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之社會文化意涵與後現代性
dc.contributor | 王哲雄 | zh_TW |
dc.contributor | 蘇憲法 | zh_TW |
dc.contributor | Joseph Wa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沂蓁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0T06:03:38Z | |
dc.date.available | 2010-8-20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0T06:03:38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一九六○年代初期,法國社會面臨消費文化、物質文明的巨大影響,興起了一個前衛的藝術運動新寫實主義。其中重要的藝術家亞赫曼經歷二次大戰,他的作品跨越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時代,也橫跨了巴黎與紐約這兩個文化重鎮,更歷經了從現代主義的尾聲進入到後現代主義,幾乎涵蓋了整部當代藝術發展史的脈絡,也見證了當代消費社會發展的過程。 亞赫曼一九九五年的作品《超雕塑系列》,在風格上延伸了他六○年代以後以現成物品集積、切割的創作方法,作為對抽像表現風格繪畫的反動;也反映了消費社會與工業文明的過程;並受到八○年代復古思潮影響加入了希臘羅馬神話雕像,新舊元素在亞赫曼的作品中並存,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在亞赫曼《超雕塑》系列的後現代性可以從四個方面得到印證:首先,亞赫曼以現成物、古代雕像作為文本,自由地在古今的美術史大寶庫中擷取既有的藝術史內容,以懷舊復古的方式,打破時間的深度感,提供了新的藝術觀賞模式;第二,亞赫曼大量運用古代雕像與日常物品為文本,使其中的物品與神話產生不同意涵的新指涉,創造新的文本;第三,他觀察到城市在脫離工業化發展為消費中心的過程中,凝聚了各種商品拜物的消費社會景象、混合的符碼,從而導致了後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超雕塑》系列融合高雅精緻文化與大眾工具機械,使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融合為一體,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第四,亞赫曼《超雕塑》呈現了優雅與詼諧,神聖與低俗,崇高與幽默的對立並存,以詼仿的方式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在詼仿中不僅有著喜劇性、幽默的元素,也有批判性,因此「詼仿」與「雙重編碼」,是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中重要的後現代性之特質。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美術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89160005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891600057%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5550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抽像表現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 達達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 後現代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 拜物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 亞赫曼 | zh_TW |
dc.subject | 神話 | zh_TW |
dc.subject | Abstract Expressionism | en_US |
dc.subject | Dadaism | en_US |
dc.subject | postmodernism | en_US |
dc.subject | fetishism | en_US |
dc.subject | F. Arman | en_US |
dc.subject | mythology | en_US |
dc.title | 亞赫曼「超雕塑」系列之社會文化意涵與後現代性 | zh_TW |
dc.title | The Sociocultural Meaning& Postmodernity of Arman's Transculpture Series | en_US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89160005701.pdf
- Size:
- 8.7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