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u, Hsuan-Yu"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新世紀緬甸僑生在臺求學經歷與生活經驗輔導工作之建議(2015) 楊仲青; Yang, Chung-Ching基於憲法精神、歷史淵源、文化傳承與國家長遠發展,政府深知僑教工作之重要性,因此在1951年開始,積極推動各項僑教政策,並讓華僑子弟回國升學,當時就有緬甸僑生開始回國升學。緬甸僑生來台升學,早期到現在,可說是從不間斷,但期間有各種因素也曾經幾次被停止招生。近十年來緬甸僑生來台升學穩定,每年約有50至80位緬甸僑生來台求學,而這些同學在台求學過程中,如何來適應生活,期間是否面臨那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了解,對僑生輔導及相關僑教政策方面有所幫助。本研究旨在瞭解近十年來緬甸僑生在台求學的經歷與生活經驗,聚焦在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係和參與社團情況等方面,深入探討並提出僑生輔導措施及僑生政策制訂等方面之參考建議。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研究方法。文獻分析主要將僑教與僑生輔導政策進行探究;緊接著文獻分析之後,將選讀大學時會考慮的因素、求學期間的學習情況、打工經驗、人際關係與參與社團情形之相關問題,編擬「緬甸僑生在臺求學經歷與生活經驗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為了更深入瞭解,從北、中、南國立、私立大學中的10位緬甸僑生同學,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在緬甸不同地區求學的僑生,將面臨的問題也有差異,生活經驗也有所不同。並發現同學在台求學經歷過程中,並非大家對緬甸僑生所理解的單純的「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所要面臨的問題。僑居地之華校教育、求學過程中之人際關係、僑生政策等,直接和間接都影響著同學。最後於僑居地華校教育、僑教政策等方面提拱參考建議。Item 泰國的全面同化政策與華人宗教文化之研究(2017) 許慈雯; Hsu, Tzu-Wen宗教文化在華人社會中佔有重要之角色,對於海外華人社會更是如此。從研究資料中可發現,在同化政策實施前的泰國華人社會中便存在不少關於華人寺廟的描述,在其周圍多會逐漸形成一個熱鬧的華人社區,由此可看華人生活與寺廟有著緊密的連結。早期泰國採取自然同化政策,但隨著民族主義興起,泰國同化政策的雛型隨著拉瑪六世登基後逐漸成形;1932年泰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後,將拉瑪六世的排華思想具體化,開始出現一連串的華人全面同化政策。同化政策主要從移民及國籍、文化教育及經濟方面著手,加上同化政策實行後新的華人移民大量減少,隨著同化政策實施,泰國出生的第二代華人融入泰國社會,如何從泰國人中區分出華人之身份,只剩下華人傳承下來的傳統中華文化。此時與華人社會有緊密關係的華人宗教文化更是從原本單純心靈寄託的角色,漸漸轉變成當地華人在族群身分、文化認同及傳承的重要角色。 本文主要以泰國華人社會中較常見或具方言群特色之信仰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華人同化於泰國社會後,除了佛教信仰外,仍有其他較具特色的地方信仰。其中可發現華人信仰的宗教慶典除了保留有早期傳統中華文化外,有部分融合了泰國當地的文化;另外還有部分的華人宗教團體更是以跨國人脈及資源發展出新的宗教事業,讓原本早已在發源地沒落或是消失的信仰重新在泰國發揚光大,例如德教、大峰祖師爺信仰。目前泰國華人宗教更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及向泰國社會推廣中華文化的角色,也為極具宗教文化特色的泰國,注入一股新的華人文化風貌。Item 美國華裔第二代青年回流之探討(2016) 林映均; Lin, Yin-Chun美國長久以來為臺灣民眾移民最多的國家,其中又以留學生為移民的主體,從一九六二年政府放寬國外留學規定後,留美學生人數大增。這些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多數留美就業,進而取得綠卡,成為美國公民。