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文馨"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專運動員心理資本、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12) 張文馨; Wen-shin Ch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以Luthans (2007) 提出心理資本的概念,編製運動心理資本測量工具,並考驗量表信度與效度;(二)探討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是否會比心理資本獨自四個構念(自我效能、希望感、復原力和樂觀)的預測力高。預試以150名大專甲組運動員為對象,參與者填寫30題的運動心理資本量表,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刪除跨因素及因素負荷量小於.40的8題;最後由其餘的22題抽取四個穩定的因素(自我效能、復原力、希望感和樂觀),總解釋變異量為61.04%。正式施測以219名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參與者填寫運動心理資本量表、自評運動表現量表和主觀幸福感量表。研究結果顯示:(一)經由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二階心理資本的測量模式具有可接受的模式適配度與良好的信度,可運用至運動領域測量心理資本的研究工具;(二)在探討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方面,經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的預測力高於希望感、復原力和樂觀,然而,自我效能與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的預測力沒有差異。再者,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高於其獨立四個構面。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亦對於實際運用與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小琉球
    (2022-12-16) 林佳毓; 張之芸; 鄭喻雲; 陳若蜜; 吳氏玄; 張文馨; 林芬郁老師指導
    位於屏東縣東港西南方的小琉球,是臺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因不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四季氣溫變化小、冬暖夏凉。小琉球的交通船班非常便利、因此成為台灣的熱門景點之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後設認知引導策略對學生探究能力與概念改變的影響
    (2010) 張文馨; Jhang,Wun-Sin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在後設認知引導策略引導下,科學探究能力與四季成因概念的改變情形。研究對象為兩班共51名國三學生,一班施予有後設認知引導策略融入的四季成因課程,另一班則施予無後設認知引導策略融入的四季成因課程。於課程實施期間收集問卷、測驗以及學習單等多項資料,分析學生經歷課程後在科學探究能力、四季成因概念以及後設認知的表現情形。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有後設認知引導策略引導的學生其科學探究能力的進步情形顯著優於無後設認知引導策略引導的學生(F=7.95,p<0.04),而探究活動學習單的內容分析也進一步證實,藉由後設認知引導策略的協助,學生較能提出於合乎研究問題的預測、較能說出引用哪些圖表的資料來進行分析,也較能具體陳述數據資料呈現的趨勢分布以及其與研究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並能應用先前學過的知識對數據趨勢與科學模式間做出合理的解釋;而全體學生在四季成因概念的學習均有顯著進步(實驗班:t=4.44,p<0.05;對照班:t=3.67,p<0.04),分析學生另有概念類型數目的轉變顯示有後設認知引導策略引導的學生,另有概念減少的數目比無後設認知引導策略引導的學生多;全體學生經課程後,在後設認知上均沒有顯著進步(F=0.02,p>0.04);而進一步比較不同後設認知的學生對科學探究能力學習成效的影響發現,藉由後設認知引導策略,能有效縮小學生因為後設認知的不同在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差異。即是,經由後設認知引導策略的引導能協助低後設認知的學生,使他們的表現更接近高後設認知的學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高中生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課程中非形式推理能力、小組協作調整行為與決策方法的關係
    (2018) 張文馨; Zhang, Wen-Xin
    本研究欲探討融入論證活動的社會性科學議題(SSI)決策課程對學生非形式推理、決策方法的使用及小組協作學習中的調整行為之間的關連。研究使用混合性研究,以質性資料為主,輔以單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以便利取樣,來自新北與高雄2所學校共3班多元選修課的學生,參與研究的學生有共38人。學生以2人一組,小組協作的形式進行SSI決策課程。研究收集的資料有學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測驗前、後測,小組學習單、小組討論與操作電腦之側錄影片。結果顯示,本研究發展的SSI決策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非形式推理能力(t = 3.73,p< .001),課程中,學習單的分析結果顯示小組在SSI決策課程中,大多能夠考量至少2-3個與議題相關的證據,並指出SSI中的兩難之處,也多能利用這些證據為自己的決策提出至少2個具辯護性的理由,但在提出反論點上通常缺乏辯護性理由、也未能思考本身決策的限制條件或重申反論點的負面證據;在決策方法的使用上,課程前、後學生使用的決策方法沒有顯著改變,大多數學生傾向於使用非補償性方法(前測:25人、後測:23人),課程中小組使用的決策方法與前後測中的決策方法都沒有顯著相關,顯示學生在SSI中的由個人進行決策或集體決策進行決策時的決策方法可能不同;此外,比較高(HIRG)、低非形式(LIRG)推理能力小組在協作學習過程中的決策方法與調整行為差異,其結果顯示,HIRG,只使用補償性(4組)與非補償性方法(3組),LIRG則只使用非補償性(2組)與無策略(3組);另外,在小組協作調整的比較上, LIRG大多時候是在單純執行認知任務(49%),HIRG則有較多的監控與評鑑行為40%。HIRG展現較多比例的社會共享調整行為(73.19%),LIRG僅有55.06%的社會性共享調整行為。依據遲滯序列分析的結果顯示,相較於LIRG,HIRG重視對任務需求的辨識,且在辨識任務需求之後能訂定較具體的任務目標與計畫,並較能主動在監控與評鑑後調整小組內的認知行為。上述結果顯示,融入論證活動的SSI決策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若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正確釐清任務需求,能協助小組訂定較具體的目標與策略,應該能促使其主動監控與調整組內的認知表現,並展現較高的非形式推理能力且使用具體的方法進行決策。 關鍵字:社會性科學議題、決策、非形式推理、調整行為、小組協作調整行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選手幸福感的關係: 探討心理彈性的調節效果
