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的象徵主義世界─從青銅時代到巴爾札克紀念碑的發展

dc.contributor王哲雄zh_TW
dc.contributorWANG,ZHE-XI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戴繼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AI,JI-ZONG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12-10T02:23:44Z
dc.date.available2003-07-01
dc.date.available2020-12-10T02:23:44Z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主要研究羅丹第一件重要的作品「青銅時代」,到他最純粹、最具現代性的大 作「巴爾札克紀念碑」的發展過程,藉以探討他的藝術中所存在的象征主義,并確立 他在十九、二十世紀更迭的藝術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論文首先在導論中指出,由於羅丹所生存的時代背景,以及他龐大的作品數量、多 樣的媒材、獨特的表現方式、意義含糊的主題,使得他的藝術具有多樣性的風格,也 導致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曖昧不明。因此,本論文從羅丹主要作品的發展過程,確實 掌握羅丹藝術的本質,解決羅丹在藝術史上的問題。 論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討十九世紀自昂熱的大衛以來,雕塑中的自然主義的發展、羅丹 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學習和訓練,以及在長期艱苦狐獨的磨煉之后,「青銅時代」所 展現的成果和意義。 論文的第二章主要探討羅丹如何在「地獄門」上結合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和建築、 哥德時代的法國建築、但丁和波萊爾的詩,以及他所創造之富表現力和生命力的人體 ;接著探討羅丹從但丁的「神曲」轉移至波特萊爾的「惡之華」,重新面對生命,運 用自己獨特的制作方式與風格,創造出具有意義與象征之現代地獄。 論文的第三章主要探討1880年代羅丹開始制作的兩件主要的紀念碑:「卡萊市民」和 「維克多‧雨果紀念碑」。前者以中世紀卡萊市的英雄故事為背景,然而羅丹的表現 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將他們拉近到我們生活的空間,創造最真實、最富生命力的表現 ;在后者,雖然羅丹運用傳統諷喻的表現方式,但是他創造最基本的創造象征,融合 了自己和雨果的創造觀念。 論文的第四章主要探討羅丹1890年代制作的「巴爾札克紀念碑」,累積圖像資料,捕 捉巴爾札克真實的面貌,然而這座紀念碑的表現超越表面的寫實,率直地表現這位偉 大作家的靈魂,亦成為他個人精神的紀念碑。 從「青銅時代」到「巴爾札克紀念碑」,可以證實羅丹從寫實到象征的發展,即使在 最寫真的「青銅時代」,亦不放棄賦予作品更多的思想和意義。他的作品并不僅止於 表面的再現,而是企圖捕捉物體表面之下的內在真實。他認為最純粹的杰作必須將形 式、線條和顏色融化為思想與象征;對他而言,作品的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 。本論文因此認為羅丹與莫內和左拉一樣,對象征主義的運動有重大的貢獻,也唯有 切實掌握羅丹藝術中的思想與象征,才能確實掌握羅丹藝術的本質。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美術學系zh_TW
dc.identifier79NTNU2233016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79NTNU2233016%22.&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3945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羅丹zh_TW
dc.subject象徵主義zh_TW
dc.subject雕塑zh_TW
dc.title羅丹的象徵主義世界─從青銅時代到巴爾札克紀念碑的發展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