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日初台灣傳統文人的小說接受與創作─一個儒教視角的考察

dc.contributor許俊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建男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8-29T08:38:25Z
dc.date.available2010-7-12
dc.date.available2019-08-29T08:38:25Z
dc.date.issued2010
dc.description.abstract  此篇論文主要透過清末日初文人士紳的小說接受和創作情形,來釐析儒教價值觀與近代台灣小說的關係。主論分有三章,分別從社會文化條件、文人士紳的地方教化實踐,以及日本殖民者的儒教移植三個面向切入探討。   在首章─移墾儒教社會的小說形塑,筆者主要探討清代台灣移墾的社會風尚與儒教文化意識對小說發展的影響,並具體考察小說的移墾社會傳播形態。   在次章─文人士紳的「在地性」與小說接受,主要透過考察文人士紳的地方教化權力和實踐與其小說接受之關係,來探討儒教價值對小說發展的影響。筆者首先探述士紳的地方性內涵及文教活動,再進一步考察士紳的小說接受心理以及閱讀情形,以檢視體現在士紳地方教化活動的儒教價值對小說的影響。   在終章─殖民儒教的移植與近代台灣報刊小說的發生,主要透過傳統文人對時局的肆應,以記者的身分進行報刊小說之創作,來探討在殖民者天皇國體儒教價值的移植和漢文文化統合的背景下,近代台灣報刊小說的發生內涵。   藉以文人士紳的傳統小說接受與近代報刊小說創作作為探究主題,對於台灣小說起源的整體性,我們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台灣小說乃是從移墾儒教社會孕育而生,儒教重道德教化、勸善懲惡的文學價值觀念,強烈影響、制約著小說的發展。這一印跡,乃透過清末和日治初期文人士紳的小說接受,以及肆應時局變動下的報刊小說創作所顯現出來。然則,在教化價值之下,亦隱含著文人士紳對小說藝術性的娛情感動,文人士紳對「非正統」的通俗小說這一複雜心理,正適足代表了儒教社會小說存在和發展的曲折形態。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台灣語文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694260123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4260123%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3301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清末日初zh_TW
dc.subject儒教zh_TW
dc.subject小說接受zh_TW
dc.subject報刊小說zh_TW
dc.subject勸善懲惡zh_TW
dc.subject文人士紳zh_TW
dc.title清末日初台灣傳統文人的小說接受與創作─一個儒教視角的考察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