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源與管理
dc.contributo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如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12-02T06:40:19Z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2-02T06:40:19Z | |
dc.date.issued | 2005-08-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第一篇 變遷社會中的家庭資源與管理 第一章 家庭資源管理的發展 對多數的人來說,家庭是生活的重心。隨著社會型態多元發展,家庭也隨著改變,家庭生活亦呈現多樣面貌。「核心家庭」、「雙工作家庭」為主要的型態,人們以為「經濟基礎穩固」為幸福婚姻的重要要件之一。由「家庭是資源」的觀點出發,家庭是社會運作的資源、是個人家庭生長發展所需資源的來源,因此,家庭生活與資源管理緊密相關。 「管理」的概念運用於家庭當中,主要的關注是「如何運用資源達成目標」,「學者以「過程」的概念說明:「『管理』是個人或家庭,透過決策、計畫、行動,以滿足需求、達成目標、增進福祉的過程」。因此,家庭資源管理是:經由計畫的過程引導價值的實現,透過運用計畫、組織、實行、控制、評量等活動,有效的運用各種資源滿足家人需求,達成個人、家庭目標。 「家庭管理」此一領域的發展,可追朔自美國在十八、十九世紀,隨著「家政」領域的興起與確立,「家庭管理」開始萌芽,也成為家政領域中重要的元素。早期聚焦於「家務工作」等實務操作,其後受到管理學派的影響,系統取向成為研究家庭資源管理的主要理論架構,除外「經濟理論」於家庭資源管理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家庭資源管理的相關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充分反映了各時代人們的家庭生活。 家庭對資源的運用不只是與家人互動有關,也影響家庭如何滿足家庭成員的發展需求,因此,學習如何進行家庭資源管理對每個人與家庭來說均十分重要。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興起,可由美國「家政」領域的發展及家庭生活教育的倡導來探討,而就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實施來看,對象包括了:兒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實施的場域為正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內涵則十分廣泛。 從對家庭生活與資源、管理的關聯性切入,進一步探討家庭資源管理的意義與發展,最後本章聚焦於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實施,期望同學們隨著本章的內容,循序思考、回答:「為什麼要進行家庭資源管理?」、在「家庭資源與管理」此一們課程中,期望學習哪些主題?並能夠進一步具體的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第二章 家庭資源管理的概念與原則 家庭資源管理的最重要目的在於充份使用個人及家庭的資源,以滿足個人及家庭的最大需求。但這些資源的使用卻深受著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價值觀所影響,目標的設定更與價值觀有密切的關係,而價值觀就像是大海船行時的羅盤,提供我們行為的方向。目標則是航行的目的地,使我們人生更有意義及目的。 而個人及家庭資源是相當多元,有來自人力的資源如個人的時間、精力、能力,亦有自物質的資源,如個人的收入、股票、家庭的家具、房屋、社會的公園及圖書館等皆是。雖然亦可從其他不同的分類方式來了解資源的類型,但資源的有限性,可補性是在家庭及個人資源使用時必須特別留意的,同時資源的使用也可透過交換、保護、生產等以提供最佳的方式達成個人及家庭的目標。 家庭決策是個人及家庭資源管理中不可少的,決策提供我們謹慎而周密的下決定過程。有時一個決策會深遠的影響個人及家庭的未來發展,透過決策的過程,除了評估所有的可行性方案外,亦可明確了解努力的目標及管理達成目標的執行行為。 一個完整的家庭資源管理程序,包括了計畫實施,及評估的過程,在計畫中設立質與量的標準,使家庭資源的應用更明確。而隨著計畫的設定目標的標準及次序,實施時控制行動、檢查進度、調整計畫,以期資源的使用騰達到預定的成效。最後計畫完成後評估結果成功與否,計畫設計的優缺點,實施的效能佳否等,如此才能真正累積每次家庭資源使用的經驗,使未來家庭的資源使用能正確而有效率。 