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ao, Yung-Wei"
Now showing 1 - 20 of 3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PP遊戲軟體於國小學生學習正負數概念之研究(2015) 林俊志; Lin, Jyun-Jr本研究旨在透過APP遊戲軟體,了解國小學生於正負數概念之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對於透過APP遊戲軟體學習數學之看法,研究採設計導向研究法,針對補習班的十六位學生進行研究;主要發現包括:運算規則是負數概念中較難習得的內容,六年級在校成績、學習態度、學習吸收度與家長重視成績的程度對於正負數概念的學習皆具有影響性。此外,學生於APP融入數學學習皆抱持正面看法。最後,關於APP內容及介面的設計,學生提出數項建議。期待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能幫助國小學生之數學學習資源更為多元與個人化。Item COVID-19 疫情下新北市快樂國小教師教學轉變歷程之研究(2023) 張詩亭; Chang, Shih-TingCOVID-19疫情肆虐下,全球深受影響,疫情造成學校從實體上課改為居家學習,以同步遠距與非同步遠距方式進行教學,這是臺灣教育史上國小教師們首次以遠距離方式進行教學,而期間為了因應疫情變化也有不一樣的停課情形與教學方式。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快樂國小(化名)教師在COVID-19疫情下之教學轉變歷程,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新北市快樂國小中的七名教師,並輔以分析觀課紀錄與教學文件來驗證訪談內容,以此了解國小教師在不同停課期間主要採取的遠距教學方式及原因、其所遇到的困境與調整方式、是否仍保留因應疫情而有的遠距教學方式及原因,以及教師於疫情前後對線上教學的看法。本研究記錄了七名教師在疫情下的教學轉變歷程,根據研究結果,教師教學轉變因疫情停課開始,教學方式主要因應停課情形,至今仍有教師保留疫情停課時的教學方式,研究也發現教師透過事前演練與提升教學能力能使遠距教學更加順利且有變化,學校與親師生互助能解決遠距教學大部分的困境。本研究期能幫助未來教師們在遇到如疫情這類特殊情形時能保持正向且開放的心態,並參考本研究結果做出適當的教學決定。Item Exploring non-native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program of integrative dynamic video media(2008-12-08) Hao, Yung-Wei; Hong, Jon-Chao; Hwang, Ming-Yueh; Su, Chao-Ya; Yang, Jin-ShinItem A study of elders’ perceived usability, dependability, and flow experiences on the embodied interactive video games(2010-01-01) Hwang, Ming-Yueh; Hong, Jon-Chao; Hao, Yung-Wei; Jong, Jyh-TsorngDaily physical activities may slow down the deterioration of cognitive aging. This study intended to develop embodiment interactive video games with friendly human-machine interface to break through the elder's literacy, cognitive aging, and psychomotor hindrances toward technology. Another objective was to understand,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the perceived usability of the video games as well as their dependability and flow experiences on this platform.. Thirty elders constituted the sample for this study.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usability and dependability of this platform were high. Flow experiences occurred depending on the prior knowledge and interactive modules of the games.Item A study of elders’ perceived usability, dependability, and flow experiences on the embodied interactive video games(Routledge, 2011-07-01) Hwang, Ming-Yueh; Hong, Jon-Chao; Hao, Yung-Wei; Jong, Jyh-TsorngDaily physical activities may slow down the deterioration of cognitive aging. This study intended to develop embodiment interactive video games with friendly human-machine interface to break through the elder's literacy, cognitive aging, and psychomotor hindrances toward technology. Another objective was to understand,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the perceived usability of the video games as well as their dependability and flow experiences on this platform.. Thirty elders constituted the sample for this study.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usability and dependability of this platform were high. Flow experiences occurred depending on the prior knowledge and interactive modules of the games.Item 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改善提問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2018) 吳紫雲; Wu, Tzu-Yun本研究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改善自身教學提問策略的行動研究。