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以來雲南點蒼山變質帶構造史之探討

Abstract

點蒼山位於中國雲南西南方,屬於紅河剪切帶之西北段。自中生代以來,印度-歐亞大陸板塊的聚合作用及其所引發的構造運動,影響了東亞地區的地體架構及其地體構造演化;由前人研究可知紅河剪切帶的變動更是複雜。為了釐清此地區自中生代以來的應變史,本研究藉由點蒼山地區野外構造、露頭觀察及定向標本進行顯微構造分析,測量各期葉理交軸(FIA)之位態,進而了解此區的應力狀態。根據野外資料及顯微構造分析結果顯示此區至少經歷三期的變形作用。第一期變形(D1)可能發生於印支期,形成近垂直的褶皺並右旋剪動更早期的褶皺S0/1,所測量出的葉理交軸為南-北向,顯示σ1為東-西向水平擠壓力。第二期變形(D2)是此區域所經歷最強烈的變形事件,可能與中新世早期紅河剪切帶左移運動有關,形成近水平的新葉理面S2,並左旋剪切S1,剪切方向為上部往西北方剪動,下部往東南方剪動;第二組葉理交軸為南-北向,反應鉛直方向的σ1和東西向的水平擠壓力σ2。第三期變形(D3)造成點蒼山變質帶穹丘構造,形成近垂直的葉理面及右旋的S2;第三組葉理交軸為西北-東南向,指示當時的應力方向為東北-西南向,第三期變形可能為上新世後紅河剪切帶右移運動有關。整合前人工作之葉理交軸資料,顯示新生代以來由於東喜馬拉雅構造結的嵌入與發育,導致應力方向的改變,紅河剪切帶的西北段與東南段受不同的區域應力作用;致使東南亞地塊目前以東喜馬拉雅構造結為中心沿著鮮水河-小江斷裂帶呈現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而這些現象亦可由後期之葉理交軸觀察得知。

Description

Keywords

葉理交軸(FIA), 紅河剪切帶, 東喜馬拉雅構造結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