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
dc.contributor | 郭禎祥 | zh_TW |
dc.contributor | GUO,ZHEN-XIA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玉山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N,YU-SHA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0T02:23:34Z | |
dc.date.available | 2003-07-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0T02:23:34Z | |
dc.date.issued | 1990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繪畫是記號性功能的一種形式, 它被看做象征游戲和心理意象之間的中介。」這是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 繪畫在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的定位。本論文主要透過皮 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與其他學者有關兒童繪畫發展之研究, 相互印證, 試圖發現兒童 繪畫發展的心理現象, 以做為藝術教育之參考。全文分為七章加以探討, 以達到下列 之目的: 1.究明兒童認知發展之基本概念、歷程、特徵及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2.探討當代學者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的方法、特徵與過程以及其研究取向。 3.比較分析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歷程之關系, 藉以詮釋兒童繪畫發展之過程 , 釐清我們的概念。 4.檢視當前我國兒童藝術教育現況, 并將探討的結果作為課程及實際教學的理論根據 , 以便提供修訂課程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 1.皮亞傑認知發展基本概念: 「基模、同化、調適、平衡、適應、運思」, 相互之間 構成密不可分的關系, 形成詮釋兒童認知發展的完整體系并以交互使用論, 詮釋認知 發展。 2.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以年齡來界定, 具有連續性、階段性, 發展具有漸次生成理 論的特徵。 3.兒童繪畫發展研究, 早期學者著重作品形式分析, 羅恩斐爾采取創造性取向的觀點 , 主張由內而外的自然發展; 艾斯納采取品質美感取向, 發展不是自動成熟的結果, 有賴於教育來促進; 葛德納以認知與情感之發展出發, 著重符號象徵系統, 媒介, 美 學感受性與創造性的分析研究。 4.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可做為兒童繪畫發展的研究的參考架構, 當今藝術教育理論皆 受其影響。 5.我國當前美術教育中, 學前教育宜著重自發性, 國民小學宜著重創造性并輔以鑑賞 教學, 國民中學應著重藝術品質的培養, 而整個教育體系中應采取DBAE之課程結構, 順應兒童身心發展, 編制完整體系的教材教法, 教學才有效果。 綜合前面所述, 當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之編制, 應顧及各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 并綜 合當代兒童繪畫發展研究取向, 編制連續性, 系統性課程, 積極培養各級學校藝術學 科之師資, 以發揮藝術教育之功能。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美術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78NTNU2233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78NTNU2233002%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3922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皮亞傑 | zh_TW |
dc.subject | 認知發展理論 | zh_TW |
dc.subject | 繪畫發展 | zh_TW |
dc.subject | 藝術教育 | zh_TW |
dc.subject | DBAE | en_US |
dc.title |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