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形對冬季冷鋒個案影之數值研究
dc.contributor | 簡芳菁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勝峯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5T00:59:45Z | |
dc.date.available | 2003-7-30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5T00:59:45Z | |
dc.date.issued | 2003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使用MM5 模式針對1996 年1 月7 日至9 日的冬季冷鋒個案 進行數值模擬,以探討台灣地形對冬季冷鋒之影響。該冷鋒呈東北 東—西南西走向之淺鋒面結構,在1 月7 日2200UTC 以後抵達台灣, 導致溫度驟降,形成寒潮爆發。衛星雲圖及地面的觀測均顯示該鋒面 受台灣地形阻擋,造成在東西部鋒面的強度及移動速度上出現差異。 地面觀測顯示鋒面在西岸自梧棲以南逐漸減弱並且移速減慢,東部則 較能維持原來之鋒面結構。鋒面出海後受到洋面之地表通量影響而產 生變性,使鋒後低層呈現濕冷的環境,在抵達台灣之後受地形阻擋的 抬昇作用影響,北部迎風面以及東部沿岸出現零星的降雨;而台灣西 南部在鋒面通過期間並沒有雲冪及降雨現象的發生。 中尺度模式MM5 的模擬結果顯示,通過台灣東西部之鋒面受地形 影響的機制並不相同。跨越大陸武夷山之鋒前氣流受台灣地形阻擋而 轉為北風,造成台灣在西南部及海峽上鋒前北風提前增強的現象。其 次,台灣西南部地表受日間輻射增溫的影響,使得鋒面之結構變得不 顯著且移速減慢,但海峽處之鋒面則受管道效應影響而加速南移。在 東部沿海由於冷空氣受地形阻擋而形成高壓脊,加強了花蓮沿海之非 地轉北風的強度,並造成鋒面在蘇澳以南加速南移。 以台灣地形及地表通量為變因所進行的敏感度測試中,顯示在沒有中央山脈的阻擋下,通過台灣本島之鋒面結構較為完整。並且鋒後 之風場並未出現受地形增強的現象,鋒面的移動速度則隨著鋒面南移 而減慢。而在無地表通量的模擬中,鋒面的溫度梯度並未受到暖洋面 的影響而減弱,因此在低層具有較強的壓力梯度與水平風切,顯示出 較強且淺的鋒面結構。而鋒後更穩定之環境則減弱了對流的強度並使 鋒後降水強度明顯減弱,可見地表通量在冬季冷鋒出海之後對鋒面結 構之修正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地球科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N200300018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3000186%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434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title | 台灣地形對冬季冷鋒個案影之數值研究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