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心、動物情-為現代走獸畫探路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3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自古以來,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尤其是在中國人的社會裏,野生動物總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不論是從飲食、娛樂、宗教信仰或醫藥等方面去探究,都可以看到許多的關聯性;但是,在中國的繪畫史上,相對於其他如山水、人物、花鳥等畫科而言,走獸畫似乎並未受到畫家們太多的青睞。
因此,一方面,基於個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喜歡自由自在的徜徉山林之間,無拘無束的漫步在鄉野、海濱,放任身心純然的享受天地間的那一份令人舒暢自在的感覺,所以,每當看到許多的野生動物被關在牢籠時,總覺得這是件不應該發生的事,因為牠們原本就是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人們不應該為了一己的私慾,就將牠們關起來,應該還給牠們應有的自然生活環境與權利。尚感欣慰的是人們也漸漸體悟到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對生態環境的維護也愈加的重視,對野生動物保育的呼籲也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在這方面,即希望藉由個人的創作,促使更多的人們對一些瀕臨滅絕危機的野生動物,投注更多關愛的眼神與精神,使物種的生存得以綿延不斷,在自然山野間生生不息的自在繁衍下去。
另一方面,在過去的中國繪畫史上,走獸畫方面的表現,雖有許多大師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傳世,但個人以為仍存在著些許可再深入探討、表現的空間,在在觸動著個人投入創作中國走獸畫的興趣,乃欲藉此機會,試著對過去歷代中國走獸畫的發展脈絡略做整理,廣泛的學習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理念,並嘗試參考西方照相寫實的表現手法,融入中國傳統的筆墨技法、趣味和構圖形式中,運用精細的造型和描寫,期待能更精確的掌握對象的精神
Ⅱ
特質,或借用牠的形象傳達個人的某些情感與價值觀,追求一種較過去更精謹的、能上追兩宋、形神兼俱的表現風貌,衷心的盼望,自己能在未來不斷的努力下,於中國走獸畫的領域裏,創作出屬於個人的獨特面貌,甚至為中國走獸畫的現代化、國際化,走出一條足供眾人參考的道路。
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希望能讓大家對台灣瀕臨滅絕的哺乳類動物多一些關懷,能共同的來珍惜牠們;並以牠們為創作主題,期望使個人的創作,能在中國走獸畫的領域中有所發揮,能夠兼融東西方的表現技法和觀念,創作出既具有時代性也具有民族性、國際性的現代走獸畫。在研究範圍與方法上,創作主題即界定在台灣本土面臨絕種危機或需要保育的哺乳類動物,計有台灣黑熊、梅花鹿、台灣彌猴、白手長臂猿等四種;資料的蒐集則是到各個公、私立動物園,對所設定的對象進行攝影或寫生,並廣泛蒐集其他相關書籍、文字、圖片資料,必要時亦向相關專家學者請教,作相關之研究。
第二章《中國歷代走獸畫的發展》期望能了解過去各個朝代走獸畫的發展和演變,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從萌芽到成熟,所呈現出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手法的演變,並從中吸取養分,涵養創作情思,以作為個人創作的參考。
第三章《中國近代走獸畫的發展》期望能了解近代自民國以後走獸畫的發展;因為隨著清代封建體制政權的瓦解,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引進,激起了有識之士就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在各領域的優缺點進行了一連串論戰,也即在文化思想的不斷激盪下,使國人的文化內涵,普遍的從不斷省視傳統中深思追求更多改變、進步的可能,並開始嘗試著在不同的思想文化間,取彼之長、補己之短,思考彼此文化藝術間的通性與優點,探討融
Ⅲ
會貫通東西方藝術表現的可能;在藝術領域的表現上,因此獲得極大的發揮空間;給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更多元表現的機會,對國畫的現代化影響深遠,走獸畫的發展自然也得以有所發揮;而在不斷回顧過去、審視過去的同時,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迎向不可知的未來,全力奮盡,也是應該好好徹底思考的。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主要是陳述個人選擇以走獸畫為創作主題的理由,包括內在的思想和情感、技法和在構圖形式上的運用,將個人的創作觀、價值觀藉由一幅幅的作品述說出來。
第五章《作品解析》針對每一幅作品的構圖、技法及背後的創作動機與心得,逐一詳加說明、分析。
第六章 《結論》就本篇論文及創作的心得和未來創作的方向,作一總結;既是這一階段學習的暫告段落,亦是邁向另一嶄新學習歷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