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Ming Lu"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11) 林碧蓮; Pi-Lien Lin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參加運動社團或校隊、自覺健康狀況)、社會心理因素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及運動自我調節)、運動環境因素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九十九學年度在學之七、八、 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問卷303份,所得資料以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約五成左右的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行為,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分別為跑步、爬樓梯、快步走及打籃球。 二、 家庭運動設備或器材,以跳繩、腳踏車及籃球為主;而住家附近可運動的場所主要是公園、其次依序為學校及游泳池。 三、 個人背景因素中,男生規律運動行為比率高於女生;七年級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最佳,九年級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最差;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越會從事規律運動行為。 四、 社會心理因素之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運動自我調節與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五、 經複迴歸分析發現,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可由性別、年級、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自我調節-計畫等變項來預測,解釋力為37.2%,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相關教育課程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Item 台北市某高職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2006) 劉美媛; Meei-Yuan Liou本研究目的乃是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台北市某高職學生的吸菸行為,以瞭解其吸菸階段分期及不同吸菸階段與改變方法、自我效能及決策權衡的相關。以台北市某高職學生為對象,採隨機集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最後取得有效樣本1095份,回應率為93.7%。 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目前吸菸率為20.6%,男生吸菸率為25.6%,女生為6.4%。有7.9%已戒菸,男生已戒菸率是8.8%,女生是5.0%。共有71.5%未曾吸菸,其中有4.0%想嘗試吸菸。目前吸菸者中,有58.0%有意願戒菸。在已戒菸者中,有75%已持續戒菸六個月以上。 二、不同吸菸階段的研究對象,在戒菸改變方法、拒菸自我效能/誘惑、吸菸決策權衡方面,皆有顯著差異。 1.依據所處的吸菸戒除階段,在意圖戒除期給予意識覺醒、情感喚起、自我再評價,在準備戒除期強調增強管理、刺激控制,至於在戒除行動期已經戒菸的青少年,則十種方法皆可採用,而已經戒菸六個月以上者,則除了意識覺醒外,其餘九種方法皆很常用。在推展菸害防制時,如能依據青少年所處的吸菸階段,採用特定的戒菸改變方法,可增加戒菸介入計畫的成效,促使青少年戒菸,達到成功戒菸的目的。 2.在吸菸戒除階段,各種拒菸自我效能/誘惑情境下的得分皆以無意圖戒除期的得分最高,在戒除維持期最低,呈線性降低的趨勢。處於無意圖戒除期者較易受菸癮/習慣的誘惑,已戒菸六個月以上者,則體重控制的誘惑程度最高,受到菸癮/習慣的誘惑最小。在無意圖戒除期者自覺吸菸的好處高於壞處,在意圖戒除期與準備戒除期者,認為吸菸的壞處稍為高於吸菸的好處,到了戒除維持期,自覺吸菸的壞處遠大於好處。研究對象自覺吸菸適應好處與吸菸社會好處的看法相近似。 3.在吸菸獲得階段,想嘗試吸菸者各類情境下之誘惑度都增加,其中以正向社交情境之誘惑最大,體重控制的誘惑最小。在無意圖嘗試期吸菸決策權衡達到平衡,對吸菸壞處、好處之同意度相等,但想嘗試吸菸者則較同意吸菸之好處,包括吸菸的適應好處與吸菸的社會好處,認為吸菸所帶來的好處高於壞處。 研究結果支持跨理論模式的有用性,並提供教育者作為發展不同吸菸階段介入以促進菸害防制的參考。Item 台南縣新營地區高中職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1-12-??) 李貞儀; 魏米秀; 呂昌明; Jan-Yi Lee; Mi-Hsiu Wei; Chang-Ming L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中、職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以台南縣新營地區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採比率隨機集束抽樣,以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共得有效問卷542份。研究結果僅不到五成/三成的研究對象能總是或常常每天攝取三份蔬菜/二份水果。女性、自覺健康狀況好者,蔬果攝取行為較佳。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變項有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蔬果喜好,環境因素的重要變項有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及家庭蔬果可獲性,皆與蔬果攝取行為有正向關連。本研究架構中的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三類變項共可解釋蔬果攝取行為總變異量的51%。