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晚景-表現悲憫情懷的人物繪畫創作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悲憫的情懷可以提煉人心.因為人生無常,各種打擊隨時迎面而來, 人活在精神物慾糾葛交織的世界裡,必得承受有形無形許許多多的壓力。 這些現實的感覺,點點滴滴融入人的生命意識裡,隨著年歲增長及心智成 熟,積存至一定密度,往往藉由悲情中的成份要素,得以洗滌翻視心靈積 沈的種種失意和苦痛。每個人對自己心靈感受的壓力,通常可以深切體會 ,甚且有別人不苦,唯我獨苦之覺,因而孤獨恐懼。相對的,他人的苦痛 卻無法感同身受,除非透過某種精神的交流,精神的互通,也才深切體會 到別人內心亦有傷痛悲意,即「心有戚戚焉」之共鳴現象。人世間有此相 互認同感,掃除彼此的孤獨恐懼,心靈因而安定自在,更能發揮生命力。 至於何種訊息交流,如何精神互通?平日慣用的語言,因是一種訊息,卻 較簡單粗陋,若藉更複雜精密的傳達方式,交流更順暢無阻,譬如種種形 式的藝術。而繪畫──造型色彩的組合,是極普遍的一種心靈交流方式。 有能力接收複雜精 人,他即能因吸收悲情要素中的豐富滋味,而產生美 感。而在眾多的繪畫門類當中,人物畫是最直接,也最適合用來表現人類 本身和人生的種種問題。人物畫的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同樣是以人物做 為 顗穛{內涵或傳達功能的不同,而有所謂肖像畫(Portrait)、人體畫 (Nude)、歷史畫(History@畫(Bambocciata)、風俗畫(Cari- cature)等多種不同的類別。 本研究表現範圍,則不分時代、不分流 派、不分類別,純粹站在創作的角度,以作品本身的題材、內容、形式等 為考量,摘選西洋繪畫史上「以描寫底層社會的卑微人物為主,且具有悲 情特質」的代表性作品,經由欣賞的過程,進而探討其不同的表現心態、 手法、和機能。@ 其次,試就長久以來所感動與關懷的老人題材,從社 會學及心理學的角度,做進一步的理解與探討,以期做為創作表現上的參 考及更有力的依據,藉此反映筆者對現代底層社會及人生的關注。本次以 「失落的晚景」──表現悲憫情懷的人物繪畫創作,是帶著同情關懷的心 情出發,旨在透過人物外表的神形,傳達內心的感知。基本上,雖然是關 心社會,表現人生為訴求,但不帶任何諷刺性、批判性的意圖與手法。

Description

Keywords

失落晚景, 悲憫情懷, 人物, 繪畫, Losing Aged, Figures, Painting Creation, Piteous Mind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