臺灣僑民外移時間主要在一九七零年後,特別是一九八○到一九九○這段期間。移民原因除了考慮美國薪資與社會福利結構優於臺灣外,也憂慮臺灣的教育品質,與國家安全。 經過幾十年,這些赴美臺灣移民子女,今日已成長為二十至四十歲的青年。近年來,這些年輕的美國華裔二代,回流臺灣的移民人數有增加的趨勢。為何這些年輕的華裔二代決定回流臺灣?他們認為今日臺灣的教育情況與需面對國際問題已無當年嚴峻,抑或臺灣有更吸引他們之處,使其不在乎臺灣環境的不利因素而願意回臺?本研究企圖深入剖析臺灣對年輕美國華裔二代的誘因,並探討他們回流的動向,對未來的計畫,以及在臺灣生活適應的困難,需要哪些協助……等因素。希望從中發現臺灣在國際人力市場中的優勢競爭力,同時也提供未來僑務參考。 由於回流人數缺乏完整的官方統計資料,本研究將參酌相關文獻資料與深度訪談結果做為撰寫參考。本研究採多元研究法,將文獻資料整理設計成半結構式問卷進行深度訪談。研究對象為二十二至三十八歲,回流臺灣的美國華裔二代,訪談人數共十四位。 根據研究結果,年輕華裔二代的回流大多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外在環境誘因與內在因素交互影響下所產生的決策。外在因素包括:臺灣便利的生活環境、友善的人文特質、就業考慮優勢。內在因素包括:文化追尋或族裔認同、人際紐帶與家庭因素……等。部分回流者的單一原因,是為了照顧回臺定居的父母,或返臺為接班家族事業而預做準備。 由於年輕華裔二代皆有臺灣生活經驗,因此在生活適應上難度較低,大多可以在三個月內完全適應,但是在職場文化方面的衝擊相對大了許多,包括公司倫理與溝通文化,皆是年輕華裔回流就業後需要面對的課題。此外,臺灣的低薪與超長工時,也會成為華裔回流後再度外移的主因。 從訪談中發現,若年輕華裔二代在童年時曾具備跟隨父母回臺居留的經驗,對臺灣的認同感較只回臺懇親者更強,他們大多希望未來能定居臺灣。對這些回流者而言,臺灣比出生地美國更像自己的故鄉。而對於只有返臺探親的年輕華裔子弟來說,臺灣是親切的地方,因此,他們很樂意在大學畢業後來臺尋求其他的生活體驗,可以是定居,也可以是生涯規劃的中繼站,甚或是前進中國的跳板。就整體而言,年輕華裔二代對未來發展的態度是開放的,充滿流動的可能,也充分展現了跨國主義的特色。Item 馬來西亞讀經教育的推廣與影響-以柔佛崇德文教會為例(2015) 林佩環; Lim, Pey-Huan近年來,讀經教育已在世界各地蔚為一股風潮,許多老師和家長在得知讀經的益處後,開始積極投入並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或在社區亦可見到熱烈開展的讀經活動。讀經教育在馬來西亞這多元文化的國家受到廣大重視,即使在少數華人的地方也受到人們的高度推崇。現今,讀經評鑒會已推廣到了全世界,像是新加坡、美國、臺灣、中國、香港等都有導讀評鑒會。臺灣算是第一個舉辦兒童經典導讀評鑒會的國家,而在推廣導讀評鑒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也因為有許多積極推廣者的堅持,讀經教育才得以迅速發展至世界各地。 馬來西亞讀經教育自1998年開始,由臺灣「兒童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博士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崇德文教會陳健發經理多年來致力於讀經教育的推廣,2001年開始透過陳經理的號召,讀經風氣陸續延燒至全馬各地,柔佛州新山崇德文教會由陳思亥經理帶領協助讀經教育的在地化推展。十多年來,新山崇德讀經志工老師們不遺餘力,上下一心,將讀經教育深耕至柔佛州各城市。第一屆新山小狀元會考於2002年11月10日在新山地不佬體育館舉行,來自柔佛州各地區的考生齊聚一堂,當時報考人數高達751名,為柔佛州讀經教育掀開了歷史性的經典序幕。 中華文化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不管是在愛國情感的培育、人格的薰陶、習慣的養成、環境的造就、傳統的形成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何況對於開拓思維、培養靈感、孕育創新的能力,人文文化經典有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讀經教育在馬來西亞柔佛州這個最靠近新加坡的文化大雜燴區域,特別值得我們去探討及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