    (2016) 張文馨; Chang, Wen Hsin
    隨著正向心理學的思潮,許多運動心理學者在追求運動員表現同時也開始關心運動員的幸福感,認為運動員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中才能向卓越表現邁進。目前心理彈性理論為了解個體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因此,本研究一為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信度與效度的考驗,以利後續研究檢驗其理論。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大部分僅單從人格或是環境因素探討運動選手幸福感的成因,缺乏了互動論的觀點。因此,本研究二之目的為探討在運動情境中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對選手幸福感關係,並檢驗心理彈性此一般性的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欲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一結果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有良好的因素效度、大學生與運動員的測量不變性與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研究二則驗證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運動倦怠關係有調節效果,研究結果發現,高心理彈性選手比低心理彈性選手更擴張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削弱運動倦怠的效果。說明選手在相同自主支持的環境中,會因為心理彈性程度的個別差異在運動倦怠的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間沒有調節效果,此研究結果不符研究假設。整體而言,透過本研究可深化心理彈性理論的外在效度並對心理彈性的範疇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亦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實務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精神障礙者的大學校園生活經驗
    (2022) 張文馨; Chang, Wen-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障礙學生的大學校園生活經驗,研究目的主要為瞭解精神障礙大學生遇到的困難、因應方式與支持資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本文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訪談11位精神障礙大學生。研究結果: 精神障礙大學生大多是主動升學,並嚮往能在大學唸書過程中自由安排生活,而家人態度也是傾向支持升學。精神障礙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會與學校、老師以及同學產生很多的連結,同時精神障礙大學生也會打工、參與社團或是有其他休閒活動等,但精神障礙大學生會因身心狀況不佳影響課堂出席率或是退出打工與社團。精神障礙大學生會面臨疾病診斷就醫、制式課業要求規範、心理諮商服務需求不足與人際議題的困難,當中他們會發展出面對困難的因應方式,以及從中逐步建立起支持系統。 研究建議: 一、對精神障礙大學生的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二、對非正式單位支持系統的建議:學習如何與精神障礙者正確地相處 三、對學校的建議:提供社交技巧的訓練、提供精神疾病知識的培訓 關鍵字:精神障礙者、大學經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戰後凍頂茶產製與在地技藝的傳承
    (2017) 張文馨; Chang, Wen-Hsin
    臺灣茶產業於1865年始出現在對外貿易史上,臺灣茶於清治後期即為臺灣出口之重點產業,並於日治時期開始出現企業化的經營模式,直到戰後政府亦積極推動茶業貿易,臺灣茶產業從1865年開始,百年來皆以出口為導向。值得探究的是,1980年代後臺灣茶業全面翻轉,從原先的出口轉為內銷導向,即言臺灣本身對於茶葉的需求量大增。此外,茶葉的產製亦從工廠的大量生產模式改為農民自產、自製、自銷的精緻農業,間接促成了中南部茶園與高海拔茶園的興起。 1980年代臺灣凍頂茶發展蓬勃興盛,其中「凍頂茶優良茶比賽」為促成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梳理臺灣茶葉的發展脈絡後可以得知比賽茶機制對臺灣茶發展不完全是正向效益,過於強調消費者導向,對於茶葉製作技藝產生些許負面效應。藉由田野參與實作與深度訪談,將臺灣凍頂茶製作技藝之流變完整陳述。其中,茶葉製程須依據茶葉特性調整製作細節,因此可以得知茶區的不同,所種植的品種、天氣、土壤等等也有其差異,而這個差異就形成了多元性的地方特色。透過討論現有的製茶技藝,進而得知製茶技藝的學習並非一般理論的建構,反而是藉由師徒制的傳承,將默會知識延續下去。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製作技藝逐漸消逝於時代的洪流。本篇論文藉由探討製茶傳統技藝,期許能為茶產業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針對高中科學論證教學研究回顧與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12-??) 湯宜佩; 張文馨; 許瑛玿; Yi-Pei Tang, Wen-Hsin Chang, Ying-Shao Hsu
    本研究針對高中科學論證教學相關實證研究進行回顧,透過內容分析方法,瞭解論證教學特徵,期能對如何在課室實施論證教學提出具體建議。為蒐集相關實證研究,本研究使用Scopus期刊數據庫搜尋國外文章,並針對臺灣教育領域三本重要的學術期刊進行國內相關文獻搜尋,且依三項篩選條件進行人工篩選:一、為實證性研究;二、研究對象為高中教師或高中學生;三、有實際教學實施。總共篩選出24篇文章。根據本研究回顧結果建議,論證教學類型大多採沉浸式論證教學,教學活動設計著重於情境布置,營造能讓學生沉浸於論證對話的學習環境中,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故建議沉浸式論證教學應強調營造以學生為主的學習環境來增進同儕與師生對話的機會。而結構式論證教學著重嵌入論證框架於活動、學習單或科學寫作來增進學生對論證結構的理解,建議未來研究若強調增進學生論證能力遷移可嵌入明示的論證框架於教學活動中。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