第二篇 家庭時間與精力資源管理 第三章 時間資源管理 時間具有:人人均等、沒有彈性、無法儲存、無法替代、不可回溯等特性。比起金錢、土地、設備等其他資源,時間資源是十分獨特的,它是一無形的資源,並且供給有限。管理學者曾說:「時間是最短缺、不足的資源,然而除非它被管理,否則什麼也不能管理」。因此,對每個人來說,時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議題。但時間資源如何管理呢?時間管理的定義,包括,由性質切入,將時間管理視為「自我管理」;或由具體做法來定義,提出配置時間的重要管理步驟,以期提昇效率達成目標;再者,由「時中」的概念,強調配合時空變化合理運用時間。 時間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配置,也就是分配、控制時間以達成目標。因此,為了管理時間資源,首先需測量分析每日時間之運用,以「必要時間」、「約束時間」、「自由時間」來分析,可呈現我國民眾每日作息狀況以及時間運用之支配方式。 由於對時間管理的定義不同,時間管理的相關理論模式亦有各自的側重,依據不同的時間管理理論,時間管理的方法亦呈現不同取向,包括:傳統的效率導向、強調排定優先序之規劃、以生命主導權及生活品質為關注等類型。而如何落實時間管理於日常生活中?目標設定、計劃原理、重點管理以及能力曲線等原則,可提供時間管理具體可行的做法。 個人生活的管理不只是找出問題,更重要的是探討解決之道。由系統觀點來看,工作、家庭與休閒等時間配置是交互關聯的,而睡眠、體力與疲勞三者更是息息相關,因此,探討時間資源管理亦應考量個人的精力與疲勞,並進一步分析疲勞之因應調適策略。 第四章 家務分工 在近一百年來,家務工作的工具與流程,因工業化及科技的進步,上演著廚具的演革過程,更反應了能源系統在生活中運用的歷史軌跡。然而看似對家務工作簡化非常有助益的改變過程,卻因對家務品質要求的提升,並沒有為女性帶來家務的減少,反而因女性外出就業的人口增加,而面臨更顯著的多重角色壓力。 家務工作運用到個人及家庭資源時,莫過於時間與精力。而時間所意涵的不只是家務執行時所需的客觀時間,如每天花2小時在做家務工作,還有家務執行時的主觀感受時間,如厭煩或愉快的做家事。精力也是相同,所意涵的不只是每小時做某件家事所消耗的卡洛里,還有無法以客觀卡洛里計算的「精神消耗」,這也往往是現代家庭中常感受到的壓力。 而家務工作雖在每個家庭中都不曾缺席,但卻會因每個家庭所處的家庭生命週期階段而有所不同,新婚期沒有孩子,家務的重點以夫妻為主。但隨著子女出生後,子女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將成為父母的家務重點,且隨著子女的長大而有所改變。同時,不同類型的家庭,也因家中的成員不同,家務的分工將不完全相同,如單親的父母比雙親的父母做較多的家務,而雙親家庭中未就業的母親比就業的母親做較多的家務。 第五章 工作與家庭 對多數成人而言,工作與家庭是生活中的兩個很重要部分,工作與家庭的互動關係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在農林漁牧社會中,生產工作常常就在住家的周圍,家中大小一起工作、一起休憩,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織」、「夫唱婦隨」的生活,因此工作與家庭的界線模糊。但隨著工業化的產業變遷,人們的工作開始離家較遠,工作與家庭漸漸分開,有薪的工作被視為對家庭有較多貢獻,形成工作為公領域生活,家庭為私領域生活的二分局面,多數人都將工作與家庭視為兩件不產生關連的事,當然也很少有學者者將工作與家庭做適度連結。但自從家庭結構改變、產業結構改變,已婚婦女大量投入勞動市場,形成家庭與工作相互牽連,兩者的界線又變得模糊、互相影響與干擾,使得學者、研究工作者,開始注意到社會變遷帶來的工作與家庭連結(Hass, 1999)。 由於家庭結構、就業結構的改變,現代社會中,無論哪一種家庭型態都要面臨工作與家庭的衝突,如單薪家庭、雙薪家庭、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異國聯姻家庭等,尤其是雙薪家庭,更是處於工作與家庭的兩難處境中。解釋工作與家庭工作與家庭衝突的理論或模型相當多,以壓力理論、外溢模型、互動模型最能闡明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既然工作與家庭衝突是現代人無法避免的,那麼面臨工作與家庭衝突時,尋求可利用的資源以平衡兩者的衝突是必須的。因此熟悉、尋求、使用平衡工作與家庭衝突的資源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平衡工作與家庭衝突的個人資源有時間、精力、心理等資源;家庭資源有家人支持、家務分擔等資源;與工作與家庭相關的法律、政策都是政府提供的資源;而就業場所的彈性工時、家庭親善措施、托兒服務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第三篇 家庭經濟資源管理 第六章 家庭財務管理 很多人在第一次面臨投資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要投資?