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的人事智能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4-06-??
Authors
陳志平
方文熙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
Abstract
長期以來,大家預期資優生會對未來社會具有卓越貢獻,因此過去的研究多致力於開發資優生在學業和非人際方面的能力。但是許多資優生即使擁有高智商卻因為內在情緒困擾和外在人際關係不良而造成適應困難,影響了該有的表現。因此本文以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為基準,探討資優生的人事智能與類似概念,以期提供資優教育更多不同思考與課程安排。 關鍵詞:資優生、人事智能;gifted、talented、personal intelligence 壹、 前言 近百年來,學者與一般大眾對於「智力」一直有不間斷的討論與爭執,而智力與資優生的關係更是值得深思的議題。1921年Terman開始對1528名的資優生進行研究,發現資優兒童的身體狀況、人格特質、意志力、情緒與心理適應較普通兒童優越,且多具超乎常人的道德推理與對美學鑑賞力,雖然消除了資優者多是體弱多病或是孤僻怪誕的刻板印象(何華國,民88;郭靜姿,民85),但Terman強調單一智能,卻引來許多批評。此外,早期心理計量取向的理論,如 Spearman的二因論、Thrustone的基本心理能力論,再加上偏重語文和數學的測驗,致使大家窄化了智能的觀點,只重視學業能力方面的發展(王智弘,民87;蔡明富、吳武典,民89;Sternberg,1994‚ 2000)。 肇此,許多研究將資優概念朝多元發展,雖然各有不同,但研究焦點已經不再單純強調和學業成績有關的能力,而是進一步探索和開發其他方面的智能。其中,1983年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認為每個人最少具備七種智能(江文吉,民90;李心瑩,民89;莊安棋,民87;羅吉台、席行蕙,民 90;Armstrong‚ 2000;Sternberg‚ 1994;Stopper‚ 2000),這使得教育者開始反思,究竟提供何種教育環境與資源,方能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資優教育在我國行之有年,但多著重在資優生的成績與傳統智力表現,對於課業外所需之技能則較為忽略。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個以多元智能為基礎,探討現今環境資優生具備人事智能的可能性,以期提供資優教育更多不同思考與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