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節奏脈動、音響及美學觀點來探討自我學習歷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3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對於音樂,在進入師大以後,接觸到新的音樂以及觀念,逐步的顛覆筆者的美學觀感。在大學之前的訓練,著重於整齊、優雅的旋律與對句,穩定且整齊的拍子,音樂追尋平衡感,對於古典以及浪漫樂派的模仿訓練為多。但在大學以後,發現音樂的樣貌不只這樣,有著更開闊更寬廣的視野以及可能性,但同時,筆者面臨了幾個創作上的難題。第一個是拍子,由於從小的訓練,音樂的進行上,筆者容易落於規矩且四方的節奏進行。同時,筆者對於快節奏音樂脈動十分的著迷,但快節奏的拍子上更容易落為單調,缺乏設計以及變化,造成節奏上面的僵化。在接觸不同作品之後,筆者學到,節奏有十分多種變化的可能,例如如何製造節奏的呼吸,節奏的張力,甚至是節奏的音樂性。
在聲音上,除了傳統的演奏方式,到了二十世紀,作曲家們廣泛的開拓聲音的範疇,傳統西方樂器的新音色,電子音樂的實驗,非西方樂器的使用。非西方樂器有著不同於西方樂器的色彩以及個性,用在現代作品裡,可替音樂繪上不同的顏色。筆者在聲音上所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在不同樂器之間,讓聲音之間的調配,使其最貼近筆者想要的效果。不同聲音有著其獨特的色彩,聲音的平衡與拿捏沒有準則,在創作上,需要實際經驗的累積以及大量聆聽學習前人創作才可獲得。
另外筆者遇到的問題為,現代音樂以自身美感的衝擊。現代樂派在筆者觀點中,始於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對於節奏上面、音響、配器等等的改變;之後接觸到音列作品,音列的範疇十分的廣泛,從一開始的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再到後來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等人的拓展,對於符值、力度記號、節奏等等排列的總體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 ) ,機率音樂(Aleatory Music)使音樂脫離了音樂創作的常規; 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的發展更開闊了音樂的範疇,突破樂器使用上的限制;拼貼作品(Collage Music)呼應先前作曲家的作品,再次把調性音樂帶回現代音樂中;之後更有風格獨樹一格的梅湘(Oliver Messiaen, 1908~1992 )、克萊姆(George Crumb, 1929-)、潘德瑞斯基(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等人,他們所受的音樂層面更為廣泛,來自於文學、繪畫以及時代氛圍的影響。作曲家對於音樂的主觀感受,也影響後來的作曲家們。
於筆者而言,現代音樂的紛雜留給後世學習以及探討的空間,但同時留給筆者更多的是無所適從。從二十世紀初期,作曲家們開始尋求音樂的邏輯及方向性,當時後浪漫音樂的濫觴,有些作曲家認為,音樂不應該只有感性的基礎,因此開始向外尋求理論的統一感。十二音列便是這樣子的產物,它的重要性仍舊影響到現今的我們。音列的組合與排列讓我們省去很多時間與精力來思考音的使用。它提供後世優良的範本,在有理論基礎上的創作,由於作品中有著清楚的邏輯性,因此,到現今,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得知前人創作的想法,也可將這些想法用於我們的音樂之中,訓練我們對於音樂的邏輯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作曲家們不再滿足只有音高上的排列,符值、力度等元素也被加了進來,音樂也越來越複雜,也反映在譜面上。拍子的界線模糊了,音樂的旋律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聽眾不熟悉的音響,限制了與聽眾溝通的可能性,現代音樂是不是變成了只有少數有音樂專業背景的人們才能理解的呢?
到了1980年代,新的樂派興起, 便是有感於音樂必須回歸人性,重新將一般聽眾帶回嚴肅音樂中,使音樂俱備可親近性。音樂是主觀感受下的產物,有人認為音樂必須是悅耳動聽的;同時也有人認為音樂必須具備邏輯性。前衛音樂追隨者,認為回歸調性與法是保守的;反而言之,服膺於傳統的後繼者,認為重視技巧創作對於音樂內在的提升是沒有幫助的。然而我們接觸全然不認識的作曲家,第一時間總從曲子的譜面認識他,如果譜面有其特殊性,我們便會對其留下印象。但過度追求技巧的難度,譜面的複雜,使得演奏上需要花較多時間練習,但卻不一定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同時也會有人認為調性回歸的一派,音樂為是保守、迎合觀眾口味的,兩派衝突的觀點,衝擊筆者對於自己作曲方向的尋找。對於筆者而言,不同的音樂派別有著不同的特色。新浪漫樂派以及極簡主義音樂自傳統古典音樂而來,而傳統古典音樂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取代的。藉由前人作曲家的作品,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一般音樂思想原則,感受音樂之所以感動人的力量與美感,也在從我們的手中將音樂的美感散播出去。因此,筆者認為,傳統古典音樂的訓練以及聆聽是必要的。踩於古典傳統的基礎上,可以讓我們的音樂與過去連結,不失去了根本,在這樣下的挑戰創新以及學習新創作技巧,可以讓我們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但這樣子的觀點,與六零年代的拋棄傳統古典音樂想法是相違背的,同時也衝擊著筆者的美學觀點。
因在,這份論文中,筆者讀完多本音樂史書後,以筆者本身為出發,結合書本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在節奏、音響、美學的角度來探討筆者於近年來所遇到的問題、所學習到的解決方式、作品對於筆者本身的影響以及筆者自身的觀點,重新審視自己在過去幾年所學習到的東西,對於自己的想法有通盤的整理。
Description
Keywords
節奏脈動, 春之祭, 勞斯, 德布西, 武滿徹, 音響, 美學觀點, 潘德列茨基, 李給替, 克萊姆, 丹尼波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