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蘇州版畫風格演變之研究──兼論與日本江戶時代美術之關係

dc.contributor王秀雄zh_TW
dc.contributorWANG,XIU-XI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張繼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ZHANG,JI-WE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12-10T02:23:35Z
dc.date.available2003-07-01
dc.date.available2020-12-10T02:23:35Z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主要探討中國清代(1662–1911)於蘇州地區所產生之具年畫性質的民間木刻版 畫表現風格演變情形, 并兼論其表現風格對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的美術表現風 格所產生之影響或關系。 蓋蘇州版畫之產生, 在「外在要素」方面, 主要因為蘇州有優美的地理環境, 配合清 初安定的政治、社會。加以活躍的經濟活動與傳統文化、藝術活動; 在「內在要素」 方面, 蘇州版畫的畫鋪、畫師、雕版師與印刷師們則繼承中國木刻版畫、中國年畫與 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 并吸收西洋繪畫透視畫法與陰影畫法之特色, 因而創造出「中 西折衷式」的表現風格, 并反應當時代的現實環境、社會狀況與人民集體潛意識。其 風格演變, 由明末至清康熙(1662–1722)年間的「初創期」是以傷古( 中國傳統 )風 格為主; 清雍正至乾隆年間(1732–1795)的「興盛期」則是副合中、西繪畫與版畫的 風格; 其后(1796–1911), 直至清末則逐漸放棄西洋畫風。 清代的中日貿易活動頻繁, 中國商船載運大量的蘇州版畫傳入日本長崎, 供當地中國 人於新年時貼用。經日本人的收藏與流傳, 進而影響日本江戶時代的美術與工藝作品 , 或與之產生關系, 例如長崎版畫、浮繪、眼鏡繪、秋田洋畫、銅版畫、硝子繪、泥 繪、陶瓷器裝飾、長崎工藝品與南畫等。 總之, 清代蘇州版畫在藝術上的成就, 即是其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創造出中西融合的美 術形式, 它結合了中國繪畫、木版畫與西洋銅版畫的表現風格, 以反映時代社會為主 , 而產生動人的作品; 它在教育上的功能則是對於鑑賞者有認知、美感教育與道德教 育的作用; 其在文化上的貢獻, 由於年畫的普及家庭, 使中國文化傳統得以傳遞, 并 傳播於一般大眾, 予以新知及文化的刺激, 另外一方面, 則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有力 的貢獻。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美術學系zh_TW
dc.identifier78NTNU2233006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78NTNU2233006%22.&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3926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清代zh_TW
dc.subject蘇州版畫zh_TW
dc.subject江戶時代zh_TW
dc.subject初創期zh_TW
dc.subject興盛期zh_TW
dc.title清代蘇州版畫風格演變之研究──兼論與日本江戶時代美術之關係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