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落送數量與排列對於杜鵑颱風(2015)模擬的影響

dc.contributor簡芳菁zh_TW
dc.contributorChien, Fang-Ch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蔡杰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Tsai, Chieg-Mi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3-12-08T07:55:11Z
dc.date.available2025-09-19
dc.date.available2023-12-08T07:55:11Z
dc.date.issued2022
dc.description.abstract杜鵑(Dujuan)颱風於 2015 年 9 月 20 日形成,並於 28 日登陸台灣,經過中 央山脈後路徑向南偏移再往北進行。27 日飛機偵察及投落送觀測實驗 (Dropwindsonde Observation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 ;DOTSTAR),又名追風計畫以「全球定位衛星投落送」(GPS Dropsonde)進行飛機觀測。本研究採用 NCEP 之 GFS 全球模式初始場資料進行 數值模擬實驗,並利用 WRF 模式以及 3DVAR 資料同化方式針對杜鵑颱風進行模 擬,除了投落送觀測資料之外,還另外以 Bogus 虛擬渦漩強化後的初始場作為 虛擬投落送並以不同的數量以及排列共設計了 8 組實驗,藉以探討投落送位置 以及數量對於杜鵑颱風模擬的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投落送同化個數為 14 個的真實投落送 Real Drop 組與其相同 經緯度但投落送資料取自於渦漩初始化後的初始場的 Sim Drop 組,兩組表現上 不只颱風模擬路徑較為偏北以及颱風模擬強度上皆弱於觀測,所以另外設計了 也為強化後初始場而取得的虛擬投落送且數量分別為 26 個的 Bogus Drop1、32 個 Bogus Drop2 組別,根據此結果探討投送送的數量以及排列對於杜鵑颱風路 徑的影響,利用 500 hPa 以及 850 hPa 的駛流場分析出 Real Drop 有更多往北 的向量,而進一步發現垂直結構上的不對稱為影響杜鵑颱風路徑之關鍵因素。此外,使用 Bogus Drop2 的結構下衍生出 IHOL、IHOM、IHOH、ILOL、ILOM、 ILOH 六組實驗,虛擬投落送涵蓋範圍從 Bogus Drop2 的半徑 600km 縮小到 300km,也分別做出排列與數量上的差異,為內核區虛擬投落送數量為 6 個的 IH 組、2 個的 IL 組;外核區虛擬投落送數量為 12 個的 OL 組、18 個的 OM 組、 36 個的 OH 組,而模擬結果顯示 IHOH 組別在平均路徑誤差上有較佳的模擬結 果,在此個案中內核區以及外圍區有較多的虛擬投落送,能獲得更好的模擬路 徑。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noneen_US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地球科學系zh_TW
dc.identifier60844013S-42150
dc.identifier.uri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2463434e522e5d0843e60701db2518da/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1041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颱風zh_TW
dc.subject數值模擬zh_TW
dc.subject虛擬投落送zh_TW
dc.subject3DVARen_US
dc.title投落送數量與排列對於杜鵑颱風(2015)模擬的影響zh_TW
dc.titleThe impact of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dropsondes on the simulation of Typhoon Dujuan (2015)en_US
dc.typeetd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