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
| dc.contributor | 袁金塔 | zh_TW |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水蓮 | zh_TW |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0T02:29:2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3-07-01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0T02:29:29Z | |
| dc.date.issued | 200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論文摘要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生命展現。雖然是個人追求卓越藝術表現的精神作業,但是也需要兼具社會意義以及社會使命,藝術創作與社會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Plekhanov)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 現代人處於後工業、後資本主義、電子媒體的時代。社會價值觀長期被功利主義所導向,缺乏人文關懷的心靈。世風日下,道德觀衰微,在加上社會大環境的惡化,民眾的精神面向空虛、壓抑,在情緒上的宣洩便要求感官刺激的快感。而八卦新聞、窺探他人私生活在媒體的推瀾助波下,滿足了人類的窺伺慾。其中以去年政治人物偷拍事件,所引起的社會失序現象可說是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基於上述背景因素而衍生發展。筆者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搜集當代後現代社會現象的相關資料研讀、省思,從多元的角度分析,避免流於個人的偏見,客觀的將社會生活現象具體呈現為藝術創作。除此之外,表現手法以當代後現代藝術形式為主要形式,例如:挪用、拼貼、寓言、現成物等。因為藝術是以視覺的方法來傳遞創作者的思想。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與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認知與審美觀,進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產生多樣化的視覺語言。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充斥著後現代社會性,藝術創作也因受其影響而呈現多元的面貌。 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理論的探討,掌握創作方向,充實作品內涵,闡述藝術與社會生活互動關係。 | zh_TW |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美術學系 | zh_TW |
| dc.identifier | 90NTNU1233022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90NTNU1233022%22.&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210 | |
| dc.language | 中文 | |
| dc.subject | 後現代 | zh_TW |
| dc.subject | 社會學 | zh_TW |
| dc.subject | 現象 | zh_TW |
| dc.title |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