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也」,「又」,「還」及台灣閩南話「口麼」,「亦」,「閣」的歷史語意演變
dc.contributo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妙霞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5-01-29T09:15:27Z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1-29T09:15:27Z | |
dc.date.issued | 2004/08-2005/0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過去研究顯示國語副詞「也」,「又」,「還」及台灣閩南話a, ma 及koh 具有相近的語 意與用法(王1958; 趙1968; 畢1988; 畢1989; 馬1982; 馬1984; 鄭1989; 呂1992; 倪1996))。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將探討「也」,「又」,「還」的歷史語意演變及與台灣 閩南話a, ma 及koh 的語意相關性。本研究將討論三項議題。第一議題並且是最主要的 議題即是「也」,「又」,「還」的歷史演變。一般而言,一個詞最初以標示命題內容的語 意為主;接著,該詞會發展出語法結構性功能;最後;該詞會發展出表達說者語氣的用 法(參見Traugott and Dasher 2002)。此變化方向已見於世界各國語言的歷史演進研究 中。第二個將探討的議題是國語「也」,「又」,「還」及其相關詞與台灣閩南話a, ma 及 koh 究竟存在何種歷史相關性? 是否因為宋朝以來南北方交流的密切(如泉州港的興盛) 而使台灣閩南話受到某些程度的影響? 第三議題是某一詞(如「還」與「且」)的文讀與 白讀的用法之間的相關性如何? 此問題可經由比較代表文讀的古文作品與接近口語用 法的史料來解答。透過本研究,我們期待能進一步瞭解國語「也」,「又」,「還」及其相 關詞的現代多義現象的歷史來源,並清楚勾勒出各語意之間的相關性。 | zh_tw |
dc.identifier | ntnulib_tp_B0204_04_005 | zh_TW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171 | |
dc.language | zh_TW | zh_TW |
dc.relation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3-2411-H003-063)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diachronic development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Chinese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也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又 | zh_tw |
dc.subject.other | 還 | zh_tw |
dc.title | 國語「也」,「又」,「還」及台灣閩南話「口麼」,「亦」,「閣」的歷史語意演變 | zh_tw |
dc.title |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Ye, You and Hai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Ma, A and Koh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 en_US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tnulib_tp_B0204_04_005.pdf
- Size:
- 271.41 K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