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
dc.contributor | 苑寶貞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湘筑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8-28T04:36:50Z | |
dc.date.available | 2003-07-01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28T04:36:50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在於初探幼兒攻擊行為的表現方式、被攻擊者的反應方式及攻擊行為在幼稚園的情境脈絡下如何發生?並探討教師的角色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及高攻擊性幼兒的社會互動情況。 本研究採自然情境參與觀察的方式,進入心心幼稚園的中浣熊班觀察。過程中以「錄音」、「訪談」、「文件蒐集」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將資料加以分析與統整。 茲簡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一、 幼兒攻擊行為的表現方式可大致分為三種: (一) 肢體攻擊:中班幼兒已出現拍打、踢、搶、捶、推、抓髮及以物打人之動作。 (二) 口語攻擊:又可分為「以代名詞罵人」、「以一連串字句訓人」及「嘲笑」三種情況。 (三) 情感孤立:中班幼兒已會利用同儕團體的力量去孤立他人的友誼範圍,造成他人的情緒傷害。 二、 被攻擊者的反應方式可大致歸為四種: (一) 還擊:只是還擊常無法解決幼兒之間的糾紛。 (二) 告狀:除了以口語向老師告狀外,幼兒也會以眼神或受攻擊的肢體做出「眼神告狀」及「肢體告狀」。 (三) 消極接受:默默的接受打與罵。 (四) 積極解決衝突:「準」被攻擊者以他們特有的人際技巧,化解掉可能會被攻擊的情境。 此外,旁觀者的介入,有時也會改變攻擊事件的後續發展。 三、 不同情境與幼兒攻擊行為的關係: (一) 各種學習活動時段的攻擊表現:當老師所安排的課程活動較緊湊,幼兒會因專注於活動而少有攻擊行為。若有攻擊行為出現,通常發生於課程中工具的分配不均與使用不當。 (二) 不同銜接時段的攻擊表現:「排隊」時,幼兒常因爭著排第一位而發生攻擊;用完「點心」時的等待空檔,幼兒很容易因無所事事而有打鬧與爭執;「自由活動」時,幼兒常因不願分享玩具而出現攻擊行為。 (三) 新情境與幼兒之攻擊行為:當新的玩具出現時,幼兒很容易因爭奪玩具而有攻擊行為,當隊伍有新的排法出現時,幼兒也會因搞不清楚狀況而有爭吵、推打之狀況發生。 四、 教師角色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 浣熊班由楊老師獨自帶班,在觀察的這段時間,楊老師請產假45天,由林老師代課。觀察發現:兩位老師的教室規範以及對攻擊事件的處理方式,常對幼兒的攻擊文化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五、 攻擊頻率較高的兩位幼兒之發現: 兩位幼兒顯著的攻擊行為似乎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較多,一位是來自於極端被寵的家庭,一位是來自於家庭環境不利的背景,這兩位幼兒攻擊他人的背後動機也不同,一位是因自我中心思考較強,因不願分享而出現攻擊行為,一位則是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有攻擊行為。這兩位高攻擊幼兒卻有不同的同儕社會地位,探討後發現:幼兒本身的因素及老師無意中為幼兒建立的人際關係可能是造成差異的主因。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N200200003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2000032%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7194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幼兒攻擊行為 | zh_TW |
dc.title | 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