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新聞攝影於社群媒體上的觀看、分享與實踐
dc.contributor | 王維菁 | zh_TW |
dc.contributor | Wang, Wei-Chi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羅惠馨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Lo, Hui-Hsi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8-28T02:09:45Z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2-06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28T02:09:45Z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透過攝影,將他人災難苦痛影像上傳於社群媒體,經由其連結、即時互動之特性,影像的分享與傳散,愈加快速且氾濫。然而,當人人皆可藉由社群媒體,大量「觀看」、「按讚」、甚至「分享」災難新聞影像時,是能使人們更加完善理解世界、建立更豐富的關係,抑或僅是深陷於一個更為龐大,卻也更加無力、毫無作為的「影像的媒介景觀」之中? 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災難新聞攝影於當代社群媒體上所呈現的分享文化為何?」將問題聚焦於「所形塑的觀看文化」、「分享的媒介景觀」與「社會實踐與社會樣貌」等三大面向;並以「半結構式訪談法」為研究方法,依據「社群媒體」、「受訪者性質」與「具代表性之災難新聞攝影」等面向作為篩選,共計訪談13位「災難新聞攝影分享者」,藉以更進一步具體地詮釋、理解災難新聞攝影於當代社會中,所扮演的意義、角色,以及其所呈現的媒介文化。 研究結果發現: (一)於社群媒體上的集體觀看文化,是一種經挑選後的「真實」與「抽離」,面對他人災難苦痛,觀看者的經驗既真實、放大且感同身受,然而經挑選後的「優越感」與「區別感」,也易使得情感快速抽離。 (二)兼具「個體性選擇」與「集體性規範」分享的媒介景觀,分享者對於影像的共鳴與理解、覺察社群媒體上的意見氣候,以及隱性卻帶有自我檢視與評判的集體規範,都是影響是否分享的原因。 (三)線上媒介景觀與線下社會樣貌的相互交錯,個人於線上的任何行動,不僅代表個人消費行為,也影響整體社群網絡的資訊消費圖像,進而形塑整體媒介景觀;且唯有透過主體的實踐與推進,藉由網絡串連真實人際關係,方能引起更為積極的行動。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大眾傳播研究所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60388011I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0388011I%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5114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災難新聞攝影 | zh_TW |
dc.subject | 社群媒體 | zh_TW |
dc.subject | 觀看 | zh_TW |
dc.subject | 分享文化 | zh_TW |
dc.subject | 實踐 | zh_TW |
dc.title | 災難新聞攝影於社群媒體上的觀看、分享與實踐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060388011i01.pdf
- Size:
- 7.79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