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羅柯菲夫《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3》之分析與詮釋
dc.contributor | 林明慧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雅惠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6T01:30:54Z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1-01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6T01:30:54Z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謝爾蓋.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為二十世紀重要之作曲 家、鋼琴家,年輕時就以鋼琴家之姿在樂壇占了一席之地。浦羅柯菲夫具有桀驁不馴、自信滿滿、不屈服於外在約束的人格特質;在音樂藝術方面,延用古典時期的曲式,融入富有獨特地音樂語言及迷人的音樂風采,成為二十世紀獨具一格的作曲家;也許很多人無法接受他鋼鐵、敲擊般的琴聲、及尖銳不和協的聲響,但這都是浦羅柯菲夫以身俱來的天賦。 學者柯比(Frank Eugene Kirby)說: 浦羅柯菲夫是相當出色的音樂家,並不是因為他使用了奏鳴曲式,他跳脫了 曲式上所付與的局限,以及浪漫樂派的情感表現,並將自己的音樂語彙置入。 筆者第一次接觸浦羅柯菲夫的鋼琴作品時,深深被其特別的音響所吸引,旋律線條充滿了浦羅柯菲夫獨特的個人色彩;其鋼琴作品是音樂會常演出的曲目,學者銀森(Maurice Hinson)指出: 浦羅柯菲夫的九首奏鳴曲及大約一百多首的個性小品是二十世紀鋼琴音樂的最珍貴的獻禮。 第九號鋼琴奏鳴曲在國內能聽到的演出機會相當低,在學術研究上也較少將之列為研究曲目;筆者認為,此部作品蘊藏浦羅柯菲夫晚期的精華,相較於早期的作品,晚期鋼琴曲的旋律特質更是浦羅柯菲夫用其一生去體會、去創作。藉由本文將此部作品分析,並加以討論、詮釋,探究浦羅柯菲夫音樂內涵與創作思維。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音樂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890026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8900264%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876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敲擊般的琴聲 | zh_TW |
dc.subject | 浦羅柯菲夫 | zh_TW |
dc.subject | 第九號鋼琴奏鳴曲 | zh_TW |
dc.subject | 晚期 | zh_TW |
dc.subject | 旋律特質 | zh_TW |
dc.subject | 鋼琴音樂 | zh_TW |
dc.subject | 二十世紀音樂 | zh_TW |
dc.subject | 古典時期的曲式 | zh_TW |
dc.title | 浦羅柯菲夫《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3》之分析與詮釋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