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與台灣光復初期的政局--從光復接收到二二八事件前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5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光復後陳儀受命主台一年多,就爆發了影響台灣至鉅的二二八事件!陳儀在大部份台灣人心目中,是造成二二八的罪魁禍首,但近幾年來翻案文章不斷出現,說他是清廉的好官。無疑的,陳儀是各方評價最分歧的人物之一,台海兩岸、統獨學者對他的研究可說是「各取所需」。本研究希望檢視陳儀一年多的各項施政,基於較理性的立場,能夠體察陳儀出線主台的優越條件及其理想性格,惜不敵戰後台灣複雜政局與人民對差別待遇所產生的異樣心理,而歸於失敗。
本研究架構偏重在下列幾個層面:
一、陳儀出線主台的原因:他是蔣中正留日學長、他有福建經驗(1935年還應總督府之邀來台灣參訪)、他在開羅會議後主持台灣調查委員會負責接收籌畫及人才訓練。
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特殊政治建制:陳儀在政治上集權的本意為何?台灣人民譏其為「新總督府」,當時反彈的著力點是什麼?陳儀的用人風格怎樣?派系政治在台灣的亂象如何?
三、統制經濟與一國兩幣:陳儀對「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民生主義極有興趣,他希望透過專賣與公營事業來挹注省政開支,以減輕人民的負擔。他更希望保留台幣的獨立,以防止被大陸法幣拖累。但他的種種理想卻被現實打破,被台灣人民視為「苛政」。
四、光復後文化上磨合的陣痛:台灣接受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造成台海巨大的文化差距。而陳儀的國語文及祖國化教育卻做得太急,引發極大反彈,導致省籍情結發酵。
五、台灣分離意識的滋生:由於光復後,台籍上層菁英要求政經參與權,而台灣下層老百姓則要求生存權,大家都對現狀相當不滿,所以「地方自治」「聯省自治」「美國托管」及「台灣獨立」之說紛起。本研究將釐清在二二人前,各種分離意識的脈絡;並對辜振甫、林獻堂等人捲入其中的光復後第一個台獨案「八一五獨立事件」有所著墨。
陳儀自己曾說他個人是一部失敗史!像他這樣一個廉潔勤奮、各界看好的人,卻把台灣局面弄到不可收拾,本研究試圖找出陳儀個人應負的責任,及在當時歷史縱深中大結構的因素!
Description
Keywords
統制經濟, 地方自治, 聯省自治, 託管論, 台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