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遊樂型鬼屋的消費空間與恐怖體驗
Abstract
近幾年來,一些娛樂機構開始製作「遊樂型鬼屋」,開創了早期附屬於遊樂園或學校裡的「遊樂型鬼屋」的新版圖,不但帶起絡繹不絕的人潮也吸引了媒體的目光,而這股流行現象,也轉變了原本附屬於遊樂園的鬼屋型態,遊樂園進而將鬼屋視為主要商品打造宣傳,使鬼屋不再是附屬品,成為另一個主題樂園。隨著新形態「遊樂型鬼屋」的興起,一些旅遊網站上開始出現「遊樂型鬼屋」的相關資訊,尤其大部分的「遊樂型鬼屋」皆於暑假期間推出,因此許多旅客到外縣市出遊時,也會將「遊樂型鬼屋」納為遊玩的景點,並且帶著本身既存的觀光凝視去體驗,「遊樂型鬼屋」便成為另類的觀光勝地之一。
而娛樂機構之所以會有製作「遊樂型鬼屋」的發想,是由於今日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體驗經濟」與「空間消費」的時代。二者分別代表著「體驗」與「空間」皆已成為扣連消費過程中重要的消費素材,甚至可以結合成主要的經濟商品,遊樂型鬼屋著實體現了其中的消費型態與經濟價值。然而,遊樂型鬼屋的空間與一般消費空間不同,它建構給遊客的觀光意象是恐怖的,提供的是令人感到「驚悚可怕」的消費氛圍,有別於其他例如咖啡廳、書店等消費空間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為一初探性研究,試圖找出遊樂型鬼屋消費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研究者於結論中試圖做一個有系統的整合,整理與歸納出恐怖文本與遊樂型鬼屋之間的互文性,參與遊樂型鬼屋的遊客透過恐怖文本中的觀賞經驗,建構了中的恐怖意象,這個恐怖意象所迎合與最終呈現的目標是遊樂型鬼屋的觀光凝視。因此,遊樂型鬼屋會引用恐怖文本中經常被使用的元素去創造情境。恐怖文本的閱聽人與遊樂型鬼屋遊客追求的是恐怖的想像,他們抱著「被嚇」的期待,會以「自己有沒有被嚇到」作為評價遊樂型鬼屋的準則。遊樂型鬼屋的遊客對於恐怖感的慾求是難以滿足的,他們會不停的主動追尋更具恐怖快感的恐怖文本,是一種施虐與受虐的消費行為。遊客在遊樂型鬼屋內的展演是認同性別政治的一種操演,是「刻意的」表現,不論是內鬼或是進入體驗的遊客,都共享著同一套社會建構下的性別化腳本,女性遊客會展現懼怕和被保護的需要,男性遊客則是展現無懼和保護的能力。然而,內鬼們心中依據的腳本是沒有男同性戀者的角色的,因此,男同性戀者的展演是角色的模糊化。
Description
Keywords
消費空間, 觀光凝視, 娛樂性恐懼, 體驗經濟, 劇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