本研究目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探討如何進行符合教學目標的問題設計,二、教學提問技巧改善,三、良好提問討論氣氛經營。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收集教師省思札記、訪談、問卷等資料,利用文件分析法進行分析。設計改善提問教學的行動方案,並執行兩個循環並反思。研究主要發現在應用生物課程教學中,一、分析應用性問題可連結基礎生物知識與科技原理;評鑑批判性問題可用於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批判思考;想像創造性問題可開展學生對於未來科技的展望與想像。設計問題時應使用精確的文字描述並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挑戰性問題需要以鷹架輔助學習;後設認知性問題有助於學生監控認知思維歷程。二、在提問教學技巧上可善用指名、補充、讚賞等原則,並可以搭配線上教學輔助工具以活用高原式策略並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三、營造良好提問討論氣氛可以利用小組討論來進行,訂定適當的提問討論規範與並維持友善及支持的態度。Item 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中英語學習環境:談學生參與(2016) 汪怡伶; Wang, Yi-Lin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學生學習參與的情形,希望能瞭解學生在教師運用電子白板融入英語教學時,學生學習參與的情形與感受。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之方式進行,研究者以七年級任教班的二十五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 Gary D. Borich ( 2014 )所提出的教室觀察面向,以觀察紀錄、錄影、學生問卷、訪談及教師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的收集,並輔以學生學習感受問卷量表之量化統計方式,進行為期十四週之研究。 研究者在教學實施後,發現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也給與正面回饋,而學生也學會尊重個別差異。教師透過這些成效,能省思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方式,以作為未來調整自我教學的參考。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所提出之建議可做為未來教師進行電子白板融入英語教學及相關研究的參考。並且建議未來教師可先觀察學生的需求,善用電子白板的優勢,進行課程設計與發展多元的教學活動。Item 偏遠地區國小創新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2020) 溫育賢; Wen, Yu-Hsien本研究旨在探究偏遠地區國小創新經營之關鍵因素,並建構其指標權重體系,以作為提供偏鄉小學在轉型發展時能有再生與創新經營的自我評估工具與檢核的參照準則。本研究依據文獻探究結果與訪談2007至2018年獲得「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KDP國際認證獎」校務經營與行政革新組之六所標竿或特優之偏遠地區國小校長,了解有關學校創新經營之關鍵因素,再者分析上述六所獲獎學校當時參賽的創新方案內容作為文件分析對象,建構出偏遠地區國小創新經營指標初步架構,其後藉由專家內容效度的檢視修正,經模糊德懷術篩選出合適指標,完成正式偏遠地區國小創新經營指標架構,再以層級分析法進行權重分析,得出權重結果。 歸納訪談資料結果,偏遠地區國小創新經營關鍵因素可分成十二項:一、校長的專業知能與辦學熱忱;二、願景的共識凝聚與討論的文化;三、形塑學校的核心價值與特色;四、行政團隊的積極推動與支援教學;五、課程的發展與教學的實踐;六、教師的協作與專業增能;七、校園環境的營造;八、資源的整合與應用;九、激勵教師提供展能舞臺;十、學生的展能與學習成效;十一、行銷學校特色建立品牌形象;十二、學校社區互惠雙贏的夥伴關係。 其次,偏遠地區國小創新經營指標建構共可分成「層面—向度—指標細目」三個階層,共8個層面、25向度與79個指標細目。以8個層面為例,其中以「校長領導」(24.3%)權重最高,其次依序為「學生多元學習與表現」(16.7%)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創新(15.2%)、「課程創新與發展」(14.2%)、行政管理(11.1%)、創新校園營造與資源整合(8.2%)、組織文化形塑與社群關係(6.5%)、學校特色行銷與公共關係(3.8%)。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俾利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偏遠地區國小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Item 國中低成就學生使用APP於學習英語字彙之研究(2015) 陳思婷; Chen, Ssu-Ting低成就學生長期在英語學習上表現不佳,導致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自信。本研究將研究主題聚焦在APP設計,透過APP輔助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字彙在聽、說、讀、寫上的學習,研究對象為七年級學生,研究目的有四:一、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經驗。二、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使用APP之英語字彙學習歷程。三、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使用APP之英語字彙學習結果。四、瞭解並分析國中低成就學生對於使用APP學習英語的態度和看法。 研究過程中透過訪談、觀察、學生成績及問卷等,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 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生英語學習經驗對學生日後英語學習,具十足的重要性。尤其反映在學生個性特質層面,學生在使用APP學習英語字彙的過程中,無論在學習特質、行為特質、心理特質,都有正向的轉變。 二、從個別式學習至團體互動式學習的學習歷程,達到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及互動性。 三、APP對學生英語字彙的學習結果具有正向影響,尤其在學生的聽力、識讀方面,每位學生都拿到滿分的成績。 