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對全球化的回應-以嘉義縣布袋鎮為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0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文以「全球化理論」為主要研究概念,以嘉義縣布袋鎮為個案,並以鄉村產業的「商品服務範圍」為指標,探討台灣鄉村產業在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歷程。 布袋鎮農業生產活動的變遷方面,農作物組合由多種作物組合轉變為二種作物組合,農作物由高雜異度轉變成低雜異度,但稻米一直是最主要的作物。漁業生產活動的變遷方面,自民國55年開始,布袋鎮養殖漁業人數開始大於漁撈業人數,沿近海漁業逐漸萎縮,養殖漁業已成為當地最主要的漁業活動。民國90年以後,有少數漁撈業者轉型為觀光漁筏業。布袋鎮鹽業生產活動的變遷,以往著重在「鹽」單一產品的生產。在民國80年代,受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台鹽除了繼續生產曬鹽外,積極轉型與多元化經營,以求永續發展。民國90年布袋鹽場關廠後,轉型為「生技三廠」,該廠是目前台塩公司精緻化商品之生產地。 布袋鎮農業經營變遷方面,作物種類由以往稻米、甘藷為主,轉變為稻米、蔬菜為主。經營型態由以往兩期作田、單期作田及三年輪作田,轉變為兩期作田、單期作田、三年二輪作田及溫室蝴蝶蘭的培育。在農產品服務範圍方面,早期受到農產規模小,且中山高速公路尚未興建,故布袋鎮農產品以嘉義、雲林及台南縣為主要銷售市場區。民國60年以後,農作物仍以國內為主要市場區,但具市場競爭力的新型態商品-蝴蝶蘭的銷售範圍已擴大到歐、美、日、韓..等海外市場。 布袋鎮漁業經營變遷方面,淡、鹹水養殖業由原本吳郭魚、虱目魚、鰻魚的養殖,增加白蝦、吳郭魚苗、龍膽石斑魚苗的培育。養殖業逐漸走向高技術、低成本的培育方式。海面養殖業受沿岸海水污染嚴重,原以養殖牡蠣為主文蛤為輔,今日只剩牡蠣養殖。漁撈業一直以沿、近海漁業為主,早期以無動力竹筏,在沿、近岸一帶從事捕撈中大型魚與蝦蟹類為主,現今以機動單船拖網漁筏,捕撈底棲性蝦蟹類、雜魚居多。民國90年以後,有少部份漁撈業轉型為經營觀光漁筏業,提供遊客生態旅遊的行程。水產品服務的範圍,淡、鹹水及海面養殖水產品銷售範圍以嘉義、雲林、台南地區為主,民國60年以後,銷售範圍擴及全台灣,其中鰻魚、龍膽石斑魚苗更銷往日本、東南亞地區。至於漁撈業魚貨,以往銷售方式以「生產地魚市場拍賣」、「港邊交易」為主,民國80年以後,除了上述銷售方式外,布袋魚市場的承銷商也提供幫忙遊客競標魚貨的服務。且民國90年以後,漁撈業轉型的觀光漁筏,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 布袋產鹽方式是以人工曬鹽為主,鹽工以生產曬鹽為主,至於曬鹽的加工、產製部分則由台鹽負責。民國80年代起,布袋鹽場(生技三廠)陸續積極開發與推出和「鹽」相關的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受到國際低價粗鹽的衝擊,唯有積極轉型,朝多元化發展,才能永續經營。但轉型後的台鹽,不斷裁減鹽工,使台鹽與布袋居民的關係更加疏離。在鹽品的銷售範圍方面,自民國64年後,布袋洗滌鹽工廠所生產之洗滌鹽,就只供內銷為主。轉型後的布袋鹽廠(生技三廠)生產與販售台鹽精緻化商品,全力發展精緻及觀光休閒產業,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創造出更多的產值與營收。 鄉村產業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布袋鎮業者經過調適與轉型,新型態經營方式與商品陸續出現,如溫室蝴蝶蘭的栽培、高獲利石斑魚魚苗的培育、觀光漁筏業的興起、台鹽生技三廠及生技商店的成立..等。上述布袋鎮新商品的銷售範圍,已由原本國內市場擴及歐、美、日、韓、中國、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因此,布袋鎮鄉村產業面對全球化的回應方式是-選擇新型態商品的經營。新型態商品的出現並融合在地特色,讓鄉村產業能在經濟自由化的洪流中,獨樹一格並創造出自己獨有的產業文化。 嘉義縣布袋鎮在面臨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有些農民維持原有經營型態;有些則採取休耕、休漁..等消極方式因應。但有些農民卻積極面對挑戰,融合在地文化特色,將傳統農、漁、鹽業轉型為精緻與觀光休閒產業的經營型態,創造出更多的產值,再創鄉村產業新風華。

Description

Keywords

全球化, 布袋鎮, 鄉村產業, 產業轉型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