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北角岬灣海灘地形變動特性分析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8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海灘地形平衡是海岸作用力與沉積物搬運間的交互作用結果,在探討海灘的平衡狀態時須同時考慮海灘的型態及變化過程。岬灣海灘由於地形特性使得海岸地形較為穩定,人工岬灣理論即是利用此特性提出可建造工程結構物形成人工岬灣以達到保護海岸的目的。臺灣東北角海岸由於地理位置因素在夏秋兩季時極易遭受颱風侵襲,使該區域的海灘經常遭遇嚴重侵蝕,人工岬灣理論是否適用於當地仍需更多田野資料進一步的驗證。
本研究以金沙灣海灘、外澳海灘、小澳海灘作為研究區,三座海灘中除了小澳海灘鄰近無人工結構物外,金沙灣海灘及外澳海灘分別受鄰近人工結構物影響。金沙灣海灘曾因海灘北側和美漁港防波堤擴建規劃不當,導致金沙灣海灘侵蝕;外澳海灘則是因為烏石漁港防波堤的興建,使得靠近漁港防波堤的南側海灘逐漸向海堆積形成一新的岬灣地形。本研究藉由1996年至2017年的衛星影像濱線判釋近二十年的濱線變遷以及用RTK-GPS至各研究區進行為期一年以上,每兩個月一次的海灘地形監測,觀察人工結構物介入、不同季節及颱風侵襲對海灘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東北角岬灣海灘長期濱線變遷在人工結構物興建後地形有大幅度的變動,但幾年後地形變動趨緩,目前三座海灘地形變動已趨於穩定。在地形監測的結果中,海灘地形變動主要受不同季節的波浪條件以及颱風事件影響,且在觀測期間內整年的海灘地形變動過程可分為堆積期(10月~隔年7月)與侵蝕期(7月~10月)。雖然在濱線變遷及東北角地形變動過程的監測中顯示三座海灘已呈現穩定態平衡狀態,但外澳海灘的沉積物總量變遷仍在持續增積。從外澳海灘的人工岬灣案例可以發現,雖然當地經常遭受颱風侵襲,但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其地形變動仍符合人工岬灣理論。
Description
Keywords
岬灣海灘, 濱線變遷判釋, 海灘地形監測, RTK-GPS, 東北角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