四、學生使用APP學習英語字彙持正面的學習態度,尤其表現在APP遊戲的性質、學習單元的選擇及發音學習策略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研究者從未來研究與執教者兩面向,提出相關具體建議與啟示,期待研究發現能提供相關人員在理論及實務上的幫助。Item 國民中學代理教師不確定感心路歷程:三名教師的個案研究(2020) 林卉羚; Lin, Hui-Ling自1994年立法院修法後,中小學師資培育的制度產生了莫大的改變,從以往的「一元、閉鎖、管制、公費」的制度轉向了「多元、開放、自由、自費」,各所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師資培育中心,培育中小學師資人才。然而,因少子化的衝擊及年金制度修改,待退教師紛紛卻步。各縣市教師甄選員額緊縮,師培生完成師資培育課程後,準備進入教育現場,但部分縣市紛紛停招或部分科目不招聘教師,學校若有教師缺額大多以「代理代課教師、兼課教師或共聘教師」進用。本研究探討受訪教師在不同個人背景下,因代理教師的身分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差異;不同的任教學科中,面臨員額縮減的原因及受訪教師從踏入教育現場到現在的代理心路歷程。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選擇以研究者在教師工作場域中三名代理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及文件資料等資料蒐集方法,依受訪教師所口述的內容及觀點,進行記錄與提問,以及將訪談資料轉為文字檔案,採質性研究為資料分析方式,針對訪談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再度進行思考,並蒐集相關資料以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藉以瞭解代理教師心路歷程的樣貌。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代理教師身分造成不確定感、代理教師工作困境感明顯、邁向正式教師之路難行及培養第二專長以做準備為結論,並從中歸納其是否具有相關性,以提供教育單位、學校、代理教師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多元評量融入英語閱讀理解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九年級學生為例(2019) 李采葳; Lee, Tsai-Wei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評量融入英語閱讀理解教學對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之情形,且評估實施多元評量於英語閱讀課程中,對於國中學生英語學習的成效及閱讀策略改變情形之影響,並瞭解實施多元評量於英語閱讀理解的教學方案調整之歷程。本研究對象為三峽區國中九年級學生30人,將多元評量融入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每周二堂,進行為期八週,共十六堂之閱讀教學課程。本研究以行動研究之方式,蒐集教室觀察紀錄、學習回饋單、學習策略問卷、訪談及教師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並輔以閱讀前測成績、閱讀後測成績之量化統計,來檢視學生參與之情形。研究結果呈現學生學習成效有所提升,且學生能有效掌握閱讀策略並自主應用。最後,研究者以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可供其他教師及相關領域研究參考。Item 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研究(2023) 詹曉林; Zhan, Xiao-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項在問題類型以及求助意願中的差異情形。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對中國大陸的三所院校採方便抽樣,網路問卷填答共294份,得到有效問卷共275份,並從中挑選出8名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目前主要遭遇的問題類型為學業問題與就業問題,並且個體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於求助朋友/同學、父母的非專業求助。本研究發現,在學業問題嚴重程度與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沒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然而,在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大二、大三和大四顯著高於大一;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課餘時間有打工的大學生顯著高於課餘時間沒有打工的大學生。再者,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與求助意願總分上,父親不健在的大學生均顯著高於父親健在的大學生。然而,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上,大三顯著高於大一;教育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此外,研究結果進一步完善了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方面的研究,亦了解個體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處理問題以及求助專業人士評分低的原因,這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推廣提供了一定的支持。Item 實境與虛擬「文學圈」於英文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2018) 廖莉莉; Liao, Lily閱讀是一切學習的根本。透過閱讀,學生能進入更多元、開闊的世界,也能尋找生命的另一可能性。閱讀若成為習慣,學生能不時與自己對話,就更能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英文的閱讀也是如此,學生藉由另一種的語言思維、文化脈絡來探索自己,因此英文閱讀教學如果只侷限於單字、語法的片面傳授,那麼學生失去的將不只是對英文閱讀的熱情,也將失去對另一個世界的探索機會。108高中課綱的核心概念是將學習的主導權回歸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自己的學習內容規劃,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學圈閱讀模式對高中生英文閱讀理解成效、閱讀態度的改變及研究者專業能力成長。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三十五名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皆參與為期十二週的文學圈英文閱讀計畫。