絡及筆順法),受試者間的自變項為字對呈現方式(形似字對、隨機字對);依變項為學習者在實驗後(後測)、實驗一週後(延宕後測)的「字義識記作業」與「字形書寫作業」的學習表現,以及科技接受模式量表的評定。研究對象為48位以中文為二語且精通英語的印歐語系母語者,參與者隨機分派至不同字對呈現方式組別,每位參與者需使用一種學習策略學習10個漢字,共學習30個漢字;學習策略採用拉丁方格設計,故每位參與者使用的學習策略順序不同。資料處理採用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字義識記作業後測中,學習策略與字對呈現方式之交互作用顯著,事後檢定顯示,在形似字對中,圖像化部件的語句脈絡之表現顯著優於筆順法,而圖像化部件的語句脈絡與圖像化部件組合無顯著差異;在隨機字對中,三種學習策略的學習效果則沒有差異。二、在字形書寫作業中,計分方式分為整字、部件與筆畫三種層次,共變數分析結果之交互作用、學習策略主要效果與字對呈現方式主要效果皆未達顯著,顯示不同學習策略與字對呈現方式在字形書寫作業後測與延宕後測效果沒有差異。三、在科技接受模式量表中,圖像化部件的語句脈絡與圖像化部件組合在不同構念(知覺有用、知覺易用、使用態度與使用意願)之評定數值皆顯著高於筆順法。本研究結果支持,圖像化部件的語句脈絡有助於CSL學習者學習形似字,且在參與者主觀評定亦得到較高數值。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對後續研究與教學實務的相關建議。Item 常用漢字部件的位置規則性與位置自由度與其他文字特性相關之分析–以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為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曾千芝; 陳學志; 張瓅勻; 胡中凡; 陳修元; Chien-Chih Tseng, Hsueh-Chih Chen, Li-Yun Chang, Jon-Fan Hu, Shiou-Yuan Chen漢字是由部件在二維的方形空間中排列而成。部件不但只會出現在特定幾種位置上(其可能出現位置的數目即為位置自由度),並與某一特定位置有不同的關聯程度(其機率即位置規則性),例如部件「扌」只出現在左側(如:換揮損搗撿擄等),而掌握這些組字規則的知識是識字教學的重要環節。雖然如此,鮮少有研究檢視常用正體漢字部件出現在特定位置的機率,以及部件特性與位置規則性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陳學志、張瓅勻、邱郁秀、宋曜廷、張國恩(2011)11種漢字結構,以及中研院的「五大字集部件表」的其中438個部件,對「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甲表)的4,808漢字進行編碼。結果顯示:(1)平均每個部件只會出現在所有22種位置中的2.66種;(2)所有部件的平均位置規則性為75.5%,且有140個(33%)部件只出現在一個特定位置;(3)當部件屬於非常用字時,位置規則性越高。整體研究結果支持漢字部件的位置規律性,文末並討論此結果在識字教學上的意涵與可能的應用方式。Item 習字應用程式運用於初級華語教學-以《我也繪漢字》為例(2020) 吳逸凡; Wu, I-Fan有鑑於華語為外語 (CFL,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之初學者多半身處缺乏漢字沉浸之環境,書寫漢字的過程有眾多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的部件組合構成困境,究其原因,多緣由於漢字特性之難認、難記、難讀、難寫,尤其筆畫繁多、結構複雜、字數龐大等等,因此,如何在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運用智慧型行動裝置減輕學生的學習焦慮及更添學習興趣與效率,成為華語教學中對於漢字學習之顯學一環。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鍵接圖策略之手機應用程式對初級華學習者之漢字習寫成效,且針對教與學雙方面所提出之反饋與建議並依據Rosell-Aguilar (2017) 之評估行動語言學習應用程式框架彙整出一實際有所依循之評估與優化方案。 本研究實驗設計為2×2全受試者內設計,並透過研究參與者回覆之封閉式與結構式問卷,觀察、探討與衡量研究參與者之漢字習寫成效、情意表現及其對APP使用之態度與心得。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不同學習策略、學習法及認知理論之「我也繪漢字」應用程式較僅使用單一策略之筆順領寫應用程式,於字形產出、字義識記及科技接受模式之各項情意測量表現上均有較高得分與評價;此外,藉此研究提出往後漢字習寫APP結合現行華語教材之可行策略,做為未來研究方向。Item 臺灣原住民與漢人青少年幽默風格差異之中介因素探討及其對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2021) 蔡孟樺; Tsai, Meng-Hua臺灣原住民屬於少數族群且因經濟條件等因素而在社會文化上較為弱勢,而過去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研究較少有原住民優勢特質或能力的研究,近期研究雖發現原住民的幽默有助於原住民的個人適應,但無法確定是否為原住民族群特有,且對於原住民之幽默並未詳細地說明是正向或負向幽默。故本研究將以客觀嚴謹且多面向的觀點來進行幽默風格與族群的系列相關研究,檢證原住民與漢人青少年幽默特質差異,釐清原住民族特有的幽默類型為何,並比較自陳與實際產出幽默風格的差異,再進一步從文化(個人/集體主義)、家庭(父母心理控制)、及個人(人格、執行功能)層次分別來探討其對在族群與幽默風格關聯中的中介效果,最後探討幽默風格如何中介族群與生活適應的關係。