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
dc.contributor | 胡綺珍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葉宇萱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8-28T02:11:53Z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1-08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28T02:11:53Z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自2004年起陸續有許多創意市集活動在台灣各地發起,對創作有興趣的人也在同時參與這場盛會,然而創意市集到後期其熱潮逐漸衰退,手工藝創作者也面臨了挑戰。不同於國外市集活動的發展是奠基於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台灣創意市集則是以空降的方式,由民間團體發起,依靠一股由下至上的方式帶動,發展的時間很短暫但卻迅速擴張,相較於國外則顯得過於表層及不穩定,但這樣的市集對於手工藝創作者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加以台灣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也開始注意到創意市集及手工藝創作者存在的重要性,並開始著手進入創意市集的領域。因此研究者除了將研究對象聚焦在手工藝創作者身上外,也嘗試瞭解當公部門的資源進入創意市集後,原本由下而上的草根活動會產生怎樣的轉變。 據此本研究提出三大研究問題,研究問題一:創意市集進入台灣後的轉變,以及深處其中的手工藝創作者其勞動特性為何?又對於手工藝創作者而言,創意市集存在有何意義?研究問題二:創作者聚集後演化的文化聚落,會促使周邊產生新的文化氛圍,形塑不同的風貌,又這樣的因素作用在文化古蹟上,對於其空間產生的影響為何?研究問題三:在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脈絡下,文化古蹟與創意市集的結合和政府政策的關連為何?從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到其地理空間的發展,國家政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對手工藝創作者而言,國家政策的介入對其勞動狀況是否有所助益? 經過研究後發現,創意市集對手工藝創作者而言,不僅是他們嶄露頭角的舞台,且其自身已經從過去邊緣、小眾的發想,蛻變為一個公部門重視的場域。而手工藝創作者與傳統勞動者相比,自主性相對提高,強調滿足、成就感等情感回饋,但其實仍無法完全逃離勞動異化的命運,只能挾帶自身文化資本嘗試對異化勞動的命運採取反抗,並以自己的方式掙扎,找尋自我出路。手工藝創作者進駐於此,讓西門紅樓恢復活潑、歡愉的氣氛,雖創意市集這個空間是為了販售商品而存在,但創作者獨特、手工的作品,降低了商業氣息的比重,打造西門紅樓等於創意聚集之地的想像。對於公部門而言投入創意市集活動則是實施文化治理的手段之一,並且藉此獲得政治的與經濟層面的績效。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大眾傳播研究所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612017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6120171%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5219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手工藝創作者 | zh_TW |
dc.subject | 創意市集 | zh_TW |
dc.subject | 國家政策 | zh_TW |
dc.subject | 文化創意產業 | zh_TW |
dc.title | 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