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水溪中上游的構造地形:以地形面與地形指標探討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7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地形為地表的形態,由構造作用和外營力共同造成,在構造地形的研究中,對於地表的形態特徵常用地形面的比對與地形指標的計測說明,並進而推論活動構造的位置與活動性。在臺灣,過去的研究者多利用地形指標說明大範圍地區的活動構造的特性,對於小範圍活動構造的適用性研究較少,且較少結合地形面的比對。因此本研究在構造活躍的地區,選擇一研究區進行地形面對比與地形指標計測,以瞭解該區地形面、地形指標與活動構造的分布與活動性的關係,並推論對地形演育的影響。
本研究對比與調查急水溪中上游的地形面,其中白水溪與龜重溪流域的對比與前人大致相同,並另增加判釋急水溪中上游另一流域-六重溪的地形面,由結果顯示研究區內的階地無紅土化現象;在形態上六重溪與龜重溪的曲流階地發達;研究區內的階數分布有空間差異。
由航照判釋,本研究判釋出研究區內木屐寮斷層、六甲斷層、前大埔向斜、牛山背斜的分布。除了前人所判釋出與河流走向直交的階崖外,由木屐寮面南方再下切所形成的階面可推知木屐寮斷層的活動。此外在三塊厝與坪頂地區的地形面傾動似各與牛山背斜與前大埔向斜的活動有關。除了地形面東傾的特徵外,階地的比高與背斜軸部與東翼的面積大小差異更加說明牛山背斜的分布。
在地形演育上,流域內各河段的階數有差異,三流域在山麓、平原區的階數差異大,且以嘉南平原作為劃分的依據,顯示本區地形演育受到局部的活動背斜及大範圍的木屐寮、六甲斷層與海水面變動的影響。由離堆丘分布位置與形成的順序來看,似乎說明在六重溪地區近期有活動背斜的形成。藉由還原曲流切斷前的河道長度,並結合離堆丘發生的位置,說明本區構造相當活躍,也指出地形指標無法呈現本區構造活動活躍的原因。從以上階數分布的差異與曲流切斷的發生,似乎暗示近期在六重溪流域有活躍的構造活動。
Description
Keywords
急水溪, 地形面, 地形指標, 活動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