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獎的時代意義--台北獎獎項機制與預期成效關係之探討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3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八、九○年代為台灣社會、經濟變遷最快速的時期,筆者身為在台灣的首善之都--台北市--成長,自然會對台北市的各種變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文化活動方面。「台北獎」為台北市最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動之一,在時間軸上橫跨八○、九○年代,地緣上為台北市文化變遷代表性的指標之一。因此,「台北獎」對於深入瞭解台北市文化活動的目的而言,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文獻探討,2.比較分析,3.量化統計。在微觀方面,藉由檢視歷屆台北獎中的各項要素,如展覽宗旨、組織發展、運作方式、評審制度與展覽機制的演變。在巨觀方面,藉由歸納整理八○、九○年代整體台灣文化活動的變遷與趨勢,以及分析比較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其他獎展、台北地區其他著名的獎展與台北市以外的台灣地區之著名獎展之間的機制與結構差異,企圖對「台北獎」進行綜合時間、空間與獎項間等多方面的審視、瞭解與分析。
此一主題在資料收集上較為困難,主因為目前尚未有類似主題的相關研究文獻。因此,除了第一手資料,如各屆展覽專輯、相關藝文網站與相關活動報導之外,只能參考其他極少數的評論性文章。此外,囿於筆者個人所學,加上為了避免研究主題的模糊,因此專注於獎項機制的制度與結構來著手進行研究,對於涉及作品本身的美學層次的部份與關於藝術評論的部份,則不在本研究的範圍之內。
本研究的架構上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八○年代以後台灣美術發展概況〉為研究背景的介紹;第三章〈台北獎的歷史發展與源流〉、第四章〈台北獎的預期成效與作品類別、作品評論分析〉與第五章〈台北獎得獎的主客觀因素〉則將「台北獎」從機制與結構等各種角度進行詳盡與更深入的分析討論。在第六章〈台北獎與其他展覽機制之比較〉中,更進一步地擴大分析比較的對象,將「台北獎」與相似性質的「高雄獎」,不同性質的「省展」、「申請展」,以及新興的「台新獎」、「C02台灣前衛文件展」作機制與結構方面的比較與討論。最後在第七章的〈結論〉中,綜合並歸納上述各方面的分析結果,認為「台北獎」若欲達成其預期成效,必須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轉型與舉辦回顧展等,並且建議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中成立一常設單位,專門負責「台北獎」的所有相關事宜以達成「台北獎」特有經驗之傳承。同時,透過朝雙年展模式之轉型更可以重新定位其獨有之台北市本土藝術價值與建構嶄新之時代意義。
Description
Keywords
台北獎, 台北市美展, 台北美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