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插畫創作者的文化勞動與科技中介

dc.contributor胡綺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昱穎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8-28T02:12:53Z
dc.date.available2014-2-24
dc.date.available2019-08-28T02:12:53Z
dc.date.issued2014
dc.description.abstract二十一世紀初期,視覺影像成為傳播的主流,插畫順應著視覺圖像流通的趨勢,延伸出許多新的應用範疇。插畫透過科技,在市場上發揮推廣及普及的效果,創造出了龐大的附加價值,成為具開拓潛力的商品,連帶地對插畫創作者本身,以及插畫創作、流通、分配與展示的過程,產生顯著的影響。本研究主要聚焦於插畫創作者身上,探討創作者勞動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將創作者的科技實踐納入分析,描繪勞動過程如何因數位科技的介入而發生變動。 本研究提出三個研究問題意識:一是在數位科技發展背景之下,插畫創作者的勞動與產製方式為何;二是插畫作為文化創意工作者,具備有文化產業經濟的特性與文化工作者的勞動特質,並檢視創作者與客戶、消費者與其他創作者的關係,以了解插畫領域中,交錯的動態關係,釐清插畫創作者所占據的位置;三是探討插畫創作者的認同與自主。本研究採用訪談法,發現科技不僅是單純產製工具應用的改變,也是影響創作者及整體環境。科技中介促使產銷模式改變,電腦繪圖創作相較於手繪創作,最大便利之處是修改與調整,能夠相對地節省較多時間與原料成本,利於利益極大化。網際網路的連結,將創作者捲入了全球化的勞動市場中,競爭愈趨激烈,加上各個平台種類紛雜且進入門檻低,創作者可能同時經營多個平台,呈現百花齊放又相互爭鳴的情況。 科技應用有助資訊密切交流,使各方資源得以快速整合,縮減創作者與客戶之間資訊不對等,插畫創作者的自主性與主動性更加提升,對事業有著更高的掌控權,創作者也發展出相應策略,來適應彈性化勞動,例如,建立自身品牌或累積專業聲望,扭轉既定勞雇思維,突破彈性化勞動的不穩定模式,開發且連結各種資源,接觸更為多元的客戶群。創作者與接收者互動愈趨頻繁,有助於創作者了解各個插畫小眾市場偏好,透過觀察接收者的回饋與反應,進一步調整自身創作方式,降低市場不確定性,減少難以準確預測的風險,同時提升曝光率並累積市場名聲。 過往守門者的重要性被削弱,同時促發新守門者的興起,新轉型守門者多以群聚概念為主要策略,架設及經營網路平台,將創作人力資源集中,形成團體聚落。同時提供創作者彼此集結的管道,創作者得以脫離個體戶的孤立狀態,分享著彼此的經驗,從個體認同逐漸形成集體認同。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大眾傳播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N0699370088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9370088%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5262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插畫創作者zh_TW
dc.subject文化創意工作者zh_TW
dc.subject文化勞動zh_TW
dc.subject科技中介zh_TW
dc.subject彈性化勞動zh_TW
dc.subject認同zh_TW
dc.title台灣插畫創作者的文化勞動與科技中介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937008801.pdf
Size:
2.68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