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意識與救贖之視覺藝術表現
dc.contributor | Jen Kuo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瑞鴻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Jui-Hung Li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0T02:24:21Z | |
dc.date.available | 2003-07-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0T02:24:21Z | |
dc.date.issued | 199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悲劇是人的悲劇意識之藝術表現;是一種對人的嚴肅 主題所作的完整的、具有某種長度的行動之模仿。它透過 表演的方式,來激發觀眾的憐憫與恐懼的情緒,以達到淨 化靈魂的目的。 悲劇意識的產生就建立在對悲劇成因的瞭解上。當我 們從人類的生物性、文化、科技、宗教等不同層面,去探 討人類的悲劇性命運時,便可從中發現悲劇意識的救贖之 道。在藝術的創作中,也同樣存在著精神救贖的機會。 悲劇美學理論起源於亞里斯多德的淨化說,而他對模 仿的解釋,也使得藝術的表現成為有意義的活動。黑格爾 認為衝突是悲劇的重心,悲劇的真正發展在於對立面的相 互否定,其最終將在永恆正義的勝利下得到和解。叔本華 把〝意志的無限制追求〞視為悲劇的原由;他認為作為意 欲活動主體的人,其本身就帶著悲劇性的命運。尼采則認 為在悲劇中產生的衝突,正可突顯出人們抗拒悲劇命運的 勇氣。 戲劇形式的悲劇是藉著對人類苦難與災禍的呈現,來 彰顯悲劇意識的存在與悲劇精神力量的偉大。在悲劇的戲 劇形式中,作者將整個展示空間形成一個表現環境,以呈 現出悲劇意識的救贖精神。在整個表現空間中,作品的意 象、作品裝置的位置、空間的特性、以及光線的效果等諸 要素,共同構成了表現環境的總體性效果,將悲劇意識的 救贖精神作具體的展現。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美術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83NTNU02330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83NTNU0233005%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4014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悲劇意識 | zh_TW |
dc.subject | 救贖 | zh_TW |
dc.subject | 視覺藝術 | zh_TW |
dc.subject | 表現 | zh_TW |
dc.subject | Consciousness | en_US |
dc.subject | Tragedy | en_US |
dc.subject | Salvation | en_US |
dc.subject | Visual Art | en_US |
dc.subject | Expression | en_US |
dc.title | 悲劇意識與救贖之視覺藝術表現 | zh_TW |
dc.title |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and Its Salvation in Visual Art Expression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