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過程中城鄉關係的轉變與鄉村的回應─台北市和中港溪中上游地區的個案研究

Abstract

本文視全球化為理論基礎,分別選擇台北市和中港溪中上游地區為都市和鄉村的個案,以「都市的商品、勞務需求」和「鄉村的商品、勞務供應」為指標,探討民國79年前後台灣城鄉關係的轉變與城鄉關係轉變下鄉村的回應過程。 台北市商品和勞務的需求來源地,在全球化過程中有轉變的跡象:商品方面,農產品的蔬菜、水果,對國外的依賴比例都有提升;肉類中,國外供應比例除了羊肉外,其他肉類的依賴均加劇。工業產品部分,台灣工業產品的進口值與國內工業生產的比值提高,顯示國內的外國產品占國內工業生產的比例增長。勞務方面,台北市所仰賴的國外勞動力比例,從民國75至89年間成長了20餘倍。因此,台北市依賴國內中小型都市與鄉村供應的商品比例逐漸降低,而依賴國外商品的比例則逐步增加中。台北市需求來源地轉變的原因可歸納為三點,其一,台北市與國外都市間的輻輳,以及台北市和國內鄉村的輻散,促使台北市與國外間的時間距離相對縮短;其二,領域藩籬的解除過程,有助於國外商品、勞務進入國內市場中;其三,台北都會區優越的位置、設備,與生產者服務的蓬勃發展,更利於國內的外國商品、勞務匯聚於都市地區。 中港溪中上游地區的服務市場區在八十年代以後,不論商品或勞務都沒有明顯地擴及國外。以商品(農產品)而言,前期外銷的茶葉和柑橘皆轉以內銷市場為主,僅一葉蘭仍銷售以銷售日本、荷蘭等國家為主要市場,但內銷的比例有增加的現象;其餘農產皆服務國內各地的市場區。以勞務而言,此時移至國外的勞動力比例僅占本區勞動人口的1%,國內仍是主要的勞務供應地。在去距離化與去領域化過程中,何以鄉村服務市場區沒有顯著擴及國外地區,反而轉以國內為主,乃因他國對我國設下諸多的貿易障礙、國內工資提升、國際市場的變化,以及國內小農經營型態的限制等因素,促使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不利於出口;另一方面,國內消費能力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提升,更為鄉村的農產品提供一具有潛力的市場;而能符合國內都市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常可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從都市需求來源地與鄉村服務市場區的變化,可知全球化的過程中城鄉關係已轉變為都市依賴鄉村的比例逐漸降低,鄉村地區則因服務市場區未逐漸擴及國外而仍依賴國內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鄉村地區為拓展其服務市場區,或強化國內市場區以與國外商品、勞務競爭,農家不僅致力發展新作物、新產業,同時突破農業技術、提升農產品質,並透過網路、電話訂購和宅急便配送的方式,創造國內更廣區域消費者的需求。加以,農家展示其農業生產過程,藉此創造生產的價值;非農家也利用當地自然、人文景觀,提供符合都市居民需求的咖啡、民宿,透過有形、無形的商品,增加都市居民的消費。這些回應,確實將本區的服務市場區,由過去提供實質農產品時集中在北部區域,而逐漸擴即中、南部地區;亦即,本區已經取得較大範圍的國內市場。 在國內鄉村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經營模式轉變過程中,其欲將服務市場區擴展至國外市場的目的並未成功,國內都市的消費者仍是國內鄉村相競服務的對象。因此,在轉變後的國內鄉村,其服務市場區仍限於國內,但國內都市消費者在去距離化的過程中出國旅遊的次數增加,且國內可選擇旅遊的地點也增多之情況下,國內鄉村的發展仍在不斷地調適其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模式,以擴展市場區、維持鄉村的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鄉村的調適內容,主要是來自國內整體經濟轉變下鄉村面臨困境的調適,或者主要是受到全球化過程中城鄉關係轉變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釐清。

Description

Keywords

全球化, 城鄉關係, 台北市, 中港溪中上游地區

Citation

Collections