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蒐集實施文學圈閱讀期間的觀察及訪談紀錄、學習單及回饋問卷進行整理分析。本研究發現實境文學圈能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力並提升學生的閱讀態度。文學圈中同儕面對面的提問與分享,讓學生學會溝通與合作學習。而虛擬文學圈則提供一個低威脅的發表平台,讓學生得以自在地發表意見。然而對英語學習者而言,提供足夠的學習鷹架是必要的,如角色學習單和迷你課程有助於學生的英文閱讀理解,並讓學生的討論較有效率且討論內容品質也能提升。Item 小組闖關模式運用於童軍教育之探究(2019) 楊玉琳; Yang, Yu-Lin本研究採取混合研究法,探討童軍教師實施小組闖關教學模式的教學決策以及國中生的感受情形,研究乃是以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透過小組闖關教學模式的實施、蒐集學生的小隊任務成果、學生筆記本、學生與教師訪談資料、學生態度量表問卷、教師觀察札記等,以了解學生在教師運用小組闖關教學模式中的感受情形,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童軍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決策面向。研究對象以研究者任教之國中部九年級,以抽樣選擇兩個班級,共約50位學生;教學者為任教九年級的童軍科老師,進行為期三周的教學,每周一堂,每堂45分鐘。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研究結果發現有以下四點:小組闖關教學模式呼應素養導向的童軍課程教學;小組闖關教學模式課程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效率以及課程連結感;小組闖關教學模式提升國中學生童軍課程期待感與參與度;小組闖關教學模式讓國中學生展現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童軍教師實施小組闖關教學模式時的教學決策,為教師教學經歷、學生特質與師生互動、課程器材及導師班級經營風格、教師情緒四大面向,分別影響課程細節規畫、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學節奏以及學生回饋反應。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教師教學之參考。Item 師培生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實施成效之探討(2023) 曾麗紅; Zeng, Li-Hong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CASEL提出的社會情感學習為學生心理健康與福祉提供了教育實踐指引,並為解決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提供了預防性教育措施。此外,師培生作為學校教師的重要來源,其社會情感能力將會影響未來學生的自我管理、積極地社會互動、負責任地決策等的社會情感能力。因此,培養師培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一) 編擬「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探討實驗組在「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介入相對於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對於提升師培生社會情感能力之影響。(二) 探討實驗組在「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介入相對於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對於提升師培生利他行為之影響。(三) 探討課程實施對提升實驗組社會情緒能力之成效。(四) 探討課程實施對提升實驗組利他行為之成效。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68名大學三年級兩班的師培生,聚焦「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8個教學主題,以量化及質性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得知,實驗組師培生社會情感能力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實驗組師培生利他行為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師培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有積極的正面影響;「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師培生的利他行為有積極的正面影響;質性資料的分析顯示,師培生對於「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回饋普遍積極,認為這些課程主題和教學方法有助於增強他們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利他行為。預期研究結果有助師資培育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以改善學校教育品質。Item 師資培育生之教師專業知識調查研究——以大陸地區某師範高校爲例(2018) 朱夢淵; Zhu, Meng-Yuan資訊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國務院2010年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年)》中明確指出資訊科技將對教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當下許多教師卻無法使用科技工具進行有效教學,而現行師資培育模式也仍忽視該素養的培育。本研究以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框架爲測量師資培育生之教師專業知識的理論工具,通過對大陸地區某師範高校的232名師資培育生進行方便取樣做問卷調查。瞭解師資培育生教師專業知識的現狀,探索不同背景變項的師資培育生在教師專業知識各面向間的差異,以及探索教師專業知識中各個面向間的關係爲本研究之目的。研究結果發現,師資培育生教師專業知識現狀整體表現一般,而不同性別、年級、計算機課程分數組、是否具備教育實踐經歷,在教師專業知識上存在顯著差異。此外,不同專業類別的師資培育生在教師專業知識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教育專業知識的各面向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研究者從學校及師資培育生雙方角度提出几點改進的建議與思考,以期能爲相關領域人士的工作提供參考,幫助師資培育生迎接未來充滿挑戰性的教學工作。