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目睹家庭暴力經驗與成為助人工作者歷程之研究-以從事保護性工作社工為例

dc.contributor游美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容瑋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8-28T03:07:29Z
dc.date.available2020-06-26
dc.date.available2019-08-28T03:07:29Z
dc.date.issued2019
dc.description.abstract2015年1月「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通過後,除定義目睹家庭暴力兒少及列為保護對象外,也將目睹家暴兒少納入保護令範疇,期待讓目睹家暴兒少不再是隱形的被害人,並透過網絡單位間的合作,提供目睹暴力兒少更多的服務資源。研究者任職於縣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保護性社工,期間帶領實習生的過程中,不乏有來自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學生,畢業後成為保護性社工,工作過程中不自覺將關注焦點放在目睹暴力的兒少身上,因此期待探討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後成為保護性社工的工作狀態與歷程,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方式選取訪談對象,本研究共邀請6位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後成為保護性社工的社工人員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經驗與感受 六位受訪者回顧目睹家庭暴力的歷程時,對於施暴者與受暴者有著不同的理解,而在成為一名保護性社工的過程中,經過學習、工作經驗累積之後,慢慢看到施暴者背後的挫折與處境,同樣的,面對受暴者也看見了背後的操控和需要,對於可能引起暴力的責難情緒,更是影響了往後從事保護性工作面對服務對象的認知與態度。 二、從事保護性工作時遇到的阻礙 (一)出現情感反轉移,包括跨越專業關係界線、自身經驗投射於個案服務、引起創傷情緒、忽略個案需求或情緒。 (二)工作價值觀與認知上的阻礙,包括對受暴者的選擇無法接納及有意識逃避不想接觸的服務務對象。 三、從事保護性工作時保護因子 (一)良好的自我內在資源,擁有正向的人格特質與態度。 (二)家庭支持系統與社會系統資源,包括完善的督導機制、非正式的社會支持、有助益的諮商經驗與靈性的力量。 四、成為保護性社工的歷程 受訪者們從選擇就讀社工系到畢業之後從事保護性社工的過程中,經歷求學階段修習的課程與原生家庭產生連結,到進入保護性工作職場,案件的類型再次勾起兒少時期目睹暴力的回憶,受訪者學習面對阻礙與挑戰自我,從保護性工作領域找到工作價值。 五、從事保護性工作的自我調適與自我照顧經驗 (一)面對高壓力與高創傷的保護性工作,保護性社工的自我照顧從自我覺察開始,意識到工作與家庭衝突間的相似議題,能夠尋求支持關懷與照顧。 (二)來自職場對社工的專業自我照顧不足將容易產生專業耗竭,若能主動尋求專業督導與同儕的支持,建立起預防性的自我照顧,於工作環境中創造友善職場。 (三)滋養個人的自我照顧內容有生理上、心理上、關係上、情緒上與靈性上的照顧方式。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社工督導的敏感度 二、機構與主管應建立社工職場專業自我照顧之策略 三、對目睹暴力兒少的保護性社工的建議 四、社會工作教育應發揮協助角色的功能 關鍵字:目睹家庭暴力、保護性社工、復原力、情感反轉移、自我照顧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社會工作學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060489002I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0489002I%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5999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目睹家庭暴力zh_TW
dc.subject保護性社工zh_TW
dc.subject復原力zh_TW
dc.subject情感反轉移zh_TW
dc.subject自我照顧zh_TW
dc.title兒少目睹家庭暴力經驗與成為助人工作者歷程之研究-以從事保護性工作社工為例zh_TW
dc.titleBecoming a protective social worker:The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s of witness to domestic violence in their childhooden_US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