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柴山生態‧水墨創作研究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2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論文提要: 後現代主義中的幾個重要觀點之一:「尊重各族群的」-其象徵藝術創作就是要表現自我的族群、自我的出處、自我的所愛-而從地球→台灣→高雄→柴山,是我族群的出處,亦為我所愛;「解構的後現代主義」中的「生態的」後現代主義-則傳達出生態保護的觀念-而本創作即是要凸顯柴山的生態所面臨的問題與保育的方向;以及表達人類對生命充滿樂觀與希望的期盼-柴山的居民、花草林木、獼猴、鳥獸、昆蟲無不處處生氣盎然,樂觀積極,努力奮鬥。是促使筆者思考藝術創作重要的幾個背景觀念。 基於此,以下即就本次的創作研究架構作一簡述,在研究範圍上涵蓋: 一、思想理論之研究- 原鄉‧柴山生態藝術之創作理念乃是1.眾生皆平等2.生態保育的藝術觀3.順應後現代藝術趨勢之創作。中國人講道,而道的立場是「物無貴賤」。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之可靠性令人存疑,它以人的觀點看世界的謬誤,使得原本存在華人觀念中的眾生皆平等的思想因而逐漸淡化。「人本主義思想」是莊子所認為的「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看待生命要忘記自己是「人」,非以自我為主的觀點出發,而是「眾生皆平等」!若分析人類與柴山生物的關係可知-登山者是充滿西方之「人本主義」的思想的!事實上,猴群及山上所有的生物才是柴山的「原住者」,「後來者」的人類應尊重牠們! 泰國發生稻熱病,卻在印度原生稻中找到抗稻熱病的基因。說明了糧食多樣性的重要。生命同源孰優孰劣互相牽動,物種復育與保護生態使物種多樣性及保存較完整, 生態保育的藝術觀即是基於此觀點而創作。 從二十世紀藝術思潮的探索與影響發現,現代主義源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以科學的觀點來解釋物種進步的過程。人們樂觀的認為推翻過去就是一種進步,未來一定會更好。對藝術界來說進步的意義就是脫離學院派傳統的手法,發揮創造力,創造新形式的藝術。但是1980年代起,藝術界出現強烈要求結束實驗這種呼聲,多元文化主義成為後現代的重要觀點。後現代主義,包含如「多元的」、「非精英主義的」、「自由的」、「尊重各族群的」、「男女平等的」、「協助弱勢族群」,藝術逐漸民主化,進而從菁英主義中跳脫出來。 柴山與麥氏的人文歷史淵源的研究方面-包括麥氏與柴山的淵源、柴山的由來、柴山的地形景觀、野生動植物、柴山的問題等。 二、水墨畫表現問題的探討與實踐- 研究長久以來關於水墨畫的迷思-1.筆-無筆又如何?無筆該如何?有筆觸無線條是否可行?中國畫一定要有墨嗎?若不用墨是否會變成水彩畫?不斷地試驗、改良紙的成分,是否將失去宣紙的特質?以及對水墨畫中之「留白」的探討。創作時致力研究者:水墨畫中的缺席者-質感,屬於繪畫性非線條性的。研究歷代畫家對樹的質感之處理與筆者的處理方式;歷代畫家對猴子的質感之處理。 三、實際的作品創作之研究分析- 分析歷代畫家對於樹之質感、猿猴皮毛之質感的處理方式,闡述筆者對於兩者的研究與處理方式,並對作品色彩應如何呈現多所思考。歷來畫猿猴的作品並不多見,且觀乎其畫法幾乎如出一輒。除了研究古法畫猿猴、並加以臨摹之外。筆者亦經常至柴山拍攝柴山獼猴,研究其與他處之猿猴不同之處,發現柴山獼猴之皮毛較短而貼身。然後再多方嚐試表現其質感的方法。在色彩方面,傳統水墨畫由於受到文人畫之影響,色彩上講究淡雅、含蓄。然而本次創作要表現的是專屬於台灣島上的、充滿活潑奮發之精神與生機蓬勃的森林之色彩。因此在表現植物之色彩時,選擇使用鄭善禧老師所常用的「綠」,那是一種台灣所有,四季皆然的綠,我們也可以稱它為「福爾摩沙之綠」!

Description

Keywords

水墨畫, 柴山生態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