本研究以臺灣原住民與漢人國中生為參與者,共抽樣1791位學生,其中原住民學生491位,漢人學生1300位。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結果發現,不論自陳式或產出式的幽默測驗形式,原住民學生皆比漢人學生有較高的自我提升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而在各層次的中介效果結果,文化層次:原住民會因為具有較高的水平集體主義、垂直集體主義而有較高的自我提升型幽默的表現;在家庭層次:原住民會因為具有較高的增強母親權威與父親貶低孩子價值,而有較高的自我貶抑型幽默,原住民學生覺知較高的增強母親權威,也會提高其自我提升型幽默的表現;個人層次方面,人格與執行功能指標則不具族群與幽默風格之間的中介效果。最後在生活適應方面,原住民學生比漢人學生具有較高的生活適應,且經中介檢定後發現,此效果來自於原住民具有較高的集體主義傾向與覺知到較高的母親權威,而具有較高的自我提升型幽默,進而提升了他們的生活適應。研究最後建議國中階段的教學能設計讓原住民學生表現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優勢中心教學,來提升原住民學生的生活適應。Item 華語文漢字教學卡牌設計與開發——以「我也繪漢字」為例(2023) 陳俊翔; Chen, Chun-Hsiang漢字複雜的結構及筆畫繁多的特點使得以華語文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在初學中文時,普遍感到認讀及書寫漢字困難,而傳統的漢字教學方法主要是要求學生通過反覆地抄寫來記憶漢字,但漢字抄寫的過程枯燥,導致許多學習者對漢字產生畏難的情緒,從而降低學習意願。過往針對將漢字圖像化的漢字教學教材《我也繪漢字》之研究顯示,圖像化的漢字能夠加深漢字的形義連結,起到加深記憶、提升學習效率的作用,特別是能關「鍵」連「接」漢字形義的「圖」像的鍵接圖,較其他圖像更具優勢,另外,近年來教育型遊戲卡牌由於其能增強學習動機以及能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變得具體等優點而被使用在教學上。為了因應漢字學習難點、發揮鍵接圖優勢並融入遊戲化教學,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結合鍵接圖與悅趣互動教學方案的創新卡牌,試圖透過圖像化的漢字,處理學習者對漢字讀寫畏難的問題,並且透過卡牌團體互動的遊戲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本研究採用設計本位研究法,首先,分析漢字學習的困難、設計漢字教學的教育型卡牌、將卡牌融入教學進行測試、針對卡牌的三個面向(設計、遊戲機制與學習內容)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以及訪談並根據回饋,再經歷一次上述的循環,逐漸優化卡牌。再者,卡牌發展過程中除了研究者本身的想法,也納入了專家學者的建議,研究中七位參與者皆經過三輪的設計循環,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卡牌設計、遊戲機制及學習內容面向的滿意度逐漸提升外,在最終問卷的評估中給予了相當高的滿意度。另外,本研究設計出了搭配卡牌的十個遊戲活動,依教學目標及難易度為其進行分類,並提供可實際融入卡牌到華語文教學的活動設計方案,最後提出此套卡牌在實務應用上的建議與未來發展方向。Item 融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與教師主導觀課於職前華語教師發展線上教學知能之研究(2022) 李喻安; LI, YU-AN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資訊通信科技的成熟使得線上教學漸趨蓬勃,甚至成為近幾年的主流教學模式。如何將科技融入課堂並提升教學效能,已成為現今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議題。為了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要求每位教師每學年應至少公開授課一次,進行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然而,目前國內針對華語職前教師培訓的研究中,較少針對教學觀察進行對於職前教師教學知能發展之探究。因此,本研究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作為框架,探討教師主導觀課(Teacher-Driven Observation,TDO)對職前線上華語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採混合設計,研究對象為42位華語職前教師,使用問卷蒐集量化和質化資料進行分析:量化數據以描述統計及推論統計處理;質化資料以TPACK架構編碼、轉化成量化數據,再進行推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華語職前教師較關注教學知能(PK)與教學內容知能(PCK)相關的教學議題,而職前教師的關注重點也反映在教學表現的自我評估中,認為PK與PCK的教學技能進步最多。在TDO各階段,觀課階段對於提升職前教師的線上教學技能之影響最為顯著;研究亦發現TPACK和TDO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職前教師TPACK知能的發展會隨著TDO「說課—觀課—議課—反思」不同階段的推進,逐漸於議課階段聚焦,再於反思階段擴展。