本研究建議要促進高中、職學生的蔬果攝取行為,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應發展多面向的介入策略。Item 台南縣某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2009) 陳俐蓉; Li-Jung Chen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南縣ㄧ所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8年4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328人,其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ㄧ、近五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 二份的水果。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三、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 四、自覺健康狀況、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46.5%的變異量(Adj R=0.465,F=23.596,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上述研究結果可作為教育當局發展相關介入之參考。Item 台灣大學生蔬果攝取改變階段與蔬果飲食頻率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12-??) 魏米秀; 呂昌明; Mi-Hsiu Wei; Chang-Ming LuItem 國中生吸菸行為之研究 --社會生態學模式之應用(2008) 白瑞聰; Jei-Tsung Pai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整合與青少年吸菸有關之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的社會生態學模式架構來探討國中生的吸菸行為,並檢驗與學校環境有關之生態影響因素。以比率抽樣法自台灣北部某縣市37所有國中部的中等學校隨機抽取3,635位國中生,並透過衛生與教育行政系統,對樣本學生進行團體式的結構問卷調查,共計有效問卷3,604份,有效問卷率99.15%。除使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雙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數分析、相關與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相關之描述與檢定之外,並運用HLM 6.0進行階層線性迴歸(HLM)來分析學校與學生二個層級資料(two-level data)間的調節效果(moderate effect)與中介效果(mediate effect)。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有38.0%的國中生曾經嘗試過吸菸,12.4%目前有吸菸,8.4%吸菸超過100支;而目前有吸菸的學生,有66.9%偶而吸菸、15.7%經常吸菸、17.4%幾乎每天吸菸。多數國中生第一次的吸菸,年齡在十三、四歲,地點在 自己家裡,原因是因為好奇,而朋友、爸爸、同學則是主要的影響者。 二、國中生的自尊普通,偏差行為頻度與同儕吸菸頻度不高、吸菸影響認知答對率僅五成,對吸菸的態度略偏非常負向,自覺拒 菸自我效能佳。而自尊、吸菸影響認知與拒菸自我效能較低者,及吸菸態度較正向、偏差 行為頻度與同儕吸菸頻度較高的國中生,其吸菸率較高。 三、吸菸態度、拒 菸自我效能、偏差行為頻度與同儕吸菸頻度是有效預測國中生吸菸頻度的個人因素,共可解釋吸菸頻度之變異量的41.83%。 四、學校反社會化環境及學校吸菸環境是影響學生吸菸頻度的重要學校因素。學生吸菸頻度的總變異量中,有14.70%是由學校間的差異所造成的, 而學校反社會化環境及學校吸菸環境二者共可解釋其中的82.15%。 五、學校層級之總體解釋變項「學校反社會化環境」,對學生層級之解釋變項「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偏差行為頻度」與「同儕吸菸頻度」對吸菸頻度的影響,都分別不具調節效果。而學校層級之總體解釋變項「學校吸菸環境」,對學生層級之解釋變項「同儕吸菸頻度」對吸菸頻度的影響雖也不具調節效果,但對「吸菸態度對吸菸頻度的影響」、「拒菸自我效能對吸菸頻度的影響」及「偏差行為頻度對吸菸頻度的影響」則 都具有調節效果(moderate effect)。 六、「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與「偏差行為頻度」等學生個人因素,對「學校反社會化環境對吸菸頻度之關係」及「學校吸菸環境對吸菸頻度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partially mediate effect);而「同儕吸菸頻度」,對「學校反社會化環境對吸菸頻度之關係」雖有部分中介效果,但對「學校吸菸環境對吸菸頻度之關係」則不具有中介效果。且「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態度」之中介效果大於「偏差行為頻度」與「同儕吸菸頻度」。Item 大學生死亡態度與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以某私立大學為例(2010) 羅雯馨; Wen- Hsin Luo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生死亡態度與死亡教育之需求,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某私立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系統抽樣方式,共獲得有效樣本388人,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s或Dunnett’s T3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大學生的死亡態度以中性接受為主,死亡恐懼與死亡逃避次 之,逃離接受分數最低。 2、大學生對死亡教育需求度高,尤其是「人生、生命與命運」 平均得分最高,其他依次為「臨終關懷與死亡準備」、「面對生 死與生死倫理」、「靈魂、輪迴與死後世界」、「死亡的原因、體驗與意義」、「殯葬習俗」、「宗教、戰爭與生死」。 