Item 微課融入高中教學之模式及其使用影響因素之分析——以中國大陸某市高中為例(2021) 谷金曄; Gu, Jin-Ye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教師使用微課融入教學的模式現況,並分析影響高中教師使用微課融入教學的原因。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研究方式,以大陸地區某市為例,調查2020學年度該市高中在職教師,通過各校行政人員幫助發放網絡問卷,共回收692份,而有效問卷為531份,可用率為77%,並且採立意取樣對三位教師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統計顯示,教師使用微課的模式主要為支持翻轉課堂教學、支持差異化教學、進行課外輔導答疑,以及教師專業發展。不同程度的教師知能、教師態度、教師所處學校的支持、學生情況、獎勵措施、上級教育部門的壓力、微課資源儲備情況、教師製作微課的時間在教師使用微課融入教學的現況上呈現顯著差異,教師的性別、年齡、任教年資、任教科目則未呈現顯著差異。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教育相關部門、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四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探究師資生之教師信念圖像 —以教育議題專題生命教育課程為例(2024) 李芷維; Lee, Chi-Wai教師信念是理解教師思維與教學實踐的重要概念,除了需要對在職教師的教師信念進行探究,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師資生亦有研究之必要,其中特別需要關注師培課程對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形塑產生何種影響。為了解師資生的教師信念以及師培課程在其中的影響,本研究欲探索師資生在修習一門師資培育課程前後教師信念的異同之處及其原因。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某國立大學修習111-2「教育議題專題(一)-生命教育」課程之19名師資生,研究範圍為三個單元實施十四週的課程。為了探討師資生在修課前後的教師信念,本研究主要採用Personal-Meaning-Mapping(PMM)分析工具,以繪畫心智圖的方式蒐集師資生修課前後兩次教師信念圖像。在課程期間全程參與觀察並蒐集師資生的每週學習日誌,以及課後與師資生進行訪談,以輔助PMM的分析和探討師資生的教師信念與課程之關係。本研究主要有三項發現:一、師資生修課前後的教師信念向度:通過編碼整理歸納成不同向度的教師信念,發現師資生在「個人修養與特質」、「師生關係」、「教學實務」和「學習目標與表現」向度重合度最高,而「教職期待」和「自我省思」是師資生特有的教師信念。二、師資生修課前後教師信念的異同:對師資生繪畫的兩次教師信念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發現PMM2概念廣度、深度和完整度比PMM1高;同時發現師資生的教師信念不會隨課程有巨大的改變,師資生在修課後意識到其教師信念經歷「保留、消失、新增或更新」,並在師培歷程中持續地建構。三、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藉由訪談找出個案課程如何影響師資生的教師信念,發現課程之外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有「家庭背景」和「教學實習經驗」兩項,而課程中影響師資生教師信念的因素包括「課程內容」、「課程形式」以及「模範教師」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最後透過本研究的發現為師資培育者在課程設計提供實務建議,同時為未來研究者提供建議方向。Item 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對高中學生學習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2024) 蔡米桂; Tsai, Mi-KueiItem 教師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與人格特質、認知彈性之研究(2023) 陳思穎; Chen, Szu-Ying本研究旨在在於瞭解中學階段教師的人格特質、認知彈性及面對新興科技——虛擬實境的接受度之關係,試圖了解中學階段教師人格特質、認知彈性及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於此三個變項的差異情形、探討三個變項之間的相關、預測及因果關係。本研究採滾雪球抽樣,以自編之「中學教師人格特質、認知彈性及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之研究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共計回收171份,有效問卷為16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其中又以曾參與虛擬實境相關研習的教師153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績差相關、多元逐步回歸、結構方程等方法加以分析,獲得以下結論:一、中等學校教師的「人格特質」組成較傾向「外向」、「直覺」、「情感」及「判斷」構面;中等學校教師在「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及「認知彈性」之現況具有正面傾向。二、中等學校教師在「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中,以「知覺有用性」構面較高,「使用態度」次之,「知覺易用性」的科技接受度構面最低。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對「教師人格特質」、「認知彈性」與「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具有差異。四、中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認知彈性」呈現正相關;中學教師「人格特質」之「直覺」、「情感」及「感知」與教師「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呈現正相關;教師「認知彈性」與教師「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呈現正相關。五、教師「人格特質」、「認知彈性」對「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具有顯著預測力。六、教師「認知彈性」為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呈現正相關的中介變項。綜合以上,本研究提供了有關中學教師人格特質、認知彈性和虛擬實境科技接受度之間關聯的重要洞察,對於推進教育科技應用和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