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天容─水與石‧船與水的對話

Abstract

在工商繁忙下的今日台灣社會,人口往往集中於各大都會區域,生活在擁擠的鋼筋水泥叢林中。一到假日,車潮總是絡繹不絕往來於郊區的各風景名勝道路上,充分反映了現代台灣社會人心接近大自然的渴望。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綿延,奇岩怪石,俯拾皆是。視野所及,盡是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景,美不勝收,難怪當初荷蘭人發現台灣時,會讚嘆這塊土地為「福爾摩沙」!尤其北部沈降海岸,西起淡水河口,東到三貂角,擁有獨特的海蝕景觀,深具研究保存及欣賞的價值。海岸邊海浪拍打的浪濤聲,時而壯闊,時而平緩。海面的帆影與落日的餘暉,更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凡此種種皆吸引著無數為踏浪而來的足跡,留下歡樂的笑聲和美麗的倩影。海洋的資源豐富,除了提供人類重要的漁產品外,更是交通、娛樂、遊憩的重要資源。海洋是如此的重要,但是我們卻不經意的去污染她、破壞她,忘記她是孕育生物的所在。 大地如果是我們的母親,那麼河流就如同流經身體的血脈,輸送養份,滋養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河水幾乎是早期人類賴以為生的必須品,亦是世界許多偉大文明都傍河而生的原因。河流提供人類發電、飲水、養魚、休憩……等諸多用途,但各項開發卻也加速了它們的衰亡。水污東北角南雅海岸染、洪水、土石流等等都和超限利用資源有關,因此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可不慎。 台灣河流多短而湍急,水流量不穩定,每逢枯水期,台灣居民經常飽受限水之苦,日常生活諸多不變。如何珍惜及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已是當務之急。台灣許多河川下游因污染嚴重,已失去昔日秀麗、清澈的風貌。但在中上游地區,仍保有其美麗且乾淨的生態景觀。為國人旅遊休憩提供良好的環境。 無論海岸或溪流,都是以「水」為主體所構成。自然界中的水會隨著季節、天候、早晚有所變化,而呈現出各種的面貌。在宋朝文豪蘇東坡長期謫居海南,於北歸將渡海時,曾寫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中有「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描寫的雖是眼前景象,然以景擬情,在困阨的環境下,只要退一步想,一切自然就海闊天空了。蘇東坡坎坷一生,卻能以達觀的態度應對。賴英照說:「若將人生的不如意比喻為水,那麼我們都知道,水可載舟、也可覆舟,而災厄也是一樣,有人在困頓憂傷中滅頂,有人卻可以擦乾眼淚,藉著水順勢游到另一個境界,開創一片新的天地,而蘇東坡在心靈上就是游到了另一個境界。」 有感於蘇東坡的處世哲學,這幾年台灣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及近來SARS疫情影響,國人外在生活及內心世界都籠罩著一層陰霾。此時此刻,何不暫時拋開這物累的羈絆,寄情這「水色天容」的大自然中,體會自然的啟示,領悟其中道理,相信心境定能豁然開朗。

Description

Keywords

水色天容, 水與石‧船與水的對話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