因為從小時候,許多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理財方法就是把錢存起來當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事實上隨著微利時代的來臨,我們放在銀行中的利息,往往敵不過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假設每年活期存款利息是2%,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卻至少有3%,這代表放在銀行中的儲蓄,正以比率的逐步減少。而通貨膨脹的結果,使我們的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花費,都在不斷地抬高。 因此在高消費低利率時代,為了讓家庭的財富增加,應該主動的瞭解比「儲蓄致富」更積極的投資理財方法,找出一條生財之道。有鑑於此,本章首先將說明家庭投資理財的基本概念,包括了家庭資產負債表與家庭損益比的內容,以及兩者如何對家庭財務進行評估。其次也將說明各種不同的投資工具包括股票、基金、定存等適合家庭的基本投資工具。 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開放,以及投資理財觀念的進步,借錢不再是見不得人的事,反而是有計劃地借錢投資或創業,可以讓家庭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本章在第三節的部份也針對各種借貸的方式如標會、房屋貸款、小額貸款等方法做了一些說明。最後投資是具風險性的,了解自身的投資個性,或影響投資風險的相關因素,選擇適合個人或家庭的投資組合,是投資理財不可或缺的部份,而如何有效地進行家庭理財的檔案管理,對理財過程有加分效果,這些都將在本章第四節說明。 第七章 家庭與消費決策 家庭對消費決策的影響深受消費研究人員重視,許多家庭消費用品是在家庭財務限制或成員影響的前提下產生,而個人的消費決策也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因此針對家庭消費決策的探討,一直是家庭資源管理的熱門話題。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與精密分工,在過去30年間,台灣家庭的價值觀伴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也深刻的表現在台灣家庭的消費模式上,使得近年來家戶的收入、可支配所得與消費事項類別的消長與過去有許多不同。再者,一個人一生的過渡時期和轉化階段,與婚姻狀態,小孩的有無,及家庭成員的年齡增長等有密切的關係。消費重心也會隨著這些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階段而有所變化。這些消費決策重心與消費事項,都是本章分析的重點。 先生與和太太在不同的消費品類別中各居決策主導地位,例如在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下,先生在電子產品、汽車等產品的購買過程中參與較多,太太則在民生用品、子女教育以及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消費決策較為投入。而夫妻對家庭消費決策過程的主導,受了哪些因素所影響,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在傳統家庭中孩子的消費受到父母的控制,舉凡衣、食、育、樂等用品均由父母提供,但在現代核心家庭觀念與民主機制的前提下,孩子在家庭消費中的地位有很大改變,對家庭消費決策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也是本章所要闡述的另一個重點。 第四篇 家庭資源管理的展望 第八章 特殊家庭與資源管理 近年來由於社會的急遽變遷,使得家庭的型態日趨多元化,一些「非傳統的家庭」如「單身家庭」、「單親家庭」、「外籍配偶家庭」及「老年家庭」.........等,在現今的社會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由於不同的家庭類型,所有的家庭特質與困擾亦可能不同,因此在家庭資源管理的課題上,就有可能因這類家庭內涵不同,而使其在資源的運用與管理技巧上產生差異。因此,針對此類非傳統家庭的特質與資管理之內涵作深入的瞭解實有其必要性。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單身家庭的資源管理,介紹單身家庭的現況、形成原因、單身者的類型、單身者的困擾與迷思,以及其資源管理方式。