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在台灣的傳入與發展:以早期學習環境與李金土、司徒興城、楊子賢等前輩為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8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小提琴這樣樂器的發展源自於歐洲,而後經過文化的傳承,開始普及於全世界,而台灣在何時有小提琴的身影、從何處傳來、傳來之後又是如何發展,均是本論文討論的內容之一。
目前在台灣,想要接觸到小提琴,是件容易的事情。許多父母親讓孩子們學習小提琴、欣賞小提琴演奏會、購買小提琴唱片等。然而,早在日治時期物資缺乏的年代中,能聽到小提琴演奏就是件困難的事,當然更不用說學習或是演奏。但隨著日本政府的大力提倡西式教育及台灣民眾的經濟水準提高,因此造就了第一位屬於台灣本土的小提琴教育家-張福興,而後陸續有多位的台灣小提琴人才,依循前人的腳步紛紛前往日本求學,其中有柯丁丑、李金土等人。這些日治時期所訓練出的人才,不僅在當時是推動小提琴最重要的推手外,在台灣光復,甚至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均是當時音樂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隨著政局轉換,台灣的小提琴界也隨之改變,大批的大陸音樂家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其中包括小提琴演奏家,著名的有戴粹倫、康謳、司徒興城等人,他們的到來深遠影響台灣未來西式音樂的走向,並大大提升了台灣小提琴學子們的技巧與演奏水準,當然這也造就出新一批的台灣本土小提琴演奏兼教育家,如李淑德、楊子賢、林東哲等人。台灣小提琴發展就在這永續的傳承之下,逐漸踏上國際舞台,看到諸多優秀台灣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出,我們仍不要忘了這都是前輩們一點一滴所累積起來的成就,這樣的歷史與經驗是需要被保存與傳承的,這樣西式樂器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並且茁壯,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回顧與探討的。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續論之外,第二章陳述日治時期及光復後,小提琴在台灣的發展,從學習環境的變遷,如學校機構成立音樂系,到社會團體成立,如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台灣文化協進會成立,皆讓小提琴在台灣的發展蓬勃起來。筆者再從小提琴音樂會中去觀察整體水準,無論國外演奏家、曲目豐富性及演奏場地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究竟的地方。在第三章中,筆者分別從三個時間點找出其代表人物,分別是日治時台灣第一位以小提琴主修留日的李金土,國民政府遷台時全能弦樂教育家司徒興城,以及六Ο年代時台灣新一代本土師資,並且堪稱台灣教學資歷最久的教育家楊子賢。從這三位小提琴教育家的身上去觀察其成長之環境變遷與習琴過程,並探究三位對於台灣小提琴界之影響;最後一章為結論,對於上述幾章不足之處作些許補充,並以小提琴發展至今之現象,期許未來有更寬廣的一片天。
Description
Keywords
小提琴, 台灣, 小提琴發展, 李金土, 司徒興城, 楊子賢, violin, taiwan, violin development, Li jin-tu, Sih Tu sing-cheng, Yang zih-s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