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楊淑君事件的批判話語分析

dc.contributor林東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黃孟婷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8-28T02:12:11Z
dc.date.available2013-8-23
dc.date.available2019-08-28T02:12:11Z
dc.date.issued2013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主題為2010年年底最熱門的體壇爭議同時也是媒體焦點的「楊淑君事件」,本研究利用Fairclough(2006)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三層次: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分析台灣四大報,將2010年11月18日至2010年11月24日的《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以及《蘋果日報》作為分析文本,企圖找出楊淑君事件相關新聞其背後隱含的話語秩序與社會結構。   本研究發現,楊淑君事件引發媒體與民眾爭議的主要原因為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以及運動精神之意識形態。但主要的社會結構還是以國族意識形態為主軸。   首先,以社會事件層面來看,楊淑君事件具體呈現在仇韓、仇中等行動的社會事件為,媒體再現之我國國人反應,以及中、韓形象,同時,媒體在書寫楊淑君時特別加以著墨;第二層次的社會事件則呈現於政治鬥爭、運動爭議到國族戰爭與國族英雄的錯置等方面,其中運動新聞與戰爭詞彙的構連可視為是穩定的話語秩序,楊淑君事件的爭議性也使得它從運動新聞跨足到政治新聞,政治與運動的新聞互為文本;最後的社會結構大致分為運動精神的意識形態與國族意識形態,運動精神為深層的社會結構,根深蒂固於大眾的心中,如公平、公正、遵守規則等價值觀,楊淑君事件的陰謀論明顯與這些運動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引發外界關注,再者,楊淑君事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更是使得媒體與大眾不斷討論,進而產生前述的具體社會事件與社會實踐。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大眾傳播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N0697120180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7120180%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5236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楊淑君事件zh_TW
dc.subject黑襪事件zh_TW
dc.subject國族意識形態zh_TW
dc.subject批判話語分析zh_TW
dc.title2010年楊淑君事件的批判話語分析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712018001.pdf
Size:
1.72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