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幻覺與幻象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1998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一、 研究動機: 從事藝術工作也就是從事「美」的工作。「真、善、美」的概念由來已久。在西方,亞里斯多德已經開始把這三者聯繫起來比較研究。在我國,孟子的著作中就有了真、善、美相互關係觀念的萌芽。中國人常把這三者的統一作為人們追求的一種良好的品行境界與生活目標,同時還把它們作為衡量藝術的尺標。這三者看似為三個不同範疇的人生哲學,但推論下來終究脫離不了美的範疇;這三者其實是美的一體三面。 美的東西一般總是真的。假的東西,通常是不美的。一朵絹作的花,雖非真的花,卻能達到亂真的程度。它讓人產生藝術幻覺(the illusion of art),把它當作有生命的花,表現了藝術家真正的才華,所以絹花是美的。其美不是因為它假,而是因為它真。一個虛偽、奸詐,滿口仁義道德、舌燦蓮花,卻作惡多端的人,其心靈是不會令人感到美的。一個美的心靈,首先必須是真誠的心靈。 再說美的東西,應該是善的。惡的東西,如施展權術、玩弄詭計、損人利己、枉顧道義,這樣的人其心靈也不會有人稱之為美的。一個美的心靈,應處處關心周遭環境的人、事、時、地、物。 試想一個對象若能達到「至真」、「至善」,能說它不美嗎?筆者以「真」為出發點,將畫家追求的真實分為兩類:一是視覺上的真實,或稱之為藝術的「幻覺」(illusion);一是心裡上的真實,或稱之為藝術的「幻象」(vision)。 幻覺與幻象在中文的解釋上似乎頗為雷同;但從英文上來解讀就可明瞭其相異之處。事實上,兩者在繪畫的本質及形式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簡單地說: 幻覺(illusion)——是一個模仿自然的過程,遠從五千年前的埃及人開始,人們便思索著如何將“知道的”和“看到的”做一個連結,期在二度空間中表現出三度空間的效果。 幻象(vision)——這個名詞是由象徵主義畫家賀東(Odilon Redon)所提出的,則是較屬於精神幻想的層次。畫家意在畫布上呈現其內心的世界,方法上不合邏輯的情形很多,但是對於幻覺的手法也可能同時使用。所以兩者在繪畫形式的應用有其相通之處,但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就筆者而言,在畫面上表現幻覺的訓練(包括透視、造型、色彩、調子等)已約有十年的歷程,直到大學時期真正接觸藝術史,才發現自己比較傾向可以表現心裡狀態的繪畫,即追求內心的真實,而對幻想成份高的畫派感到興趣,如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進入研究所後,自然地走向這方面的研究以期對創作有所助益。 二、 研究目的: 希望能釐清幻覺與幻象本質上的差異以及略有重疊的 部份。繼而引申發展為筆者目前從事的畢業畫展創作專題——“以女性角度看台灣女性”,其中便大膽地採用幻象畫的手法來抒發筆者欲表現、傳達的主旨。或許看法趨於主觀,但是站在一個創作者的立場,本論文的目標是將筆者這兩年的研究做一個註腳,並提供給觀者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三、 研究方法: 現代藝術家「不用扮演敘述者、傳道人或教化家的角 色。」(註一),而只是忠實地表現自我。在這多元化的世界裡,筆者萃取藝術中兩個單純的元素加以分析、比較。文中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而是用樸實的方式加以說明。正如宮布利希(Ernst Gombrich)所言:我們可以辨識藝術裡的卓越性,而這種辨識與我們個人好惡無關。我們可以喜歡拉斐爾而討厭魯本斯;或正好反過來。但卻不能否認他們都是頂尖的大師。(註二) 在解釋“幻覺”與“幻象”部份,筆者採用美術史上的例子輔證。基本上筆者認為在幻覺的解釋、分析上比較容易採證,因為美術史上大部分的時期都是在解決——模仿自然——這個難題。至於幻象部份,筆者大膽採用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作為輔證,因為這兩個畫派可謂是畫家個人純粹的心裡狀態與精神的展現,可為是最具有幻想意味濃厚的兩個畫派。 四、 文獻資料與圖錄 本論文的文獻資料依性質不同分為四大類: (1) 專論(西文)——主要討論藝術與幻覺及幻象的關係之叢書。 (2) 單獨的美術史介紹(西文)——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的介紹。 (3) 通史與美學介紹(中文)——全盤介紹西洋美術史與基本的美學介紹。 (4) 女性主義文學(中文) 前半部討論幻覺與幻象部份,若非必要,否則限於版面僅選擇列出較重要並具代表性的畫作插圖;至於後半部筆者繪畫創作的部份,基於作品創作的介紹,將一一列出畫作詳加解說以符合創作論文之需要。

Description

Keywords

藝術, 幻覺, 幻象, illusion, vision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