3、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宗教信仰、宗教虔誠度、身心健康狀 況、家中曾討論死亡的問題、曾修習過生死教育課程、接觸 大眾媒體有關死亡的報導、閱讀與死亡有關的書籍文章及影 響對死亡態度最深者之不同,在死亡態度各層面上有顯著差 異。 4、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宗教信仰、宗教虔誠度、在家排行與 家庭社經地位、家中曾討論死亡的問題及影響對死亡態度最 深者之不同,在整體死亡教育需求與各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5、大學生的死亡態度,除了「死亡逃避」與其整體死亡教育需求 無顯著相關,其餘四個層面皆呈現正相關。Item 某科技公司職員蔬果攝取行為之相關影響因素探討(2011) 許羽婷; Yu-Ting Hsu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科技公司職員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臺北市某科技公司職員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9年9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10月初收回問卷,得有效樣本310人,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二成的研究對象有每日攝取二份水果。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三、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自覺體型、自覺健康狀況)、社會心理因素(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及環境因素(家中、職場、其他飲食場所蔬果可獲性)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63.4%的變異量(Adj R2=0.634,F=30.717,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職場健康促進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07) 李筱惠; Hsiao-Hui Li本論文旨在了解國中生的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亦即在探討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學業成就、家長教育程度)、心理因素(自尊、吸菸態度)、社會因素(依附關係、吸菸角色模仿)與吸菸行為的關係。以九十五年度就讀於台北縣立某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隨機取樣方式,自一至三年級各選取四班,共12班,396人為樣本,有效樣本數383人,有效樣本回收率達96.7%。所得資料採用SPSS 15.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父親的教育程度有關連性存在;與母親教育程度無關連性存在。 二、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心理因素中的自尊無關連性存在。 三、 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越正向,其吸菸行為的比率越高。 四、 研究對象的父親依附關係越好、母親依附關係越好,其吸菸行為的比率越低。 五、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同儕依附關係與無關聯性存在。 六、 研究對象的吸菸角色模仿人數越多,其吸菸行為比率越高。 七、 對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有吸菸態度、父親依附關係、母親依附關係、吸菸角色模仿。其中以吸菸角色模仿的影響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臺北縣某高中學生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2008) 汪慧君; Huei-Chun Wang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為欲了解高中生自殺意念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知覺生活壓力、自尊及社會支持與其自殺意念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學生為母群,採隨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式問卷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樣本數387人,有效回收率為9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高中生整體自殺意念落在「很少如此」的程度上。研究對象中有自殺意念的人數百分比介於6.4%至15.8%之間。 二、在過去6個月內,研究對象知覺生活壓力最大的生活事件為來自學校的壓力。 三、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呈現中間偏正向的狀況。 四、研究對象社會支持來源以來自朋友的支持為最多,其次為特定他人的支持,家人支持為最少。 五、研究對象知覺生活壓力因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研究對象社會支持因性別、父母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研究對象自殺意念程度因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八、研究對象的知覺生活壓力和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自尊及社會支持和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存在。 九、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等變項,能解釋高中生自殺意念52.4%的變異量。 十、有效預測高中生自殺意念的自變項為自尊與社會支持中的家人支持。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