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肯鋼琴大奏鳴曲作品三十三之分析與探討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9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談到浪漫時期的鋼琴音樂,無不令人馬上想到創造了許多新曲式的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與擁有一雙巨掌、技巧絕倫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他們大量經典的鋼琴作品,已足夠我們慢慢回味細細品嚐。 在同時期,還有一位較不為人所知的大師---阿爾肯(Charles-Henry-Valentin Alkan, 1813~1888),與上述兩位作曲家年紀相仿。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阿爾肯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然而在十九世紀中期,他是李斯特口中當代一顆閃亮的鋼琴巨星, 布梭尼(Ferruccio Bosoni, 1866~1924)並將之列入李斯特、蕭邦、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同等地位的鋼琴作曲家, 因而引發筆者對此作曲家的興趣,希望藉由這篇報告研究這位被世人所遺忘的巨星。 1813年出生於巴黎音樂世家的阿爾肯和他的四位兄弟一樣,依父親Alkan Morhange的名字為其姓氏,以神童之姿崛起於樂壇,六歲即進入在十九世紀培育出無數優秀音樂家及作曲家的巴黎音樂院,學習鋼琴與管風琴。十二歲那年舉行第一場個人獨奏會,演出曲目包括自己所創作的作品,從此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上流社交圈。阿爾肯精湛的演奏技巧深受同時代作曲家蕭邦與李斯特等人欣賞,彼此間並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一八三八年,阿爾肯與蕭邦的一場聯合演奏會,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當時人們並認為聲譽如日中天的他,其實力足以和以超技著稱的李斯特與泰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97)匹敵,似乎另一位樂壇巨人就要誕生了;然而在散發幾年的光芒之後,不到三十歲的阿爾肯竟開始鮮少在公開場合出現,並且過著隱居的生活,當他再次以演奏家的身份登台,已是六十歲的高齡了。 除了少部分管風琴以及足鍵鋼琴(pedal piano) 作品之外, 阿爾肯的創作以鋼琴曲為主,他的作品經常融入許多創新的題材與構思,並多需要高度的演奏技巧,因而被許多鋼琴家視為挑戰。 對照阿爾肯晚年十分落寞與孤寂的生活,這首「四個年代」(Grand Sonata: Les Quatve Ages)大奏鳴曲就有如作曲家對自己的音樂預言,曾經在鍵盤上散發出光與熱的阿爾肯,在未過世之前就被人們所遺忘了,他所創作的精彩的作品,亦長時間乏人問津;直到二十世紀的六○年代,在雷蒙・文朵 (Raymond Lewenthal, 1923-1988)與羅納德・史密斯(Ronald Smith, 1922~2004)等鋼琴家的發掘下,才再次將阿爾肯的鋼琴音樂發揚光大。 筆者將由生平、作品特色研究阿爾肯,第三章介紹阿爾肯的代表作品「四個年代」鋼琴大奏鳴曲,並介紹浮士德的由來。第四章分析研究每一樂章。第五章則是筆者經由史料及對樂曲的認識,掌握及探討各樂章的個性,作最恰當的詮釋。最後則是由前三章對阿爾肯的研究與了解,提出筆者的結語。

Description

Keywords

阿爾肯, 大奏鳴曲, Alkan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