第二節單親家庭的資源管理,說明單親家庭的概況、形成原因、家庭中的困擾與問題,以及幾種資源管理的技巧。第三節外籍配偶家庭的資源管理,則介紹外籍配偶家庭的概況、來台的主要動機、家庭中可能面臨到的困擾與問題,以及資源管理的要點。第四節老年家庭的資源管理,則說明了老年家庭的概況、老年人的特質、老年家庭的困擾與問題,以及資源管理的方式。 第九章 社會網絡資源 近年來,台灣地區由於社會的急遽變遷與科技的急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日趨的多元與複雜。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資源,而各式各樣的資源亦充斥於我們的週遭。任何人只要有資源的需求,就可藉由不同的資源管道來取得自己所需的資源。所以,如何有效的取得資源,瞭解資源的特性,以及善用資源,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家庭與社會資源的關聯性,說明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相關性。第二節社會資源的意義、特性與分類,介紹社會資源的定義、社會資源的分類,及社會資源的特性。第三節社會資源網絡的建構與應用,則說明社會資源網絡的建立,以及社會資源的運用方式。第四節有用的社會資源網絡,則介紹了一些家庭可用的社會資源網絡,針對一般家庭、婦女、兒童與青少年、外籍配偶家庭、及老年家庭等不同對象,提供幾種可供使用的社會資源網絡。 第十章 家庭生活品質 家庭生活品質是生活品質的一部份,因此瞭解家庭生活品質之前,必須先瞭解生活品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致力於經濟發展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工作。但是快速的經濟發展,並無法保證生活品質的改善,因為快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一些問題,如家庭危機、環境污染等;因此生活品質的議題引起廣泛的重視與關心。 生活品質是指生活需求(needs)的滿足、及價值被瞭解程度,因而生活品質的評估其實是與從主客觀觀點所評量的「福祉」(well-being)之同意字。因而,家庭生活品質就是評量家庭生活福祉。Turnbull等(2000)家庭生活品質定義為「家庭需求被滿足的條件、及家庭成員享受他們一起的生活,而且有機會做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事情。」從這樣的定義,可見家庭生活品質的基本要求,乃在於家庭成員的需求先要被滿足,而且是家庭認為重要的需求。需求又可分為主、客觀兩面向,因此家庭生活品質的探討可以假設其主要是要了解家庭成員的需求的客觀滿足與主觀滿意。 影響生活品質的主客觀觀因素很多,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國民生活指標,包括「建康、環境、公共安全、經濟安定、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學習生活、社會參與、文化休閒」等9個領域,24個次領域、46個統計項目及52個統計指標。而其中的家庭生活品質指標為「老人與親屬同住比率、棄嬰比率、單親家庭比率、離婚率、兒童受虐比率、18歲以下離家出走人口率、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租金占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八項,作為評估指標。而依據內政部的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則包括「健康狀況、財務狀況、休閒生活、社交活動、夫妻生活、與父母關係、親子關係、工作狀況、與鄰居相處狀況、交通狀況」等十項主觀因素。 影響生活品質、家庭生活品質的主客觀因素相當多,因而提升生活品質、家庭生活的資源也相當多元,包括個人與家庭中的經濟與非經濟資源、政府公共設施、服務機構、學習活動、法令與政策、民間機構資源、科技產品資源都宜善加利用。 | zh_tw |
dc.identifier | ntnulib_tp_A0309_03_007 | zh_TW |
dc.identifier.isbn | 957-661-688-3 | zh_TW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638 | |
dc.language | zh_TW | zh_TW |
dc.publisher | 國立空中大學 | zh_tw |
dc.title | 家庭資源與管理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