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空間的經營實踐: Live house轉向Live café的歷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5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研究藉由「地下社會」之關閉事件來延伸問題意識,探討從完全以表演為主的Live house轉向到藝文咖啡(Live cafe)之空間型態轉變,兩者空間型態的轉向是否與整體社會大眾的情感結構與價值觀轉換有關?以Live cafe爲研究對象,本研究將其分為三種取向的空間,分別是以表演為主軸的空間、以藝文加上咖啡廳為主軸的空間、與以文創複合式為主要發展根源的空間,接著探討上述提問之「藝文」情感結構與價值觀在這些空間中的正當化流動,而這種流動是以Live cafe空間中的人,包括經營者、表演者及消費者建構而成,藉由Barthes提到關於神話與迷思的概念,來追溯起源以及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來分析其背後隱藏的含義。
關於Live表演型態的轉變與藝文價值觀,在經營型態轉向情況下,對音樂文化、社會網絡與商業拉扯間產生不同的改變,追逐藝文的情感結構與價值觀好像成了現在社會中一種新的世代樣貌,是一種實踐與再現空間的過程。此外,藝文逐漸成為社會大眾認可的一種價值觀,再加上近年來文創的發展,便不斷地追逐著這樣的步伐。
Live house與Live cafe兩者空間最大的共通點是其「音樂性」,在轉向的過程中,以往的搖滾類Live house所出現的金屬樂、搖滾樂,在Live café逐漸藝文化後減少許多,象徵某種音樂類型的死亡,但相反地,「講唱表演」的形式成了一種趨勢,用故事去包裝音樂,與所謂小清新、Unplugged有所連結,大多屬於講唱形式的音樂分享會而非演唱會型態的方式,使聽眾與表演者有所交流,這樣的音樂種類增減使得Live表演空間更大眾化的滲透到人們生活中,上述所提其在Live house轉向Live café的所有面向,無論是經營者、表演者、消費者都反映了現在世代的價值觀與先前的差異,擴及到整個社會層面,或許也是現在政府與大眾所重視的文創產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Description
Keywords
Live house, Live café, 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獨立創作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