此外,在不同階段中,職前教師主要關注的TPACK知能仍是PK與PCK,科技相關知能的發展較不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整體結果顯示TDO有助於華語職前教師提升教學專業知能,特別是教學相關的知能。希冀透過本研究的結果,提供後續線上華語師資培育的另一個切入點,使培育課程之規劃更加豐富多元。Item 融入鍵接圖之全字詞教學法對詞彙學習之影響:以越南籍中文為二語學習者為例(2019) 卓岳; Cho, Yueh漢字同時蘊含形、音、義多重訊息的特性,而漢字的讀寫又包含「再認」及「產出」兩個方面,對於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習者而言,學習漢字向來存在相當大的困難。本研究探討融入鍵接圖(取自《我也繪漢字》教材)的全字詞教學法對中文為二語之學習者的詞彙學習成效。過往陳學志、陳仙舟與張道行(2012)提出「三階段漢字教學模式」,此模式為運用鍵接圖強化形義聯結的學習策略,本研究採用第一階段「創意鍵接圖」搭配「短文部件析字拆解系統」,設計具體的教案與執行步驟,並透過實際進班執行變項的操弄,探討該教案之具體成效。研究設計為2×3二因子準實驗設計,在自變項方面,受試者間變項為教學方案(融入鍵接圖的全字詞教學法、傳統教學法),受試者內變項為測驗時間點(立即測、單日延宕測、單月延宕測);依變項為學習者在「詞彙識寫」、「詞義識記」以及「詞音識記」的正確率。研究對象為28位在臺修畢《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的越南籍學生,依據原班級配置,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實驗材料為《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第一課「請問師大怎麼走」,共44個生詞。研究結果發現:在詞彙識寫測驗中,教學方案與測驗時間點之交互作用顯著,特別在單月延宕後測中,融入鍵接圖之全字詞教學法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法;該項結果支持,以長期的學習效果而言,融入鍵接圖的全字詞教學法有助於提高中文為二語學習者在詞彙識寫的正確率。本研究結果對華語文教學之啟發:融入鍵接圖的全字詞教學法兼容字、詞本位教學之優點,且有助於提高越南籍華語學習者的漢字識寫能力。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針對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的建議。Item 運用《我繪弟子規》發展品德教育活動之成效評估—以新加坡幼兒全華文班為例(2023) 徐佩儀; Syu, Pei-Yi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我繪弟子規》運用在新加坡某私立幼兒園全華文班的學習成效,研究方法以單組前後測設計之實驗法為主,以觀察法及訪談法為輔,對 3位 5歲幼兒進行教學與評量。評量方式以描述統計呈現幼兒在教學前後於認知、情意和技能三方面教學目標之差異;輔以對家長和協助教師的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利用《我繪弟子規》發展的教學活動在不同場域所發揮的成效。研究結果方面:首先,幼兒在接受《我繪弟子規》的教學後,品德能力明顯地提升。再者,關於幼兒的華語學習成效果,同樣接受《我繪弟子規》,融入遊戲、歌謠與律動的多元教學較強調背誦的傳統方式對幼兒更具正面影響。最後,從家長與協助教師的訪談瞭解其對品德教育的態度,且在教學後,幼兒在家中與學校均能展現適切的品德行為。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本研究改編之《我繪弟子規》教材,對幼兒的價值觀(認知)、品德能力(情意)與識字能力(技能)更具針對性、趣味性與實用性。二、利用較多元有趣的教學方法實施品德課程教學,和一般傳統教學相較下,幼兒在品德能力的提升較為明顯。三、訪談家長認為品德教育甚為重要,運用適宜的教材如《我繪弟子規》,有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表現。Item 鍵接圖習字本作為漢字學習輔助教具之研發(2024) 李佳昀; Lee, Chia-Yun「習字本」為學習漢字歷程中常見的輔助識寫教具,提供學習者反覆練習的機會。然而,此類習字的機械性操練常被學習者認為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本研究旨在將兼具漢字學習有效性與趣味性的「鍵接圖記憶術」融入習字本,並結合認知學習理論將組字知識外顯化,進而搭配華語教材《當代中文課程1》,發展一套寓教於樂的《鍵接圖習字本》。本研究整體遵循ADDIE模式發展習字本,並於該模式之特定階段,採用內容分析、問卷調查、半結構式訪談作為研究方法。首先,在「分析階段」,透過內容分析,深究坊間習字本教具、漢字學習教材以及習字本線上生成系統(共26款)之習寫欄位內容要素、版面設計理據、漢字練習題的題型等;並透過調查研究法,蒐集121位現職教師對習字本之意見。接著,在「設計」與「發展」階段,根據分析階段之結果,訂立教具發展理念、撰寫企劃書,並研發《鍵接圖習字本》。最後,在「實施」與「評鑑」階段,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搭配本研究改編之「《鍵接圖習字本》教具評鑑表」,蒐集學習者回饋及2位資深華語教學專家之質量化意見,作為本教具既有亮點與未來優化之參考。本研究根據受訪者之建議,研擬《鍵接圖習字本》的優化方向,使本教具更符合華語文學習者的漢字學習需求,並貼近華語教師於教學實務之考量。最後,亦針對《鍵接圖習字本》的發展,提出未來應用方向,期能吸引更多漢字學習者使用本教具並樂在學習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