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新社部落生活空間資源之利用、變遷與再發現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8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研究嘗試以地理學的角度,勾畫新社部落生活空間資源使用的多元性,及其文化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並以1968年台11線濱海公路的開通作為「事件」,來觀察部落的轉變。 透過各章節的論述,可知新社部落原為一較封閉的原初豐裕社會,族人抱持著虔敬的心,在山野、溪澗與大海間採摘自然萬物,樂於分享與服務,社會關係緊密,幾乎自給自足。1968年台11線濱海公路開通,部落快速納入台灣經濟體系,衝擊了新社部落的文化與生態;但隨著納入台灣整體經濟與社會的時間愈久,族人愈益理解自由經濟的邏輯,市場經濟的交換開放而活絡。近十數年來,新社香蕉絲編織文化的再發明,是當地納入台灣整體社會和經濟數十年後,開始形成的自主性自我保護。其動機不僅和族群意識的覺醒有關,亦因族人對貨幣經濟邏輯的掌握度提高,才能在文化結構中選取具有市場經濟潛力的香蕉絲織物,並提升到上層的市場經濟層面,進行再發明。 在這樣的文化抵抗過程中,我們看到:文化與環境的關係,不是固著或單向的支配模式,而是不斷的雙向回饋;自然環境提供生養的資源孕育人群與文化,族群文化的深層內涵,亦可藉由技術/技藝形成不斷的調適與創造。在實踐過程中,持續詮釋自身文化的意義,甚至改變所處的環境。因此我們得知,文化與環境之間,是一種創造性的適應過程,是相互流動、推進的人地關係。

Description

Keywords

自然資源, 部落地圖, 採獵文化, 生活變遷, 傳統編織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