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歷史主義解讀歷史大河小說—以《寒夜三部曲》、《臺灣三部曲》為例

dc.contributor林芳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梁丞諺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8-29T08:37:19Z
dc.date.available2015-2-17
dc.date.available2019-08-29T08:37:19Z
dc.date.issued2014
dc.description.abstract大河小說在台灣文學史的發展中,自成一格的成為一特殊的文類,以台灣命運為主題所產生的大河小說皆以描述台灣被殖民的人民記憶為主軸,筆者在多部大河小說的閱讀中,挑選其中兩部代表性的作品--《寒夜三部曲》、《臺灣三部曲》作為研究文本。李喬在一九七0、一九八0年代之交寫下九十萬字的《寒夜三部曲》,藉著這部小說,李喬想要達成的是「要把自己最熱愛的,或最熟悉的,或和自己生命史關係最密切的東西寫成作品」;施叔青,在二十一世紀初完成《臺灣三部曲》,以斷裂不連續的事況呈現清朝洛津、日治花蓮、日領到戰後臺北的台灣歷史,矢志「以小說為臺灣做傳」。本文欲探討、研究的方向,在兩部斷代年限雷同、形式相似而寫作手法迥然不同的兩部大河小說中,以新歷史主義的角度切入,比較兩位作家在不同的寫作位置上,包括性別、創作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發展進程中以及社會發展的脈絡中所呈現、刻畫的台灣歷史樣貌如何?觀察在兩部大河小說中記載、呈現的台灣空間景觀,承載了甚麼樣繁複變化的空間記憶?嘗試以兩位不同性別作家的兩部大河小說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進行分析討論,解讀在臺灣歷史的巨流中,在正統的男性史觀及愈來愈不可偏廢的女性意識中,文學文本再現的女性角色呈現甚麼樣的意義?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台灣語文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099262105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099262105%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3270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寒夜三部曲zh_TW
dc.subject臺灣三部曲zh_TW
dc.subject新歷史主義zh_TW
dc.subject空間記憶zh_TW
dc.subject女性角色zh_TW
dc.subjectThe Trilogy of Wintry Nighten_US
dc.subjectTaiwan Trilogyen_US
dc.subjectNew Historicismen_US
dc.subjectspatial memoryen_US
dc.subjectwoman’s roleen_US
dc.title由新歷史主義解讀歷史大河小說—以《寒夜三部曲》、《臺灣三部曲》為例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09926210501.pdf
Size:
2.41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