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音調及自我音樂之實踐
dc.contributor | 莊文達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彭怡蕙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NGYIHUI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6T00:58:48Z | |
dc.date.available | 2011-6-29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6T00:58:48Z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探討9部由好萊塢製作並具代表性的中國題材電影之配樂,來了解西方作曲家如何將中國元素的音樂有效的融入電影中,並找出他們特有的語法。 (一) 初期:分析三○年代至六○年代,早期的兩部好萊塢電影:分別是1937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大地》(The Good Earth, 1937),以及1960年所發行的電影《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 1960) ,兩部電影裡各自使用具中國風格的配樂。 (二) 過渡期:分析七○年代,過渡時期的好萊塢作品,此時期作品以《唐人街》(Chinatown, 1974) 為代表,從電影中透視西方世界裡對華人世界的觀點。 (三) 發展期:分析八○年代至九○年代電影蓬勃發展期,筆者稱它為中國題材電影配樂的成熟期,以《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87) 、《蝴蝶君》(M. Butterfly, 1988) 、《熊貓歷險記》(The Amazing Panda Adventure, 1995) 為代表,這個時期的西方電影對於華人觀點逐漸跳脫負面的形象,但還不能算是完全的改變,我們僅能說他們看華人角度正處在一個轉變的時期,讓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具有中國象徵性的人物、動物、以及歷史的相關題材。 (四) 現代期:九○年代到現在,分為下列兩個方向作探討: 1.分析迪士尼經典動畫:從《花木蘭》(Mulan, 1998) 到《功夫熊貓》(Kungfu Panda, 2008) 。2.透過跨國合作,在好萊塢熱賣的華人電影如: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製作發行的《臥虎藏龍》。 (五) 探討電影配樂的發展以及電影音樂在製作上如何與電影敘事有效的作融合。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音樂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09661310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096613104%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8405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電影配樂 | zh_TW |
dc.subject | 大地 | zh_TW |
dc.subject | 蘇絲黃的世界 | zh_TW |
dc.subject | 唐人街 | zh_TW |
dc.subject | 末代皇帝 | zh_TW |
dc.subject | 蝴蝶君 | zh_TW |
dc.subject | 熊貓歷險記 | zh_TW |
dc.subject | 迪士尼動畫 | zh_TW |
dc.subject | 花木蘭 | zh_TW |
dc.subject | 功夫熊貓 | zh_TW |
dc.subject | 臥虎藏龍 | zh_TW |
dc.title | 「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音調及自我音樂之實踐 | zh_TW |
dc.title | Chinese Exoticism in Hollywood Film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